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玉梅
(南京邮电大学,210003)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在最近10年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正在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快速渗透,成为近几年图书馆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在图书馆应用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在通信链路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的传递和数据传输,利用空间电磁感应或者电磁传播进行通信,从而实现目标鉴别与跟踪。RFID的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工作。RFID系统包括RFID标签和RFID阅读器两个部分。
RFID阅读器通过天线发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将RFID标签粘贴在被识别对象上。图书馆以普通书籍(包括图书、期刊、过刊过报)和光盘为RFID芯片加工主要介质,首先对这些介质通过馆员工作站等RFID阅读器进行芯片写入数据过程,抽取本馆业务系统对应数据,再通过RFID管理程序与业务系统联合,读者在自助借还时通过内嵌RFID阅读器感知芯片内容,实时反馈业务系统,从而完成交互工作。
RFID图书管理系统包括:标签转换系统、自助借书系统、自助还书系统、智能查找系统、推车式盘点系统、安全门检测系统。
目前全国共有1万多家图书馆,在图书管理系统中普遍采用“安全磁条+条形码”的技术手段,以安全磁条作为图书的安全保证,以条形码作为图书的身份证,解决了图书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但是也存在顺架、排架困难,劳动强度高,图书查找、馆藏清点繁琐耗时,自动化程度低,管理缺乏人性化,磁条容易被消磁等问题。鉴于上述原因,图书馆界在不断地寻找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以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借助于RFID可以实现工作流程优化,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加速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
RFID技术不只是简单的条码代用品,它的系统化运用可能对图书馆的整个工作流程产生革命性影响,进而引发新的业务流程重组,使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利用RFID技术与设备,数字图书馆系统中可增加下列具体功能:构建虚拟图书馆分布立体图;读者的多种自助服务;文献的定位管理;精确的数据采集;最准确的文献财产统计;预留拓展空间。
通过运用RFID技术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所需的人力投入,有效提高图书馆的管理精度,改善服务形象,拓展延伸服务,它的应用能够为图书馆行业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自2002年以来,世界上已经实现RFID管理的图书馆多达数百家。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于2002年采用了RFID技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RFID技术的图书馆,随后,美国、澳大利亚、荷兰、马来西亚等国也相继使用该技术建设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美国已经有300多家图书馆装备了RFID系统,世界大型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的速度正以每年30%的速率增长,截至2009年底,全球约有3000余个图书馆采用RFID技术管理图书。
在国内,RFID技术的应用自2006年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作为国内第一家使用RFID馆藏管理系统的图书馆,于2006年2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深圳图书馆新馆于2006年7月在全国率先采用RFID技术替代传统的条码技术,建成了完整的RFID系统;2007年10月1日起,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山公园分馆正式启用RFID系统;2008年9月9日国家图书馆二期新馆对外开放,新馆引进了RFID技术,及时向读者展示二期阅览区图书的当前架位信息,实现读者自助借还图书;2008年9月30日,杭州市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其RFID系统规模位列国内前茅,RFID标签的使用量也是目前国内最多的,达到150万枚左右。此后,许多大学和公共图书馆相继引进RFID技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7月,全国约有52家图书馆实施或尝试RFID技术管理图书。
为了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作为图书馆服务体系改进的技术手段和新的技术亮点之一,依托南邮在物联网研究领域的优势,南邮图书馆在现有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于2011年8月正式引进RFID自动化管理技术。在对原教学参考和人文图书阅览室近12万册的开架图书实施RFID标签转换的基础上,借助自助借还机、智能馆员工作站、手持点检仪等现代化设备,实施全新的RFID智能图书馆运行机制,并于11月1日正式运行。RFID作为一项新技术,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服务和典藏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式,但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
自助服务将图书馆的工作由以藏书为中心、以馆员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把原来由管理员承担的工作下放到读者手中,图书馆的人力支出相应地减少,成本随之降低。图书馆员则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和人力资源用于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开展更深层次的参考咨询工作和个性化服务等,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
自助服务无需管理员的介入,具有较高的安全保密性,不会产生因管理员操作而使读者信息泄漏情况,更加符合读者的心理。同时,自助服务突破管理员的专业局限,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节省了读者的时间,增强了图书馆的亲和力。
传统条码技术中,借还书时需要对每本书逐一扫描条形码,由于条码识读器和操作手法的原因,经常会出现重复扫描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降低,增加工作人员的重复性劳动。采用RFID技术后,可以一次识别多本图书,同一位读者的多本图书可以一次处理完成,借还书过程被极大缩短,简化了借阅手续。
RFID可以通过动画图示的方法显示文献定位的位置,从而不受专业化索书号和排架方式的局限,通过页面导航,直观地指引读者自助查找文献的物理存放信息。以书架的一层为基本排架和文献定位单位,使OPAC查询和馆员指引不仅能够揭示文献的流通状态,同时能够准确给出文献在馆的具体位置,即某个书架的某一层,有效解决开架阅览方式给图书馆带来的文献定位不准及整架困难等问题。引导标识系统科学、简明,无论是工作人员指引读者,还是读者自行阅览都变得更容易。
条形码阅读机必须在近距离才能辨别条形码,因此清点文献时需要将每本书从书架上取下、翻开,扫入条码后再逐本放回,工作极为繁重。利用RFID便携式点检设备,一次可以读取多个RFID标签的资料,只需要用扫描棒在书架上横扫1-2遍,即可读取全部图书数据,盘点时间大大缩短,不但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馆藏清点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减少了读者系统里能够查到图书,但是实际上却找不到的情况,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为读者服务和文献采购部门提供精确的馆藏分析数据。
由于南邮图书馆只在两个阅览室采用RFID技术,其他室还是采用条码技术,因此读者在总台还回的书放回室内时需进行标签转换,增加了馆员的工作量。同时,读者经常把其他室的书拿到自助借还机上操作,馆员需经常解释此机只能借还固定的两个阅览室的图书。由于磁条和RFID标签门禁系统并存,有时读者把这两室的书在总台借过后,出RFID门禁时仍然会报警,需重新在自助借还机上还回并重新借。有时因读者操作不当,在自助借还机借过的书出RFID门禁时不响,但出条码门禁时会报警,等等。
尽管RFID技术门禁系统读取比较灵敏,但有时也会产生信号屏蔽问题。如果读者用厚些的衣服包裹图书或用水泡湿标签,或者几本书同时借,就会出现有的书没借上,但经过门禁系统时却不会报警的现象。此外,RFID标签的隐蔽性也不好,一旦被连书页一起撕掉,便完全失去了安防功能。
目前RFID自助还书设备还无法识别被损坏的图书。还回的书出现缺页,被涂涂画画,书页散落等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将失去对不爱护图书读者的教育机会。
目前使用RFID功能主要限于借、还和清点图书,有些传统图书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简化。例如图书上架工作,这是占用劳动量比较大的一项工作,从应用情况看,使用RFID后的图书馆,不仅没有减少上架、顺架的工作,反而因层标定位的使用和还书量增大而加大了上架的工作强度。
在RFID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开发文献定位导航软件,以动画图示的方法显示文献定位的位置,不受专业化索书号和排架方式的局限,通过页面导航,直观、自助地查找到文献的物理存放信息。在此基础上,南邮图书馆可超越目前分类排架的局限性,进行灵活多样的排架,建设个性化图书区域。
目前南邮图书馆只在两个阅览室利用RFID技术,存在两种系统并存的现状。虽然有多种原因,从RFID技术的使用效果、使用经费看,这种状况给管理和服务增加了工作量。如读者在总台借过的书在过RFID安全检测门时会报警;在本室借过的书出大厅门时会报警;还有几本书中夹着一本没借,出门时不报警;学生在自助借还机上进行操作时,摆放不准确,或是取书太快,都会使得借还不成功;学生不看指示标志,乱走进出通道;门禁需有专人看护,图书需定期进行架位定位,馆员工作站人员需进行标签转换,以及借还不成功,解答学生咨询等问题。因此,对南邮图书馆来说,两种系统并存给读者和工作人员增添了麻烦,没体现出 RFID的应用优势,如有条件需在全馆采用RFID技术。
读者通过此类设备24小时实现自助还书,无需持卡进入馆区,解决图书馆闭馆时读者无法还书的问题,使图书馆的服务时间真正达到7*24小时不间断,给读者带来极大便利,也可减少客观条件下的文献超期限制。目前南邮图书馆还没有室外24小时自助还书机,需增设,以便为读者提供方便。
RFID技术的引进使读者可以自助借还图书,可以使部分馆员从简单的机械操作中解放出来,从事读者咨询服务、信息服务或其他工作,使图书馆员的角色从传统书刊的管理者向信息发掘者、信息整理者、信息提供者转变,实现图书馆从文献传递向信息传递转变。这就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升馆员整体素质,以适应RFID系统环境的要求,南邮图书馆需要对馆员进行培训与人力开发。图书馆员应更新知识结构,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作为南邮图书馆的领导者,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应迅速感知环境和技术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部署,增强图书馆的主动适应性,要有良好的预见性和战略眼光,能适时地调整图书馆的发展战略,规划图书馆的未来。
随着RFID技术应用的深入,图书馆工作效率、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将大大提高。RFlD更深层次的含义,要求我们抓住物联网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强大功能给我们提供的技术可能性,通过工作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推动和实现图书馆职能的根本转变。可以在建立层、架位标识库、构造智能化应用环境、文献定位导航、实现精确典藏、排架灵活多样、全方位实行自助借还等方面进行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上的尝试与探索,充分利用新技术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使用RFID所取得的成效,有许多方面都是从图书馆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的,如防盗效果,而没有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人性化、安全性等。南邮图书馆在充分发挥高校技术消化能力强的优势前提下,应改善图书馆人文环境,充分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以读者为中心。技术的改进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这样就能正确对待RFID技术利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南邮图书馆在积极引入RFID技术的同时,技术和管理人员应对使用RFID技术的情况进行跟踪,研究改进方法,依托南邮物联网技术,指导进行创新,解决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以先进的文献服务理念和馆藏管理模式为先导,打破原有的传统束缚,大胆地进行探索和改革,使RFID技术成为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实行馆藏文献管理智能化的有效手段,进而解决全行业难题,为学校及社会信息化建设作出贡献。
随着RFID技术在南邮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的管理结构逐步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部门会弱化、合并或消失,有的部门会强化,也会产生新的部门。图书馆的采编、流通部门会弱化,而咨询部门得到强化,这将导致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通过推行新技术,按照新技术的要求,重构图书馆业务流程,使各项业务环节和程序得以简化,提高图书馆业务运作的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提高读者的满意度,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南邮图书馆引进RFID,在指导思想上不要把心理期望值过高地放在RFID的技术优势上,而应将技术的客观优势与主观应用不足结合起来,对现有的行业问题、业务流程、管理手段进行再造和优化,使借助RFID有效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得以实现。图书馆工作智能化是人们努力追求的主要目标,RFID技术给未来图书馆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柱,南邮图书馆应主动应对,做好长远规划,通过分步实施解决问题。
[1]蔡孟欣.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
[2]刘绍荣,杜也力,张丽娟.RFID在图书馆使用现状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83-86.
[3]周文豪.数字图书馆以及RFID在国内外世界图书馆中的应用状况[J].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2008,(3):65-70.
[4]董曦京等.中国图书馆RFID应用标准化方案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9):21-29.
[5]吉莉娅.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与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9,(4):104-105.
[6]秦 红.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分析探讨[J].现代情报,2009,29(6):130-132.
[7]汤肖锋.RFID在世界图书馆中的应用现状[J].集成电路应用,2010,(4):32-35.
[8]李桂林.RFID技术在国外图书馆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0,(11):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