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元君信仰与浚县正月庙会

2012-04-07 11:10刘炳强姚洁刘梅杰
关键词:碑记行宫浚县

刘炳强,姚洁,刘梅杰

(1.鹤壁市委宣传部,河南 鹤壁 458030;2.南阳幼儿师范学校,河南 邓州 474150;3.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715)

【河洛文化】

碧霞元君信仰与浚县正月庙会

刘炳强1,姚洁2,刘梅杰3

(1.鹤壁市委宣传部,河南 鹤壁 458030;2.南阳幼儿师范学校,河南 邓州 474150;3.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715)

浚县自明清以来,以碧霞元君信仰为基础创建了规模宏大的行宫,并逐步发展为辐射晋、冀、鲁、豫等地区的碧霞元君区域性信仰中心,最终形成了享有盛誉的华北第一古庙会——浚县正月庙会。中原腹地独特因素和民间信仰基础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浚县正月庙会灵异累累、规模宏大、香社众多、世代传承等基本文化特征。

碧霞元君;正月庙会;浚县

地处中原的河南,自古以来与山东泰山有着十分便利的地缘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齐鲁泰山文化与中原文明在河南融合交流,成果丰硕,影响巨大,形成地域广阔、内涵丰富、风貌独特的“中原泰山文化现象”。

碧霞元君信仰是泰山信仰重要组成部分,宋明以来波及全国,成为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一大奇迹。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浚县自明清以来,以碧霞元君信仰为基础,创建了规模宏大的浮丘山泰山碧霞元君行宫,逐步发展为辐射晋、冀、鲁、豫等毗邻地区的碧霞元君区域性信仰中心。以碧霞元君信仰为主体,以碧霞元君行宫为中心,产生并最终形成了享有盛誉的华北第一古庙会——浚县正月庙会。这在中国泰山碧霞元君信仰体系和中国庙会群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山岳载体和文化基石

没有碧霞元君信仰就没有碧霞元君行宫,更没有浚县以“朝山进香”为主要内容的正月古庙会。但是碧霞元君信仰有其文化渊源。[1]就浚县碧霞行宫现存碑刻看,自明清以来,中原人对碧霞元君信仰之根在泰山,泰山才是碧霞元君信仰的山岳载体和文化基石。

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泰山东临黄海,西襟黄河,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于东方,乃华夏神山、天下大宗,被誉为“东天一柱”、“五岳独尊”。千百年来,人们始终将它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寄托,进而成为先民祈求答谢天地神灵的场所,因而产生了起自远古的封禅活动。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到帝王封禅告祭,构成了泰山信仰的特有文化形态。人们将这种信仰具体化时,就产生了两位泰山之神——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进而构成了两大信仰主体。

碧霞元君信仰产生于泰山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悠久的文化传统、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等宗教政治活动。这些都赋予碧霞元君信仰以显著特色,特别是泰山主生思想与神仙信仰结合,再加上妇女问题,最终形成道教碧霞元君信仰。在浚县碧霞宫,明清以来,先民们始终把碧霞元君信仰与泰山信仰合二为一。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影响颇大。

其一,碧霞元君与东岳大帝共主太山。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黄之俊《浮丘山元君殿碑记》:

太山者,岳帝实主之。弇州云:“岳帝祠陋不能胜香火,元君祠颇瑰玮,岁所入香缗以万计,天下之祝釐祈福者岁不减亿万。”明季因道多梗,随于浮丘山建元君祠,数年告成。向之东游者,今皆趋浮丘,元君之神足以系人心如此。

其二,泰山为五岳之宗,碧霞为万神之尊。清顺治十六年《碧霞元君行宫碑记》:

五岳列峙,岱圆为宗;万方神祗,碧霞首宫。清顺治十三年《泰山圣母碧霞行宫供会四年圆满记言》:

天仙圣母之神,其来远矣,而灵显于东省之泰山,遂称为泰山圣母云。泰山,五岳之宗。而神之居,抑以名山之著称,□为至灵精爽,变化幽深玄杳,欲求其仿佛而不可得,乃指一处焉,诸神所栖止,如人之居处者然……浚邑浮丘山,拳石耳,神何居焉?而一时人心奔走恐后,顶礼洁诚无数,岂果神不彼而在此耶?无在而在,无不在而无在,其今日人心之神乎?

其三,泰山主生气,元君掌乾元生生之道。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重修子孙祠碑记》:

至哉乾元,万物资生。乃碧霞元君东廊首一祠,正子孙祠也。我浚士夫众庶,自此建造之始迨至于今,谒此神者,有感有应,丝毫不爽。

清顺治元年黄之俊《浮丘山元君殿碑记》:

东方主生气。《地理志》以为“太山实万物之始。”《博物志》亦云:“太山一曰天孙,东方万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长短,元君所司,得非生人之谓乎?

清顺治十三年《善信进香题名碑记》:

元君者,主掌乾元生生之道,故在东方泰

岱,居山之祖,为山之宗,经历百代,自天子及

庶人,靡不钦仰崇奉,神之格之亦无不照临。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怀庆府知府严作霖撰《重修大伾山送子娘娘庙碑记》:

帝出乎震。震,东方也,泰岳主之。泰岳有神曰娘娘,然不知其所出也。或谓送子娘娘是也,司人间婴育,含灵吐异,恩泽遍于天下,古今之祀典最为钜然。……浚治城东有山曰大伾,即《禹贡》所载,山之中迤南有庙一楹,即泰岳之尊神娘娘者也。

其四,泰冠群岳,天下崇祀,覆佑亿万百姓。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仁育万物碑文》:

兖州之镇曰岱宗。《白虎通》云:“万物所交代之处也。”其方处万物之始,故称“岱”;其位居群岳之伯,故称“宗”。《易》曰:“帝出乎震。”震,东方也。于天地为长子,故又称天孙……旅天下名山,泰冠群岳,尤崇祀焉。天雄黎阳浮丘,旧有泰山娘娘庙,象圣母而三仙,非东岳神无疑。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修碧霞宫碑记》:

泰岳表精灵,覆庇及于亿万姓;浮邱含肃穆,瞻仰历数千百岁。此固地灵有以招致,亦神佑有以感通也。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修碧霞元君行宫碑记》:

《虞书》云:“岁二月,东巡至于岱宗。”宗之言崇也,则其名与六宗并重,知五岳中如泰山之功能为尤。尊崇而为人所宜酹祭而酬报者,微特东岳独有专祠。历代皆有祀典。自宋元以来,随在有碧霞行宫焉。迨明封“天仙玉女灵慈惠恭顺普济护国庇民碧霞元君”,无论通都大邑,即乡堂闾里,悉有庙宇,以奉香火……而浚邑城外浮丘山碧霞元君行宫,更远近闻名,香烟尤盛。

其五,泰山行宫是泰山(碧霞元君)信仰体系的法统延伸。承认遍布全国的泰山(东齐、东岳庙)及碧霞行宫(分香)的存在合法性,加速泰山信仰体系(宗庙)向中原地区的法统延伸,是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最显著特点。自明清以来,泰山碧霞元君信仰一脉相承,持续绵延,保持着旺盛生机与活力。既承认位尊泰山的独一性(宗庙),又承认碧霞行宫(分香)的普遍存在,是碧霞元君信仰得以迅速传播的关键。

在明代,这种观念已得到官府认可并影响民众。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陕西道监察御史、邑进士王璜撰《重修泰山碧霞元君行宫记》:

泰山碧霞元君之神,历宋元以来,威灵火亘赫,遍于寰宇,远近之民除岁谒登。告外仍所在设建行宫以伺神游驻跸。矧浚去泰山甚达密迩,民亦崇信尤至。旧在城隍庙侧有庙一楹,凡民间祈请、控诉,有祷辄应。……会嘉靖庚子普安进士蒋侯(虹泉)来尹此土,首询理神治民之谟,而有得于此,遂下基于浮丘之颠建行宫焉,盖为民求庇也。

清顺治元年黄之俊《浮丘山元君殿碑记》:

太山为东岳,元君栖其上久矣。今又来浮丘,信否?盖浮丘,大伾之支,大伾即神禹导河自龙门,历华阴及孟津、洛汭,至于大伾,而下□为二渠。此山虽小,然名齐峻峰,文人墨士过即登之,辄题其上。神之所止,不在太山,或当在是。元君之来浮丘,其即祖师来东土意也。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四月《金装神像碑记》:

天下名山三百,而泰山独称岱宗者,盖其爵视乎三公,而其脉来自东海……古者天子巡东方,则隆望秩之典;诸侯在封内,则修旅祭之文;大夫以下,勿与焉。降至后世,天地不怀其德,亦无人不仰其灵。虽在绝域异方,远于泰安者,亦立庙于本境以奉之。如浚邑

浮邱山之圣母行宫,则其尤著者也。

清同治九年《重修浮丘山碧霞宫碑记》:

柴望岱宗一事,有虞氏所以谒诚尽慎者,良以云起崇朝,霖雨之功德遍天下也。尊以隆名,崇以明祀,历代宝之。宜乎群黎百姓,报赛迓庥者,日不绝迹。故凡宇内行宫所,香火亦因之俱盛焉。如我浚邑城外浮丘山椒,楼阁连云,林木蔽日者,即泰山碧霞元君行宫也,香火之盛甲于河朔。

由上可见,在中原地区,民众已习惯于把对泰山的信仰转化于对碧霞元君的信仰,碧霞元君成为泰山信仰的“形象代言人”。遍布各地的碧霞元君行宫(分香)法统承认,又使碧霞元君信仰在更长时间、更广区域及更多民众中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进而促使浚县碧霞元君行宫发展成为中原地区的区域性信仰传播中心,直接吸引着无数香客云集浚县正月庙会“朝山进香”。会社香客的宗教信仰及物质生活需求,最终又催生了浚县正月古庙会,并使之走向鼎盛。

二、碧霞元君信仰:浚县正月古庙会的信仰主体

浚县正月古庙会是中原地区的龙头节会,在全国独树一帜。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河南省民俗经典,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深远的影响和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其包罗万象的民间民俗事象,更被誉为当代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著名民俗学者倪宝诚先生说:“浚县正月庙会之所以发展,是受碧霞元君产生的宗教信仰、文化信仰影响。”[2]历史地考察,浚县正月庙会的诞生和发展,除了根植中原腹地广阔、文化灿烂、物产丰饶、人口众多等自然条件、文化基因和经济基础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民众信仰基础,其主体就是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借助这个强大的信仰力量,浚县正月庙会才得以产生并一步步发展壮大。

其一,浚县正月庙会的形成和发展。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其形成和发展与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的源泉是远古时期的宗庙社祭制度——祭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的同时逐渐融入市集交易活动,故庙会又可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后,庙会又增加了娱乐性活动,成为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民俗活动。庙会是宗教信仰、游戏娱乐和文化思想的载体,更是一个经济载体。浚县正月庙会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逐步从官方走到民间,从而构成正月庙会的信仰主体。

碧霞元君是传说中东岳大帝的女儿,俗称泰山圣母、泰山奶奶,著名学者顾颉刚称其为“北方地区的女皇”。[3]她是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最流行的一位女神,与天后妈祖一起被誉为一北一南两大女神。供奉她的庙宇称之为“顶”。

据碑刻记载,浚县碧霞元君庙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朝。自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始得到官民士庶的崇拜和信仰,之后灵异累累,万众敬仰,史不绝书。立于碧霞宫院内的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孟思《重修碧霞元君行宫碑记》,详细记载了嘉靖十九年知县蒋虹泉接受碧霞元君信仰并主动捐俸资迁建碧霞元庙的全过程:

来尹于浚,时且三年,其子思孝病且三年,医尽术穷……或曰碧霞方显灵于兹土,请祷之……未旬日,思孝者病不复有……因祠之卑隘,大捐俸资,迁浮丘山椒。

明嘉靖戊午岁(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浚县司训谢载撰《浮丘山岳神灵记》:

浮丘之上有太山行宫,宫中肖像岳后之神,端供尊严,而傍列诸司。岁时致祭,每祷辄应,诚所谓山灵神灵,神道设教,无逾于此。

清朝同治十二年《重修碧霞宫碑记》:

浚邑浮丘山巅向有碧霞元君殿,旧在城隍庙左,自明嘉靖庚子灵异累累,贤侯知县虹泉蒋公始建于山巅。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滑县南二区邓家庄会首崔挺升《太山圣会四年圆满碑记》:

“近今太山圣会佥曰甚灵”

自明清以来,碧霞元君崇拜及显灵信仰一直沿续至今,成为民众信仰的重要精神支柱。基于此,四方民众约起香会,不远千里前来朝山进香,并积聚成一种巨大的宗教力量和社会力量。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二月直隶大名府魏县方里集会社《朝山进香碑记》:

直隶大名府魏县各村不同人氏,现在方里集四散居住。上奉泰山娘娘尊神,由来久矣。天下庙而祀之者不知凡几。其奔波恐后,诘诚告处,香火络绎不绝,泰安而外,大伾为最。苟非威灵感应,维岳降祥,何以使人崇奉若斯之盛耶?欢欣鼓舞,朝山进顶者,直省概不乏人。而垂久志诚,类多刻石以记。是以吾魏方里一镇及邻近村庄,闻风入会,后先继香,男妇百十余人,相沿百有余岁(注:百年上推至公元1652年,清顺治九年间)。

可见宗教力量之巨大。常来浚县者都知道“南山朝顶,东山观景”。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香客为了到浚县朝拜碧霞元君每年都提前来,因此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业、旅馆服务业和农副产品等商品贸易,这也加速了庙会的形成和发展。

众多香客来浚县山拜“老奶”碧霞元君而兴起的正月古庙会,规模越来越大且历久不衰,主要得益于香客群体的支撑。往往一个村子有一二家朝山进香赶庙会,就会带动全村人前来,这样一加十、十加百的扩散叠加效应终于成就了浚县正月庙会独特的文化风貌。

其二,碧霞元君行宫是浚县正月庙会信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朝拜圣地。无神庙则无庙会。浮丘山碧霞元君行宫是碧霞元君信仰的朝拜圣地,也是浚县正月庙会的重要载体。明嘉靖二十一年,浚县知县蒋虹泉迁建碧霞元君祠于浮邱山巅,这是以碧霞元君信仰为主体、以碧霞宫为载体的浚县正月庙会的重要里程碑。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孟思《重修碧霞元君行宫记》碑,详细记载了建设缘起及建设过程:

先是,浚县城之南为城隍祠,祠之左有二郎庙焉,时久颓毁,乡民更为碧霞庙,推诚朴笃信者一人曰李实者主之。嘉靖庚子,普安进士蒋侯虹泉来尹兹土,时且三年,其子蒋思孝病亦三年,淹且棘矣,医尽术穷,罔克有瘳,或曰碧霞方显灵兹土,请祷之。蒋乃具衣冠祷焉。夜见梦于实曰:“不浃旬,勿药有喜。”厥明,实走白梦,人咸以为妄且谀。未旬日,思孝者病不复有。蒋始神之,复具衣冠往谢。因其祠卑隘,大捐俸资,迁之浮丘山椒。浚人淳厚者欢然助之。严以正殿,翼以修廊,辟以崇门,护以重垣。有房以居守庙,有厨以需至客。宏壮敞丽,既备既密。势据山巅,川岳精爽,英灵应报,愈益赫奕。工讫,蒋方为河南

布政使,已而升云南都御史。

清顺治八年《碧霞宫完社记》:

清甲申秋,仙灵依黎水,丘峦山势,带卫映伾,岞嵬钦前,崇行宫于峰隈。元建,至明嘉靖,蒋将令感应重葺,今复改大观焉。

清康熙年间碧霞行宫已规模大备,成为“畿南首区,河朔胜概”,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又多次重建、扩建。碧霞宫于浮丘山最高峰,座北朝南,以南北轴线为中心,两廊对称,前后三个院落,殿宇80余间,占地11 160平方米,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碧霞元君宫观。三百年来,这里吸引着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河南和天津等地的众多香客和游人朝山进香,成为人们祈福、祭拜的重要活动场所和正月庙会的宗教活动中心。

清康熙十五年,浚县知县刘德新在《创建纯阳吕帝君洞阁碑记》中曾痛心且无奈地比较浮丘山、大伾山“冰火两重天”现状:

今浮之巅有岱之玉女离宫在焉,雕甍画栋,金碧灿然,而香火倾大河南北。乃伾,则青坛故迹,已翳荆榛,虽有佛阁龙洞,名在实亡,几于寂寂空山矣。

由此可见,民众以崇信的巨大力量鼎建碧霞元君行宫,使之成为“此浚邑之巨观,实天仙之乐地”,(咸丰十年十二月《灯油香火碑记》)进而带动了浚县正月庙会的兴起和发展。

其三,区域性信仰中心使浚县正月庙会保持了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以嘉靖二十一年蒋虹泉迁建碧霞元君祠于浮丘山巅为标志,碧霞元君信仰在浚县迅速传播,广建庙宇宫观,纷纷约起圣会,以吸纳更多信众,进而发展为规模巨大、影响广泛的中原地区碧霞元君信仰中心。一百年后,大约在明万历年间,已具备相当规模。

嘉靖八年王璜编纂《浚县志》“祠祀第六”,列出城隍庙、东岳庙等11所,但无碧霞宫。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知县任养心编纂《浚县志》“建置第二·祠祀”列16处庙祠,有东岳庙,也无碧霞宫。自万历六年开始,以奉祀碧霞元君为主神的泰山新宫在浚县迅速扩展。据清朝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熊象阶编纂《浚县志》卷六“坛庙”,浚县境内新建泰山新宫(俗名奶奶庙)达到9处。新镇东门外万历十六年建,王二庄北门外万历十七年建,白祀所万历四十三年建,新镇西门外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建,其他还有桑村所、卫县所、同山、钟寺所等。在清嘉庆六年《浚县志》及光绪十二年《续浚县志》“祠庙”条目下,也较明代县志更为明确地记载了碧霞宫建设。如黄王景《续浚县志》卷四·建置·祠庙记载:

泰山新宫,俗名奶奶庙,又名碧霞宫,旧志:在浮丘山。同治十三年,阖邑绅民重修。

宫观系统的大规模建设,使碧霞元君影响越来越大,突出表现为天仙圣母会等会社的兴起。据现存碧霞宫内的明清碑记统计,自隆庆初年(公元1567年)乡民杨金(嘉靖年间已开始起会)招集会众修建碧霞宫。万历四十七年,浚县温炳约起天仙圣母会,会众达96人,并募金购买庙前刘住地四亩二分,修作神道,砌其台基,种植树木。顺治三年,长垣县郑连起会三年朝拜碧霞宫。顺治七年,浚县西十里铺进驾驾主王国玉、王国太弟兄共约包括知县、县丞等地方官及京官在内的会众420多人,连续六年朝拜碧霞元君。据不完全统计,有碑刻记载的各类香会有清一代达20余个。

起会——朝山进香——连年朝拜(不低于四年“功德圆满”,多者百年不限),成为以浚县碧霞元君行宫为中心的碧霞元君信仰体系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基本运行机制,带动了浚县正月庙会的兴起和发展壮大,使之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

三、浚县正月庙会的基本文化特征

以碧霞元君信仰为主体、碧霞宫为中心的浚县正月庙会,受中原特殊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文化形态及社会发展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独特的文化风貌。

其一,崇信碧霞元君,灵异累累。这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原生宗教信仰动力。在明代,民众已广泛认为碧霞元君“修于山之名,灵于浚之地”,(孟思《重修碧霞元君行宫记》)并经时间和事实检验,认定“凡民间祈请控诉,有请辄应……浚民始神其事”。(王璜《重修泰山碧霞元君行宫记》)特别是嘉靖二十年,知县蒋虹泉之子蒋思孝久病三年祈请后痊愈的奇迹广为流传,使蒋虹泉作出捐资迁建碧霞元君庙于浮丘山巅的重大举措。自此,灵异日显,逐渐得到社会认可。

嘉靖三十七年浚县司训谢载在《浮丘山岳神灵应记》中记载了他亲历的一个异迹:

(嘉靖)丙辰岁春二月,司训谢载偕僚友曙林登眺于上,载以平生乏嗣一事默祷于神,且抱一泥像童儿于宅,以图后应。不意月余孕即胚胎诞,弥十月果生一子。感应之速,信不可诬。戊午岁十一月,痘疹时行,载复祷于祠下,果获安全。是岳神之灵足以造命而福生,而浮丘秀气亦或钟于人也……盖诚斯灵,灵斯应。“从而后,信神之不可诬。”

此事言之凿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影响有明一代。到明万历四十七年孟知言撰《新置碧霞元君神道碑记》已形成这样的结论:

夫浚之南,有浮丘山,域中形胜也。上建岳后行宫,殿宇巍峨,庙貌森严,远近钦仰,邑之士大夫人等,有求辄应,历历不爽。

到清代,这种信仰和灵异观念更得到巩固和加强。康熙五十年二月十日大名府滑县梁村集《天仙圣母神庙碑记》:

我天仙圣母殿实居其巅,庙貌巍峨,宫墙俊丽……东西朔南朝山进香者,微特缙绅士大夫心焉敬之,即□妇人女子亦无不知敬者。年如月,月如日,洋洋乎,真天下之大观也!倘非神之灵感应不爽发,乌能使四方之众环而敬之,无日不然,无时不然哉?

道光四年《重修寝宫楼记》:

在清代,这类灵应个案,碑有明载:嘉庆二十年春日有(汤阴县)宜沟镇东玉,因身患病,来山跪祷,叩乞神佑,病痊情愿募化四方,助修庙宇。回家不日而愈。

光绪二十二年怀庆府知府严作霖在《重修大伾山送子娘娘庙碑记》中也记了亲历的两件异迹:

浚治城东有山曰大伾,即《禹贡》所载。山之中迤南有庙一楹,即泰岳之尊神娘娘庙也。浚之士女尝来庙乞嗣,剪纸焚帛,以冀神之灵佑,而神即应,日久岁逝,则神之灵昭焉。庚寅余守卫郡,闻神之灵,家人道余以孙嗣乞祝于神,余从焉,越三载而得两孙,由是益信神之有灵矣。乙未秋,余来黎阳为芦盐局司长,尝致祭于斯庙。丙申春夜,梦一老人入梦,言余将为覃怀太守。越数日,覃怀太守以事去,果以余署其职,而始知畴昔之夜梦中人者,即泰岳神也。

随着社会发展,这种信仰特别是灵异观念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没有根本改变。民国四年滑县南二区邓家庄太山圣会会首崔挺升在《朝山进香碑记》中感慨自己认识到人神合一,是一大进步:

近今太山圣会佥日甚灵,予弗敢谓其甚灵,亦弗敢谓其不灵。试思神其人欤,人道迩而神道远。人者,神之主也。圣人先成人而后致力于神……不知神与人一而二,二而一,敬人即敬神矣。非然,不惟不知神,亦并不知人。

不管朝代如何变迁、历史如何发展,崇信碧霞元君、相信灵异频现,仍是浚县正月庙会一大文化特征。

其二,规模宏大,河朔第一。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浚县浮丘山碧霞元君行宫已宫殿林立,庙宇巍峨,成为除泰山之外碧霞元君的中原圣地,在清代更得到长足发展,影响地域更加广阔。一是碧霞宫成为“河朔胜概”。咸丰十一年,宋魁元碑刻中记:“碧霞宫创自明季,胜于本朝,费巨万之财,成不世之功,二百余年犹焕然也。”嘉庆十六年,浚县知县《严禁作践庙宇碑》述:“浮丘山碧霞宫创建有年,香火最盛。近更加修整壮丽辉煌,瞻仰弥昭诚敬。”二是影响地域更加广阔,受众规模空前。顺治十三年,《善信进香题名碑》载:“元君名于山之巅,不惟灵于浚之区。且燕、韩、赵、魏、郑、宋、邹、陈诸大夫,黔黎、黄童、白叟与夫冠缨望族,蚁聚蜂屯,络绎不绝。每不啻亿万,皆祷祝于斯,有求必应,无感不通。”三是地位堪与泰山比肩,除泰安岱宗之外国内无与伦比。康熙四十三年《泰山圣母碧霞元君十二年圆满碑记》:“大伾之西有浮丘山,鼎建泰山行宫,走海内人如骜,几与岱宗争长,盖山灵之奇也……绅士乘兴游览,庶民朝山进香,男女裹粮,贫富输资,相沿成风。”顺治八年《碧霞宫完社记》:“风雨无纤尘,雨其无微津,灵之呵护六宇,万方响应,一时莫殊泰岱,如云之集也。”四是仲比泰安,甲于河朔。乾隆十六年三月直隶大名府魏县《朝山进香碑记》:“上奉泰山娘娘尊神,由来久矣。天下庙而祀之者,不知凡几。其奔波恐后,洁诚告处,香火络绎不绝者,泰安而外,大伾为最。”同治十二年军功一品衔沈俊在《许公施灯油资碑记》:“浮丘山有碧霞元君庙,貌巍峨,香烟甚盛。”候选知县朱绣于同治十一年《重修碧霞宫碑记》中也自豪地宣告浮丘山碧霞宫“香烟之盛,甲于河朔一带也。”

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浚县浮丘山碧霞元君行宫及由此衍生的正月庙会,已真正成为仅次于泰安的中原地区最大的碧霞元君信仰传播中心。

其三,香社众多,信众云集,广行善事。随着浚县碧霞元君行宫影响的扩大,前来朝山进香者越来越多。这些香客信仰相同,目的一致。在这样的前提下,群众性的民间组织——香社便应运而生。“香社”又称“香会”,主事人被称为“会首”。香社的出现是浚县正月庙会向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现有碑刻资料记载,明、清、民国时期比较活跃并产生影响的香社有20余家。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大名府魏县方里集香会自顺治八年到乾隆十六年,合众百余人,连续朝山进香一百余年。规模最大的当属清顺治十七年,浚县城西十里铺进驾驾主王国玉兄弟发起一会,包括有四川道监察御史马大士、钦差河南清军驿传盐法兵备道按察司佥事程淓及浚县知县、儒学教渝在内的官民人等420多人。很多信众也广行善事。《善信进香题名碑》载,清顺治年间,“申养德母郭氏协众进香,捐资、助工、攒粮、继饷、劳力、供厨,十有余载,不替初心”。咸丰元年住持道人李祥钰请诸位会首捐资募集,重修碧霞宫观楼阁道路并金妆神像。内黄县汤王庙会首李九朝等48人募银13两,重修三仙圣母殿月台,补墁地石380块。

其四,世代传承,相沿成风。无论起会还是朝山进香的信众均为世代传承,相沿成风。直隶大名府魏县方里集一会,“男妇百十余人,相沿百有余岁”。(《朝山进香碑记》)大名府东明县大新庄王廷禄一会40余人,连续进香37年,“自康熙四十八年至乾隆元年岁岁进香。粤明年,王君卒,其子廷禄曰:此吾父志事所在也,不容废坠。而同人中亦多以子继父者,迄今又十年矣……朝历三君,家历两世,而精绝之意一脉相传,虽久不懈,是真所谓善矣”。浚县邑东张耀祖一会30余人,“父子相承,祖孙相继,已历七十余载。其间芯芬歆香以飨以祠,其诚敬可谓至矣”。(乾隆二年《十五圣会完满碑记》)浚县张士杰一会共80余人,“共随天仙圣会,以四年为期。今历四年之久,而合会之人始终如一,并无半途中止者”。

其五,定制正月,百代薪火相传。浚县正月庙会之起源至今尚无定论。河南大学高友鹏教授及浚县马金章先生均主张起源于十六国后赵石勒开凿大伾石佛时期(公元330年,距今1680年)。[4]但据相关文献或文物资料,浚县正月庙会当形成于明末清初。康熙五十二年滑县梁村集会首仝善统所留碑记中记述:“余滑人也,以浚为邻,髫年时即耳而敬之(碧霞元君)。幸而神明默感,余为倡之,大众莫不心窃愿之,纠合一会(共127人)于每年正月内进香一次,实数年于兹矣。”这是目前所能查到的最早文物资料记载。以此推算则距今当在300年左右,或在清初顺治、康熙年间,香社信众每年于正月赴浚县南山碧霞宫“朝山进香”始形成制度。到“乾隆年间,浮丘山碧霞元君正月庙会日盛,除影响本省外,远及山东、山西、直隶诸省。八月庙会也逐渐形成”。(《鹤壁市志·大事记》)道光六年四月《金装神像碑记》:“浚邑浮邱山之有圣母行宫,则其尤著者也。每至冬春之间,士女进香,纷然云集。”

这种固定在农历正月的朝山进香时间以及由此形成的正月庙会,到清末光绪年间才最后定型,并成为制度。光绪六年,大名府长垣县青土罡集香会所立《青土罡集朝山进香会序》碑载:“故感太山尊神之灵,邀约乡里敬齐朝山进香圣会,恒于每年正月间,率领同会诸善士,亲觐大伾洁粢丰盛,展祀于碧霞宫殿之下,以达其恪恭,迄今七载,善功圆满。”“恒于每年正月间”朝山进香,已充分说明在清朝光绪年间,浚县正月庙会已成为定制,至今薪火相传300多年。

其六,植根中原,本土流变。碧霞元君信仰发源于山东泰山,传播影响于中原河南。在中原地区传播过程中,碧霞元君信仰在齐鲁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交流的大文化背景下也在发生变化,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适应中原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突出表现是泰山碧霞元君一神到浚县变为三仙,“象圣母而三仙”(碧霞、紫霞、佩霞)这与道家鼻祖《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文化理念高度一致。同时,它与浓厚的中原民间文化——社火结合起来,形成了带有极强教育和娱乐功能的社火展演,如正月十五、十六各路同乐会到碧霞宫的娱神展演。这些都与浚县特定的风俗相谐调,并形成十分独特的正月文化风貌。清嘉庆六年熊象阶《浚县志》中的描述反映了这种文化风情:

(正月)立春前一日,知县率僚属迎春于东郊,土人陈傀儡百戏,鼓乐前导……是日,多竹爆声。上元为灯节,先期试灯,至期放灯。剪采错金为鸟兽虫鱼之形,罗列巷陌,谓之“灯市”……十六日,男子结侣游戏,谓之“走百病”。祀火神,游人更众,杂沓衢路间。

这种情形与现在的正月庙会文化风貌并无二致,说明碧霞元君信仰传播到河南,已与中原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也说明中原地域文化具有极强的兼容并蓄能力、深远的影响力和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1]叶涛.论碧霞元君信仰的起源[J].民俗研究,2007,(3):194-201.

[2]倪宝诚.浚县“泥咕咕”与鸟信仰[M]//亚细亚民俗研究:第8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3]班朝忠.天书地字[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4]马金章.浚县正月庙会[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Belief in Bixia Yuanjun and Temp le Fair in Xunxian County

LIU Bing-qiang1,YAO Jie2,LIU Meijie3
(1 CPCHebi Publicity Department,Hebi458030,China;2 Nanyang School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Dengzhou,474150,China;3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n extensive palace,which is based on the belief in Bixia Yuanjun,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regional center radiating provinces of Shanxi,Hebei,Shandong,Henan,etc.And ultimately temple fair in the firstmonth of the Lunar Year,the largest temple fair in the north of China,was created in Xunxian County.The deep integration of unique elements of China’s Central Plains and folk belief brought about the following basic cultural characters of temple fair in Xunxian County:a variety of deities and spirits,enormous size,scores of worshippers and pilgrims,transmission through generations.

Bixia Yuanjun;temple fair in the first lunar year;Xunxian County

G07

A

1672-3910(2012)06-0005-07

2012-04-16

刘炳强(1966-),男,河南淅川人,高级经济师,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

猜你喜欢
碑记行宫浚县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浚县大平调演出
论元稹《行宫》的主题意蕴
浚县
基于《南巡盛典》版刻图像的清帝南巡行宫御苑空间格局探析*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项城袁世凯行宫(故居)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济南市百花洲泰山行宫遗址发掘简报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