特约主持人: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社会心态研究(专题讨论)
特约主持人: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主持人语:社会心态一般是指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情绪基调和感受,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共识、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心态成为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中国学术界广泛重视,也成为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专题。
在中国,“社会心态”这一概念,已经被写入国家未来发展规划的文件中,成为大众媒体的流行语言,也成为一些学术期刊文章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还发布了社会心态蓝皮书,甚至有人预言中国未来会出现一个“社会心态学派”。然而,在经典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却很难找到社会心态研究的一席之地。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以个体为主要分析单位、生长于北美社会的主流社会心理学,并不认为社会存在群体的心态,其主要任务也不是回答中国这种重大而剧烈的社会转型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因而,面对中国当下的现实需要和理论挑战,中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需要超越一些经典范畴、立足于经验探索,走出一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路。
首先,中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需要选择研究的进路、建构研究社会心态的理论框架,回答看似简单却基本的问题,如社会心态是什么,其特性应该从什么角度来把握,社会心态形成和改变的心理机制是什么,社会心态会产生哪些心理效应等。在本专题中,杨宜音的论文从共享现实性理论出发,尝试解释了社会心态形成的动力过程。
其次,还要回答构成社会心态的组成成分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里既包括深层的社会价值观和信念,也包括各类需求满足的程度和感受,以及行为反应。在本专题中,李原系统评介了物质主义价值观,王兵从社会参与行为的角度探讨了个体如何与社会形成联系。
再次,我们还需要透过重大的事件来观察和分析社会心态,例如汶川特大地震、奥运会、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和公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在本专题中,应小萍的论文捕捉到了灾害发生时的社会心态,探讨了心理机制。
最后,社会心态来自社会个体心态的同质性,却不等同于个体心态的简单加总,而是新生成的、具有本身特质和功能的心理现象,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而形成的最为宏观的心理关系。因而,在社会心态的研究方法上,我们既需要大型的社会调查,也需要采用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相关的心理机制和变量关系,并且必须发展出有效的测量工具。
本专题的四篇文章是一些可喜的探索,希望能够启发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领域,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2-09-18
作者简介:李培林(1955—),山东济南人,研究员,所长,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主编,从事企业组织、社会结构变迁、发展评估和社会分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