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工作中汉语工具书的校正——以《楚辞章句》“皯黴黑也”标点辨正为例

2012-04-02 18:25邓泽辉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9期
关键词:玉篇大词典古汉语

邓泽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510640)

《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20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的语文工具书,前者是目前我国收集汉字单字最多、解释汉字形音义质量最高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而后者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详述语词历史演变过程的大型辞典。这两部书都是编辑工作者必备的大型工具书。笔者在学报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已有十年之久,一旦碰到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尤其是在进行文史方面的论文编辑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查阅这两部书,因此,称之为良师益友是毫不为过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两部书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至今为止,学界对这两部书已有不少补正之作,对于我们正确利用这两部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笔者不揣谫陋,拟从两书对同一语料的不同标点来论述古汉语对于辞书编纂的功用。

《汉语大字典》“皯”字条引《楚辞·渔父》“颜色憔悴”王逸注:“皯黴黑也。”[1]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长沙方言考·九十 黴》所引标点同[2]。

《汉语大词典》“皯黴”条释文:“【皯黴】犹皯黣。《楚辞·渔父》‘顔色憔悴’汉王逸注:‘皯黴,黑也。’”[3]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版《楚辞补注》标点同[4]。当即《汉语大词典》所本。

《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对于《楚辞章句》“皯黴黑也”的标点不同。笔者认为,“皯黴黑也”中间不宜断句。

首先,因为要解释的词语是“颜色憔悴”,而无论是“皯”也好,“皯黴”也好,都不应该是被解释的对象,所以在“皯”后或是在“皯黴”后点断都是错误的。如果说“皯”与“黴黑”,或者“皯黴”与“黑”属于并列关系,都是解释“颜色憔悴”的,则通常应说“皯也,黴黑也”或“皯黴也,黑也”,而不该省略前一“也”字。

其次,从古汉语修辞的角度看,“皯黴黑”当为同义连用。

《说文·皮部》:“皯,面黑气也。”桂馥《义证》引《通俗文》:“面黧黑曰皯。”《列子·黄帝》:“娱耳目,供鼻口,燋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旋花》:“去面皯黑色,媚好益气。”清王连瑛《隋堤行》:“堤上老人向客言,手足皯黣皮肉死。”清黄景仁《黄山问道图》诗:“黄轩皯黣桥山崩,灵兰玉版言无征。”皯,异体作“黑干”。《玉篇·黑部》:“黑干,黑也。”《广韵·旱韵》:“皯,面黑。黑干,同皯。”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榖米》:“去黑痣面黑干,润泽皮毛。”宋蔡卞《毛诗名物考》:“传曰:‘形容枯槁,颜色憔悴。’盖颜色黎黑而肌肉黑干黣则憔矣,颜色柔瘠而肤革病瘦则悴矣。”明武之望《济阴纲目·论往来寒暑》:“又有经闭……面黑干、瘦瘠等证。”

《说文·黑部》:“黴,中久雨青黑。从黑,微省声。”按:《集韵》、《类篇》、《韵会》引《说文》(小徐本)俱作“物中久雨青黑”。本义谓物受潮湿而发霉变青黑。《玉篇》:“黴,黴败也。”旧题苏轼撰《格物粗谈·服饰》:“梅叶煎汤洗,夏衣黴点,即去。”明谢肇淛《五杂组·天部》:“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不止,物始黴焉。”引申为黑,特指脸色黝黑。《广雅·释器》:“黴,黑也。”《玉篇·黑部》:“黴,面垢也。”《淮南子·修务训》:“盖闻传书曰:‘神农憔悴,尧瘦臞,舜黴黑,禹胼胝。’”《淮南子·说山训》:“文公弃荏席,后黴黑,咎犯辞归。”《楚辞·王褒〈九怀·尊嘉〉》:“蒶藴兮黴黧。”王逸注:“愁思蓄积,面垢黑也。”洪兴祖补注:“蒶,音坟。蕴,于云切。蒶藴,蕴积也。黴,音眉,物中久雨青黑。一曰:败也。黧,怜题切,黑黄。”唐韩愈、孟郊《征蜀联句》:“念齿慰黴黧,视伤悼瘢痆。”孙汝听注:“黴黑,面黑也。念其岁老而有黴黧者,则慰安之。”《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尧舜黴瘠,禹胼胝。”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黴,俗作霉。”“霉”是为明确“黴”的本义而造的分化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雨水》:“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清曹寅《雨阻不得入城和梅岑》:“霉雨疎还密,霉天暗复明。”

“黣”是“黴”的异体字。《字汇补·黑部》:“黣,面黑气也。《六书索隐》:‘与黴同。’”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书宋志真宗永定陵事后》:“《日下旧闻》又言:‘龚佳胤称:思陵圹开,地甚湿,其中衣被诸物多黣黑。’”清王连瑛《隋堤行》:“堤上老人向客言,手足皯黣皮肉死。”

“禾黑”是“黴”的分化字。《广韵·队韵》:“禾黑,禾伤雨则生黑斑也。”《列子·黄帝》“肌色皯黣”唐殷敬顺释文:“黣,《埤苍》作禾黑,谓禾伤雨而生黑斑也。”《广雅·释诂三》:“禾黑,败也。”王念孙疏证:“禾黑与黣同。今人犹谓物伤湿生斑为禾黑,声如梅。物伤湿则败,故?又训为败。”《玉篇·禾部》:“禾黑,黑也。”

皯(黑干)、黴(黣、禾黑)、黑是同义词,古汉语往往可以连用,如“皯(黑干)黣”、“皯黑”、“黴(黣)黑”,等等。

“颜色憔悴”下句为“形容枯槁”,王逸注云:“癯瘦瘠也。”“癯瘦瘠”亦为同义连用。

“癯”是“臞”的异体字。《说文·肉部》:“臞,少肉也。”汉应劭《风俗通·穷通·太傅汝南陈蕃》:“昔子夏心战则癯,道胜如肥。”《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列僊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臞。”《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若此移年,癯瘠改貌。”李善注:“《尔雅》曰:‘臞,瘠也。’与癯同。”宋洪迈《夷坚甲志·瓦陇梦》:“夜梦丐者甚众,裸体臞瘠。”

《说文·疒部》:“瘦,臞也。”《韩非子·内储说下》:“中山有贱公子,马甚瘦,车甚獘。”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飞。”南朝陈徐陵《长相思》诗:“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淮南子·修务》:“尧瘦臞,舜黧黑。”

“瘠”是“膌”的异体字。《说文·肉部》:“膌,瘦也。”《玉篇·疒部》:“瘠,瘦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申叔豫﹞遂以疾辞…… 楚子使医视之,复曰:‘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杜预注:“瘠,瘦也。”《管子·问》:“时简稽帅马牛之肥膌,其老而死者皆举之。”唐韩愈《杂说四首》之二:“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

正因为“癯”、“瘦”、“瘠”是同义词,所以古汉语中常常连用,如“癯(臞)瘠”、“瘦瘠”、“瘦臞”,等等。这应该可以作为“皯黴黑”是同义连用的一个旁证。

同义连用是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手法,不论是两个词连用还是三个词连用,都应该把它们当作一个意义整体来对待。中华书局点校版《楚辞补注》与《汉语大词典》对“皯黴黑也”的标点之所以出现错误,主要就是因为不明古人修辞造成的。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编辑工作者,如果不具备古汉语的基本素养,那么,他在利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相反,如果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1]徐中舒.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市: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990.

[2]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3.

[4](宋)洪兴祖,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市: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玉篇大词典古汉语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说文》《玉篇》目部重文比较研究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玉篇》文献学、辞书学研究综述(2000—2016年)
《玉篇》与其他字书对比研究综述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