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网络传播对语言张力影响之研究

2012-04-07 06:07王文霞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后现代现代汉语

王文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系,河南郑州 450000)

后现代语境下网络传播对语言张力影响之研究

王文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系,河南郑州 450000)

后现代语境给予当代普通民众更强烈的自我意识,更浓重的批判意味,网络传播对于现代汉语语言张力的增强在更广层面上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民众情绪。网络传播中语言的全民性更深程度地激发了网民对语言张力的极大期待与实践,而这种对于语言张力的实践从内部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产生了社会性的影响。

后现代语境;网络传播;语言张力

在促进网络传播的各种因素中,现代汉语在新形势新媒介的影响下语言张力的增强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网络传播媒介特点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语言张力。他们交互作用,共同构成了21世纪的一个独特的社会景观。考察这一景观的形成,必然会看到这个景观的背景色是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形成的后现代语境,“后现代主义思潮彻底反对一切传统观念——多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推崇时新的文化思潮——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1]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当代中国民众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公众事物的意见表达不再追随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多元化需要借助语言的张力表达出来,需要借助一个开放的平台释放出来,网络传播媒介即为民众感情、思想极具张力的语言抒发提供了即时与普适的平台。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用“张力”的大小、强弱、影响来判定语言对受众的影响是英美新批评派理论的倡导。西方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退特在谈到张力理论之于文学批评时说:“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做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2]上述言语中“外延”和“内涵”分别是指“名词的词典意义”和“感情色彩或暗示意义”。所谓“外延”,即语言本身的语义,一般指人们约定俗成的字面意义;“内涵”是语言使人产生的联想和领悟,是字面意义之外延伸出来的意义,即外延的比喻、引申、反讽等在某种特定语境中产生的含义。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词语的词义本身具有基本义与转义,如词语“包袱”就有基本义与比喻义,其比喻义指一种思想负担,这样的意义并不是本文所探讨的内涵。本文所探讨的语言张力中语言的内涵(比喻义、引申义、反讽义)不是长期生活过程中语言渐近产生的意义,而是在网络传播这个特殊媒介下产生的内涵意义。

一、网络传播与全民性角度下语言张力的实现

全民性是语言的一个基本性质,作为全民交流的一种工具,最大限度地为民众表达思想、交际需要提供帮助是语言的重要功能。而网络传播媒介为语言这一性质与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条件。语言张力存在的前提是语言的存在,而传统的传播媒介多是单向的,受众是被动的接受,对于传播的内容、传播的价值取向没有更多的言语空间,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民众是顺从的,他们语言的内涵与外延有固定意义。而网络传播改变了这一态势。

语言张力的最大释放是每个网民都可以在网络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语言张力的全民性应该体现为每个网民在明了具体语句的外延意义后,根据社会经验、具体语境与自己的价值观念,在网络传播中自由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中,主流意识形态赋予语言特定的含义,语言的张力是固定的,受众成为听众或观众,若有所评论,只能是朋友同事间的谈论,其话语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这样的传播途径明显不符合后现代化精神下当代草根网民摒弃主流与中心,主张多元、差异与世俗化的心理需求。数字化时代的网络传播为后现代精神影响下的草根网民实现自我提供了条件。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他们创造了多种直接发表自己意见的网络形式,博客、微博、播客、论坛、即时通讯这些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为普通个体发表自己的语言提供了可能性。在这样的平台上,网络中草根网民多种声音的表达,对语言的独具特色的理解与运用,使得语言在21世纪的当下全民性的特点更加彰显。网络传播开放的平台为民众了解新闻、发表自己的意见、评论他人的意见提供了便捷,语言的存在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其言语的权利,这既是网络传播的结果,也是网络传播本身价值所在。思想渐渐“去中心化”的独立民众个体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便利条件,不断挖掘新的表现方式,不断发现常见语言的新的张力所在。

语言在交流中张力得到实现,张力在网民的语言循环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个体性日益彰显的网民在网络传播中语言的权利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他们之间的互动使得语言的张力日益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视,网络传播交互性的传播方式使后现代精神影响下的普通网民更深更广地参与到了社会事务中。“从自媒体诞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来看,它与报纸、电台、电视、新闻网站几大媒体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自主交叉互播的特点形成了它独有的传播理念、传播价值、传播渠道、传播时效等,从传播向互播转变,这是自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3]自媒体平等的传播理念给予草根网民自己的语言平台,从传播到互播的语言交流形式的改变使语言的言者与听者的角色不断转换,每一次转换都因为网民的参与而增强了语言本身的信息量与张力,这种由自媒体导致的语言话语权的大众化、去中心化与去行政化,使语言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了其张力,实现了语言全民性的交际功能。语言的张力不仅体现在听者与言者交流过程中双方对语言所指对象“内涵”的心领神会,更体现为语言对社会事务的影响力度。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自媒体的平等性,语言张力日益向普通个体民众所期望的影响社会,使社会向更加公平公正方向发展,这是语言张力的最大体现,草根的语言在更大意义上得到了重视。

二、网络传播在语言学意义上对语言张力的增强

由上文所述可知,网络传播媒介在更深程度上实现了语言的全民性,网民语言的整体张力得到增强,他们在表述意见、参与社会事务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语言也随着网络传播媒体这个特殊的媒介而对规范的社会用语有所改变,正是这种改变,从语言的内部改变了语言的张力,形成了一种极富韵味的网络用语。这种网络语言相较于普通语言而言,更有张力与表现力,这是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的语言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语言作为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它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词汇感应时代最灵敏,而语言的张力更大程度上指的是词汇在具体语境下的运用所达到的效果。语言的表达方式与张力方式也受时代思潮的影响,而网络传播中的语言新的张力的出现也与当下后现代思潮有着很深的关系,正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蔑视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主张摒弃中心,倡导个人化思潮的影响,所以在语言的运用上,就出现了求新、求怪、彰显自我的现象,对语言的现有规范有意或无意地违反。因此,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在语言学意义上对语言张力的增强更多地表现于词汇方面。互联网时代不长,但网络传播对于语言词汇张力的改变却是巨大的,甚而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已将网络传播媒介中的语言称之为“网络语言”,进而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研究“网络语言”。

网络传播过程中,网民为更方便更快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各个方面对语言词汇进行了改变,这种改变或从不同侧面挖掘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的内在张力;或创造新词语,使词语在外形上与社会通用语言有相似之处,但内涵又是网络传播所特有的;或突破汉语规范,寻找并使用最能代表自己某种情绪的表达形式。前两种可通称为旧词新义类,在网络传播中指的是使用语言中已存在的一个词语,但在网络传播中赋予其新的含义,这种新义或与基本义有联系,是词语基本义在网络传播中特殊的引申或隐喻,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称之为一词多义。另外一种和基本义已没什么关系,是一个同音词。前者如“潜水”一词,在网络传播中,“潜水”被隐喻指只是浏览网页,但是不发表自己看法的网民的行动。“潜水”的这种新的隐喻意义即是网络传播赋予具体语言的新的张力。同音词如由“粉丝”引发的“乙醚”(易中天的粉丝)、“蜂蜜”(谢霆锋迷)、“潜艇”(钱文忠的粉丝)等,这类词的网络含义虽和基本义不同,但因其采用的是原有词形,仍然使原有词语添加了新内蕴。构造比较稳定的熟语一般是在人民长期生活过程中逐渐浓缩而形成的,但在网络传播上因新闻事件与旧词的结合,也会将普通词语发酵成熟语,形成一种特有的语言张力。

网络除了通过上述两种旧词新义类的方式从内部增加现代汉语语言张力外,对原有的规范进行突破也是增加语言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网络语言中突破语言语法规范的现象大量存在,并在日益增多,主要是由网络传播特有的表现形式决定的。常规交流的语言方式为口语与书面语,而网络传播是以书面的形式要达成口语的效果。在网络中,网民之间的交流虽然是形之于文字,但网民想追求的效果是即时的回应与尽情的表达,为达到此效果就必须找到经济与达意的方式,于是,出现了大量的不符合现在语言规范的词语现象。另外,中英文语法的交互使用、数字的引入、字的拆解,甚至于火星文的创造,都体现了网络传播对于汉语语言张力所能达到的限度的探索。

在网络中,某个词语的新内涵的诞生、某个新的表现形式的出现,并不能确切地追溯到原创,但一经产生,因此语言极具张力,借助网络传播的即时性、普适性与全球性,会迅速风靡网络,甚或越出网络,走向社会生活,这充分体现了网络词语的渗透力逐渐加强,渐渐成为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这是网络传播对于现代汉语发展的一个贡献。

三、结束语

网络词语是当下时代的产物,它的发展前景有着多种可能,或被大众接受,或自然消亡,而不管这些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对现代汉语语言张力增强的网络词语最终是否能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稳定成员,在它们使用的过程中,后现代精神影响下草根网民追求个性、标举自我、反对中心的情绪在网络传播赋予的语言张力中得到了释放,他们对社会事务干预的热情得到了网络词语新的语言张力的支持。而正是由于网络传播对现代汉语语言张力的影响,既不断更新着现代汉语词汇,从多个角度增强着现代汉语语言的张力,同时也扩大了网络的传播范围,使得网络传播较之于其他传播媒介更能表达受众的思想感情,他们对于网络传播媒介参与的积极性更高,网络传播媒介对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因此,网络传播媒介在当代传播媒介中越来越成为更加普及与重要的媒介方式,与网络传播中语言张力的增强具有极大的关联,换言之,网络传播增强了现代汉语语言的张力,而网络词语的颇具张力又促使网络传播更快地发展,现代汉语张力在受到网络传播影响的同时也反作用于网络传播,他们交互作用,共同实现了后现代精神影响下普通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参与社会事务的愿望。

[1]郭涛,周利娟.从后现代主义思潮到网络语言符号——网络语言符号动因论之一[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2).

[2]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A].姚奔,译.赵毅衡.新批评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J].新闻界,2011,(4).

Research 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fluence on the Tension of Language in the Post Modern Context

WANG Wenxia
(Cultural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Henan 450000,China)

The post modern context gives contemporary common people stronger sense of self and more meaning of critique.Network communication enhances the tens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age.So it reflects public sentiment in a broader and deeper level.Deeper realization of language universal in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spired great expectation and practice of language tension for netizens.The tension practice of language produces social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from the interior.

post modern context;network communication;the tension of language

G206

A

1008-469X(2012)02-0054-03

2012-01-15

王文霞(1972-),女,河南安阳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后现代现代汉语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90后现代病症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思想论述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