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娄底417000)
自从“钱学森问题”提出以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各个高校自身的深刻反省。最近几年来,各个高校纷纷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北京大学启动了“元培计划”,天津大学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方案,南开大学实施了“学业导师、专业导师、宿舍导师”分工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西安交通大学开设了“钱学森实验班”,华中农业大学开设了“张之洞实验班”,浙江大学设有“竺可桢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实施了“博雅计划”等等。
我们觉得,当前全国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并且启动了许多积极有力的措施,这些都是可贵的。但多数措施局限于培养尖端人才,没有关注全体大学生群体。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为了使全体大学生人人成才,人人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方向,高校如何在大学生中全面推进人文素养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笔者不揣谫陋,下面拟从构想、内容、实施进路三个方面阐述自己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几点粗浅看法。
关于高等教育要人文与科技并重,前贤时修已有不少精彩的论述。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精辟地指出:“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达尔文晚年发现自己对文学、绘画、音乐等失去兴趣后,曾经忧心忡忡地说:“这些兴趣的丧失,也就是幸福的丧失,可能会对智力发生损害,而且很可能也会对品德有害,因为这种情形会削弱我们天性中的情感部分”[1]。1948年,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做了题为“走出半个人的时代”的精彩演讲,认为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成为“半个人”、“畸形人”、“残缺人”。当代教育家张楚廷先生在阐述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时指出:一所大学“没有一流的理科便没有一流的工科;尤其,没有一流的文科便没有一流的理科”[2]。钱学森先生也说过:“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3]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理兼修还应该增加新的内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认为应该追加的新内容是:培养一技之长,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所谓就业能力,指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而获得的争取就业机会的能力、干好本职工作的能力、以及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职业调整的能力等。其实质是一种融入社会的生存能力。一所高校应当关注学生的生存能力,关心他们的个人幸福,只有这样,才能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所以温家宝总理2009年1月在视察江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生存能力:“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在职业学校学习,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
何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何在?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全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三大门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宗旨在于如何让每个人的人性、人格变得更加完美,大体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的目标在于如何让人际交往和谐、社会整体进步;自然科学的旨趣在于如何让人类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并最终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说科学是一座殿堂,那么人文科学就是这座殿堂的根基。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性人格变得比较完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融入社会,并最终依靠社会的力量改造自然。
“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范畴,人们往往觉得它难于把握。但是,任何复杂的体系都是由简单的内容构成的,因而,我们总是可以将复杂的体系分解成简单的要素。我们觉得,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具有如下要义:首先,加强传统文化修养;其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第三,提升理性分析能力。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对现代大学生特别有启发意义的主要有两支:一支是儒家文化传统,另一支是红色革命文化传统。对大学生进行儒家传统文化教育,要找准切入点,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儒家文化载籍丰富,博大精深,有如黉宇巍峨,美轮美奂。早在孔子时代,就有“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4]的高难度称号。在对大学生进行儒家文化教育时,建议选取一项既易于把握又特别有价值的的思想基点作为突破口,比如儒家的克己修身思想就很好。北京大学金开诚教授曾经撰文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四大支柱:①关于宇宙构成的阴阳五行思想;②关于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③关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中庸中和思想;④关于严格要求自身的克己修身思想。[5]中国儒家典籍对“克己修身”思想的阐发是全面的,认识是深入的,如人们所熟知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等等。
关于红色革命文化传统,是指由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经由井冈山反围剿、长征、延安革命一直到98抗洪、08汶川地震救灾而一脉相承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在一代代革命领袖和革命先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红色革命文化资源遍布全国各地,比如笔者所在的湖南境内,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就十分丰富,韶山毛泽东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乌石彭德怀故居,双峰蔡和森纪馆等等。这些红色景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党员教育活动,团支部活动等集体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
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道德规范,在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会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不断增加,这些矛盾与冲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自古以来就有着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并且形成了自己丰厚的思想内容,包括保卫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建设祖国的责任意识,热爱祖国河山的归属意识,弘扬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等等。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丝毫也不能松懈。
理性追求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生境界提升的必然需求,同时还是所有各门各类科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正如王国维在《国学丛刊序》中所说:“凡事物必求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此科学之所有事也。”大学应当自觉地高举理性精神的旗帜,以自身的思维优势和信息优势为大学生的理性追求提供正确的导向。
理性追求说起来好象有点神秘甚至高不可攀,其实只是人的本性和本能需求,只要持之以恒地去体悟,就能有所获益。这一点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得最好:“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故悟亦必继之以躬行力学。”
一是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调整,二是开设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
关于现有课程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教学课时的压缩,教学内容的整合,教材的修订,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更新等。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受惠,高校首先应对大学语文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有效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但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读、说、听、写诸方面的能力,而且可以提升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和兴趣,并进一步达到陶治性情、培育审美情怀的作用。
关于开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方面,各个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并已取得重大进展。据笔者所知,湖南各高校现已开设的课程有:《史记》导读与研究、书法鉴赏、美术鉴赏、经典红色电影赏析等等。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提高。有识于此,我们建议高校的教学工作应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各专业系部也应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工作计划,比如中文系同学可以集体外出采风,进行实地写作训练;美术系同学可以集体外出写生;音乐系同学可以分期分批到民间去采集地域山歌等。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坚持一条原则:“在错误中学习提高。”有一句古老的格言是这样说的:“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聪明的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善于从所犯的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使自己进步。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允许学生犯错误,但要认真分析引发错误的原因,得出规律性认识后,对症下药,使他们不再犯类似错误。
校园文化载体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求知领域、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隐性环境。一般来说,校园文化载体包括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宣传橱窗、校报等等,这些校园文化载体可以有意识地多宣扬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等方面的先进事例,充分发挥先进事例的模范带头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6]。
[1]毕黎译.达尔文回忆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3.
[2]张楚廷.论大学与经济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0(6):4.
[3]新华社.温家宝与北大学生论科学民主[N].潇湘晨报,2010-05-05.
[4]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11.
[5]金开诚.思维模式与文化传承[J].文献,2004(2):8.
[6]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