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大力加强区域文化建设
——以邵阳区域文化建设为个案①

2012-04-02 22:55:11郑雨涵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6期
关键词:邵阳文化产业建设

郑雨涵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坚持科学发展观 大力加强区域文化建设
——以邵阳区域文化建设为个案①

郑雨涵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胡锦涛同志在考察广东时深刻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也是很难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对于发展中的邵阳来说,要想实现经济的腾飞,实现小康邵阳、和谐邵阳,大力加强邵阳的区域文化建设显得更为迫切。而正确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邵阳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当前促进邵阳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邵阳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化;区域;科学发展;和谐

一 邵阳区域文化建设的情况分析

邵阳地处湘西南边陲,是湖南省欠发达地区之一。近几年来,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文化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狠抓文艺精品的创作,活跃群众的文艺生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市的文化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

1.文化投入偏低

邵阳属湘西南地区,大部分地区是贫困落后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较困难,相对滞后的经济导致对文化的投入不足,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全市每年的文化事业建设投入人均不足1元,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文艺人才缺乏

因受旧的人事制度的制约,文艺人才进出渠道不畅,一方面引进专业人才困难,另一方面安置复员军人等非专业人员过多。全市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也只占文化系统从业人员的22%,同时能级结构也不合理,全市文化事业单位具有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较低,高级人才只占队伍总数的8%,正高只有一人,占0.2%,中级人才只占27%,远远不能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3.基层文化工作亟待加强

到目前为止,全市仍有15%左右的乡镇文化未达到有机构、有人员、有场地、有活动的“四有”要求,已经恢复和新建的文化站,也存在经费投入不足,文化队伍不稳,文化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由于历史和区域等各种原因,我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在观念上,没有把文化生产力看作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营性文化产业认识模糊,特别是对发展文化市场存在重要疑虑和顾虑。在机制上,由于缺乏市场意识,仍然没有建立包括资金、设备、技术,特别是人才等资源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在实践中,没有积极整合、开发和利用好邵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没有把经济效益当作文化产业的重要目标。

5.文化体制改革亟待加强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导致文化领域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文化管理体制僵化。目前,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的管理基本上不加区分,主要是按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模式,实行统包统筹。政府既是主办者,又是管理者,政府既管文化单位,又管文化生产;既要进行宏观管理,又要进行微观运作,其结果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管不好、管不了;对不该管的经营性文化企业没有按照市场要求进行管理,难以调动文化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二是管理部门过多过滥,出现了文化管理部门的分割重复、权利交叉,部门利益、行业现象严重。如娱乐经营执照的审批就存在多部门各自为政、多头审批的现象。三是投资管理机制不活。投资市场限制过多,投资渠道不畅。四是文化经济政策总体上未跳出“事业性”框架的束缚,忽视了市场杠杆的调控作用,文化市场发育滞后。

二 加强邵阳区域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保护传统文化和文化资源,推动邵阳区域文化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邵阳幅员辽阔,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山水风光壮美奇特。曾几何时,你走进邵阳,就象走进一座恢弘的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如原始诡秘的“苗族傩戏”,传承千年的“翻簧竹刻”、“洞口木雕”、“墨晶石雕”、独具特色的“滩头年画”、“雕版刻印”、巧夺天下的“侗家织锦”、“花瑶挑花”、原汁原味的“布袋木偶”和“皮影”,乡土味十足的“祁剧”、“花鼓戏”、“目连戏”神秘奔放的瑶族婚俗“顿屁股”、“找媒人”、气势磅礴的“扎故事”、“盘龙灯”,还有山歌、小调、渔鼓、丝弦等等,数不不胜数,遍地皆是。我们进行区域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一是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要深入挖掘邵阳作为巫滩文化和楚湘文化发源地等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人文遗址遗产,围绕重大文化体育活动、著名历史文物、绚丽民族风情、多彩民间艺术,有重点的打造一批具有邵阳特色的品牌活动、品牌人物、品牌产品,从而确立邵阳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独特地位。

二是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非物资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时代相承、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他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邵阳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加紧抢救、保护民间的文化遗产,让优秀的传统风俗民情发扬光大,让精湛的民间工艺经久不衰,让绚丽多彩的邵阳历史文化彰显恒久的魅力。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加快系统发掘,搜集和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步伐,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民俗旅游项目。

三是促进文化建设和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融合。文化与旅游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邵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经济大市转变;要通过利用国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寻找文化的突破口,推出一批具有邵阳地域文化特质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和模式,形成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多彩的人文景观相链接、相融合的文化旅游资源网络,使旅游在创造效益的同时,成为展示和弘扬邵阳文化的窗口,从而让文化旅游资源尽快成为邵阳富民强县的新产业。

2.大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邵阳区域文化建设构筑新载体

加强邵阳区域文化建设,需要新型载体来支撑。而构筑新载体,主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1)大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要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把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作为全市文化工作的重点。力争在3-5年内,使所有没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县建起图书管、文化馆。使所有没有文化站的乡镇建立起文化站,使所有没有图书室的村建起图书室,从而达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目标。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建设根本上是人的建设,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要求。过去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过多的强调教化功能,从而忽视设计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因此,在加强邵阳的区域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紧贴群众需求,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地拓展活动载体。一是要发挥党委、政府部门的作用,把“五下乡”(即送理论政策下乡、送法律法规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活动落到实处,二是要立足本土,搭建平台,因地制宜地策划活动。我县广大地区蕴涵着颇为丰富的乡土文化,这是加强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要因势利导,利用民族传统节庆和赛事活动,借助墟场、村寨来举办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展演舞台和精神文化大餐,以此来激发农村文化活动生机。三是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民间自办文化活动,大力支持群众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院落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3.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为邵阳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文化艺术人才队伍是建设邵阳区域文化的前提条件,没有人才,事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为此,必须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新的用人制度,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要不拘一格选配人才,推行“四个一”文艺人才工程,即适当选送一批现有专业人才进修深造,以解人才断档之急,高薪外聘一批急需要的高中级人才填补人才空位;分流改聘一批非专业、非管理、非技能型富余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一批业余和民间的文化艺术人才,充实文化艺术队伍。积极推进公益型及事业单位干部制度,人事(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竞争和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富裕地区和山老边穷地区之间,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状态不得到扭转,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尽量缩小这种差距,尽量求得均衡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要求,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以城镇辐射农村。要按照统筹区域文化建设的要求,加大对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改变这些地方文化贫困的现状。并以文化建设为龙头,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相互融合,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

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同频共振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观念不强,整体实力较弱、动力不够、活力不足、体制不顺,缺乏整体规划、协调与管理等等。因此,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既要用意识形态的观念去看待文化,又要用经济的方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根据我市的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科学制定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把握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原则。开展对文化产业资源的调查、评估、规划,运用县场机制盘活文化资源,推动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投资、融资渠道,广纳民间资金,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采取多种措施,优化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不断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6.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邵阳文化区域建设注入新活力

(1)创新思想观念。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政府从直接办文化向主管文化转变;二是从只注重社会效益向既注重社会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转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三是从只重视文化事业向既重视文化事业又重视文化产业转变。

(2)创新管理体制。要理顺政事企关系,建立确保党委领导、政府有效管理、文化主体自主经营有机统一的管理体制。对完全公益型的和单位中公益型部分,政府要保证重点扶持,保证财政的投入,使其充分发挥公益的作用;对公益型和经营型融为一体的,一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引导其走向县场;对完全经营型的按企业性质管理。

(3)创新发展机制。要拓宽投融资渠道,不管是文化事业建设还是文化产业发展,都可以大力引进民资和外资,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放宽政策,放手发展,鼓励国有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强化岗位考核,鼓励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实行绩效与职务升降挂钩,与岗位调整挂钩、通过建立新的文化管理机制和文化发展机制,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主体活力充分迸发,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人才智慧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充分繁荣,文化事业充分发展,形成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1]樊爱萍.关于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几点思考[J].前进,2011(4).

[2]邢元敏.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建设[J].求是,2004 (6).

[3]刘晓峰.河南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郑州大学学位论文,2006.

[4]杨瑞琴.对乌海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思考[D].内蒙古大学学位论文,2011.

[5]华 瑛.政府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云南省为个案[D].云南大学学位论文,2007.

[6]黄 超.我国文化传媒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和根本点[J].新闻知识,2010(7).

(责任编校 杨凤娥)

G07

A

1674-5884(2012)06-0170-03

2012-04-25

郑雨涵(1991-),女,湖南邵阳人,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邵阳文化产业建设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