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介绍
——以国家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创建和成效为例

2012-04-02 19:18陈三平谢钢杨奇高胜利
大学化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出版社精品课程化学

陈三平 谢钢 杨奇 高胜利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工程,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教材建设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下面以国家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创建和成效为例谈谈体会。

1 要把教学研究当作科学研究那样去搞

实施本科教学目标,就要突出人本教育,实施差异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合作精神(即团队精神)、具有社会交际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我们提出大学教师“一定要把教学研究当做科学研究那样去搞”,提倡“让教学和科研两只翅膀都硬起来”。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史启祯教授曾形象比喻说:“对一个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就像两只翅膀,像鸟一样,一只翅膀是飞不起来的[1]。”我们不仅要为人师表,而且要提倡教学名师风范。忽视教学的教师不是一名好教师,不搞科研的教师,不会是一名优秀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学术功底,就谈不上对教学的深层次认识,不会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不会有教学内容的更新,也就不能把课讲“活”。总之,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突出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就是要完成从“知识继承为主”到“以创新为主”的转变。教师两手硬和教育理念的改变是做好这一转变的前提。为此,我们将每一项精品课程建设内容都当做科学研究那样去搞,申请立项了多个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项目,力求建立一个教学研究平台,扎扎实实做一些事情。迄今已在《中国大学教学》、《大学化学》、《高等理科教育》等教学研究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教学论文,从而提高了我们对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石的认识。

2 创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2]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是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核心课程。针对国内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数量的迅速增长与其课程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课题组强调应用化学专业人才既要具有基础化学人才的一般特点,又应具有鲜明的知识、技术创新特色。因此,如何凸显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和科学思维活跃就成为本课程创新改革的指导思想:

(1) 将基础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内容有机结合组成新的课程,既较好解决了原有课程知识点相互交叉、重复多的问题,又便于在无机元素教学中渗入定性分析,在实验中引入“量”的概念,扩展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2) 在个性化理念指导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主篇和副篇。主篇包括以下3个知识模块:① 基本化学原理部分,② 化学分析部分,③ 元素化学部分。

(3) 副篇内容大量吸收了国外一流教材的精彩内容,写法上则顾及中国学生的阅读习惯,条目精短,文字活泼。大部分条目反映化学在现代科技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应用实例,一部分则介绍化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以凸显化学新概念、新知识、新发现和新技术。

(4) 用英文编写词汇和习题,使之成为学生必读的英文阅读材料,以培养学生适应双语教学的能力。

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及相应的正、副篇内容层次具有如下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

(1) 正篇是基础,是纲,也是核心。原理部分要做到内容选择必要、能深度满足后续课程要求;讲授时要力求科学而简明,不越俎代庖,真正起到导论的作用。

(2) 正篇将无机化学原理和化学分析有机结合,强化了化学理论的统一性。同时将化学分析技术单列章节,合并但不弱化。

(3) 元素化学是无机化学的本体,既要重视周期律和反应规律,同时又要特别注意对新反应和新化合物的介绍。

(4) 副篇是国内同类课程的一项首创,目的是让学生洞察无机化学新发展,体会无机化学研究的兴趣,延伸正篇的深度和广度。

3 致力于有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求具有创新性、个性化,与国际接轨[3]。书不在厚而在精,在框架、内涵、内容上要给讲课教师留有余地。印永嘉教授等编写的《物理化学简明教程》[4]就由于简明扼要而精彩。史启祯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5]先后入选2001年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4年国家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选题研究项目,2006年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项目,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教材建设项目”;它是第一届化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于1991年为应化专业立项编写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专业基础课教材,当年就被列入国家“八五”规划重点教材。近些年来,课程组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了几次修订,出版了3个新版本[6-8]。2005年出版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2版)已经发展成为包括纸质辅助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学习指导》[9]、工具书《化学元素周期表》[10]和电子辅助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电子教案》[11]在内的立体化教材,完成了应用化学专业首个基础课课程建设的硬件工程,成为专业发展的支柱。

上述的立体化教材现已成为国内应化专业的主流教材之一,受到郑兰荪院士的撰文好评[12]:“教材不仅给学生带来知识,而且带来科学的思维方式,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不愧为一部精品教材。”新编《化学元素周期表》被徐光宪院士认为“是我见到的最新、最好的周期表”。该立体化教材还曾被评为2007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于201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3版;工具书《化学元素周期表》于200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第2版。

4 努力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13],学生最初的创新意识应该从课堂开始[14]。由于教学计划中的大部分学分和学生的大部分学习任务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第一届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说道:“如果教学方法不来一次大的改革,我觉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创新思维的人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将改革教学方法放在首位来抓。

4.1 提倡大纲式教学方法

我们认为,讲基础课的教师授课要有自己的观点、见解,并事先写成提纲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预先了解讲授的内容,知道怎么预习,要听什么,要问什么,将来准备研究什么。这样学生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一种易于学生自学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同时,把大纲交给学生,也能督促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不能敷衍,要以一种搞科研的态度去讲课,讲思路、讲方法、讲体会,介绍本学科的前沿趣闻。这种方法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5]。

4.2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既要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又要重点突出、难易适度。基本内容要明确主线、易于理解;重点内容要简明扼要、易于掌握;难点内容要深入浅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联系起来;前瞻性内容要有可持续性,能够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要努力通过对知识点的讲授和探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达到上述效果,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本上的内容不应该完全一样,更不能照本宣科,要学会将经典内容现代化[16],将相关文献中的内容融合、归纳并加以提炼。

5 开辟第二课堂

我们在着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还注意努力开辟第二课堂,扩展学生眼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主要做法有:

(1) 大力引导学生阅读参考书。为了改变学生一门课抱着一本教材的学习习惯,我们组织翻译印刷了包括《化学过程热力学》、《超分子化学》等10册化学双语读物供学生选读。这些双语读物是从牛津大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编写的100册“化学入门”丛书中挑选出来的。原丛书全部由名家执笔,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学生可以从中选读感兴趣的部分或采录所需要的资料。

(2) 开展写作“小论文”活动。具体做法是:严格组织,教师认真负责;精心选题,内容紧扣课文;合理要求,重在习作过程;做好导演,加强习作辅导。每年我们都把这些小论文汇集印刷,取得了积极效果:学生的素质和兴趣得到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师生之间交流得到加强。这一活动已在学生的创新项目研究和毕业论文中显示了好的作用。

(3) 定期安排学术报告。为了引导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增强学习动力,对每届学生都安排了最少5次学术报告。报告人为受邀的校内外专家,内容也不限于应用化学,更多地着眼于大化学范围。

6 努力建设示范课程

我们还为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建设了资源丰富、界面新颖的网络资源。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材简介、教学大纲、教师队伍、授课教案、电子教案、教学录像、网上说课、要点习题、自测练习、资源库等17个栏目。该网络资源已被国内53个网站使用。从学生学习到同行备课,可在多层面起辐射示范作用,发挥精品课程的带动作用,为国内同类课程教学提供了一套从教材到教案、从课堂讲授到课外学习的完整、可行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兄弟院校学习和讲授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的师生的赞许。

总之,通过国家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建设,体现了我们对大学本科教育目标的认知。实践证明,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是成功的,帮助我们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南开大学教授申泮文评价说:“这是高等学校化学学科一门课程创新改革取得成功的典范。”该项教学成果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优秀奖特等奖。

参 考 文 献

[1] 史启祯.两只翅膀都要硬起来∥杨德生.西北大学教育理念文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345

[2] 刘智运.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

[3] 朱思铭,王寿松,李艳会.中国大学教学,2010(7):89

[4] 印永嘉,奚正楷,张树永,等.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史启祯.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 史启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史启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史启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 高胜利.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2版)教学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 高胜利,陈三平,谢钢.化学元素周期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1] 高胜利.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2版)电子教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 朱亚先,郑兰荪.大学化学,2006,21(3):71

[13] 李俊卿.中国大学教学,2010(1):56

[14] 任玲,胡长文,吴侠.大学化学,2011,26(1):23

[15] 陈三平,王尧宇,谢钢,等.大学化学,2009,24(2):14

[16] 赵明.大学化学,2011,26(1):7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出版社精品课程化学
My Views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tylistic Features in News Report
How to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English Reading Ability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中职学校“汽车空调”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奇妙的化学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