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文,赵 莹
(河北联合大学,唐山 063000)
所谓网络电子馆刊是指图书馆主办的,以连续性宣传、介绍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报道业务动态,开展业务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连续性网络电子出版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图书馆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籍由网络平台创建电子馆刊逐步成为图书馆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1]。本文拟以“985工程”院校图书馆为样本,对其创办的网络电子馆刊进行调研,以揭示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电子馆刊建设的发展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唤醒图书馆界电子馆刊的实践与研究意识。
根据CERNET所提供的国内“985工程”高校名单,对全部39所985工程院校图书馆网络电子馆刊进行调查,调查日期为2011年9月10-15日。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包括刊名、数量、创刊年。(2)形式特征。指馆刊的外在表现形态,包括显示位置、出版频次、文件类型、检索功能及刊头标识等。(3)内容特征。即馆刊的内容属性,包括馆刊的定位与宗旨、栏目设置、栏目内容、互动性及类型等。调查结果见表1-4。
调查显示,24所图书馆(占60%)创办了40种网络电子馆刊,其中武汉大学图书馆创办馆刊最多达5种,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4种,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3种,中国人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中山大学图书馆各2种,有16所图书馆办刊1种,说明创办网络电子馆刊已成为图书馆比较普遍的服务方式。
表1 网络电子馆刊基本情况
表2 网络电子馆刊形式特征
表3 网络电子馆刊内容特征
表4 网络电子馆刊的类型
根据表1数据,可将电子馆刊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1)孕育诞生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创办的《图书情报信息》为标志,开始了高校图书馆创办网络电子馆刊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尝试。(2)初步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许多图书馆纷纷创办网络电子馆刊。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讯》(网络空间版)、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与读者快讯》(电子版)等。这一阶段电子馆刊数量逐步增多,达到8种,占电子馆刊总数的20%。(3)迅速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这一时期馆刊数量显著增加(达到31种,占总数的77.5%),形成了较大的数量规模,表明图书馆界对馆刊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此外,这一时期理论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据对CNKI数据库的统计,在本领域23篇研究论文中,有19篇(占82.6%)发表于这一时期,从而形成了办刊实践与学术研究互促互动的良好局面。
馆刊形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显示位置。馆刊在网站上的显示位置对馆刊是否容易为读者所利用有直接影响。表2显示,绝大多数馆刊(38种,占95%)通过在本馆主页上显示“刊名”或“电子馆刊”等进行导航,但也有的馆刊,如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讯》等,需要多层链接才能访问,这无疑会降低馆刊的利用率。(2)出版周期。馆刊以不定期出版占主体(32种,占80%),这与图书馆工作性质紧密联系。如寒暑假期间,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馆刊一般也不再出版。此外,为配合阶段性工作而临时出版专刊的现象也很普遍。不固定刊期,使得馆刊出版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自由度,实现了“按需出版”。(3)文件类型。文件类型对馆刊显示效果及功能的实现有重要影响。调查显示,馆刊所使用的文件格式主要有网页、PDF、Word格式三种。综观其页面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页面制作不够美观,难以吸引读者,且绝大多数缺乏目录导读功能[2]。(4)检索功能。绝大多数馆刊(32种,占80%)检索功能弱,仅具备“按年期浏览”整刊的功能,提供“主题检索”功能的仅有8种,如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图通讯》等。(5)刊头标识。馆刊除具有固定的刊名、按期连续出版等期刊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由出版时间、网址、编辑单位等构成的刊头标识系统。上述标识不仅提供了馆刊的参考信息,而且体现了馆刊的规范程度。表2显示,绝大多数电子馆刊(37种,占93%)具有完整的刊头标识系统。
馆刊内容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定位与宗旨。办刊首先要确定刊物的定位与宗旨问题,这样才能使馆刊的内容、形式、出版等各项工作有所依据[3]。表3显示,近18种(占45%)电子馆刊没有明确的办刊定位与宗旨,这是电子馆刊不成熟的表现之一。(2)栏目设置。栏目是馆刊的骨架,起着内容分类与稿件组织的作用。18种馆刊明确设立了栏目,可归结为5类:业务工作类、读者服务类、馆读沟通交流类、馆员类、馆内动态类。其余22种馆刊(占55%)没有设置栏目,文稿按发表时间随机排列,这给读者按类浏览带来不便。(3)互动性。互动性是馆刊贴近读者,履行人性化办刊理念,实现馆刊宗旨不可或缺的。调查显示,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馆刊通过设置交流性栏目实现与读者的互动交流,而绝大多数馆刊缺乏互动性。(4)馆刊类型。40种馆刊可分为三类:一是综合类,占绝大多数(28种,占70%),主要介绍图书馆工作、资源与服务,是面向读者与馆员的,如武汉大学《图书馆馆讯》等;一种是专科类,主要是为配合图书馆某项工作或为学校提供决策参考而创办,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摘编》等。这类馆刊有特定的读者对象,内容更具针对性。第三种是其它类,如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与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等联合主办的《房地产研究与动态》,这是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有益尝试。目前,以综合类馆刊为主,专科类与其他类馆刊为辅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目前,高校图书馆网络电子馆刊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规模,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大部分图书馆对馆刊重要性缺乏认识,这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在21世纪网络迅速普及的形势下,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已不局限于传统的书刊借阅和信息咨询,而应根据本馆实际,把创办具有“融合汇聚作用”、“引导激励作用”及“交流辐射作用”的网络电子馆刊,置于关乎图书馆地位提升的战略高度来对待。馆刊发展的关键在于图书馆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才能从人员、技术、经费等方面为馆刊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4]。
要树立用户意识、规范意识与策划意识。首先,馆刊“显示位置”的设置应该从方便读者的角度出发,给读者最直观的视觉导向,特别是应尽量避免出现通过多级链接才能找到馆刊的现象,这是馆刊发挥作用的前提。其次,电子馆刊的编辑、排版均应按照正式出版刊物的要求来进行,刊头标识系统要做到完整、规范、美观,这些信息对读者了解馆刊有重要作用。第三,馆刊作为信息推送的平台,要具有时效性、动态性。时效过长会影响图书馆整体工作的成效。第四,为了增强馆刊的生动性与表现力,馆刊文件格式应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选择。此外,还应灵活利用多媒体工具,丰富表现手段。
首先,要明确刊物的定位与宗旨。它们决定着馆刊的编辑取向与发展方向,是馆刊的灵魂。馆刊要根据学校的教学科研需求和读者需要,及时报道图书馆资源、服务与工作动态,强化服务沟通能力,使每期刊物对读者都具有实际价值。其次,要优化栏目设置。要做到:(1)基本栏目与临时栏目相结合。图书馆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根本任务是一样的,但是,不同时期图书馆工作内容与重点又是变化的,馆刊应立足于基本栏目,适时开辟临时性栏目,如清华大学的《图书馆与读者》,开学时出版“新生专号”,使新生很快对图书馆有基本了解。(2)综合性与专科性相结合。馆刊作为一种情报资料性刊物,多数具有综合性特点。但是,由于各馆馆情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创办专科性馆刊,如为配合教育部文献资源建设小组的工作,武汉大学创办了《文献资源建设》这一专科性馆刊。(3)突出特色。特色是馆刊的生存之本,是馆刊个性所在。这可以通过设置具有特色性的栏目来实现。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与读者快讯》的“为您服务”、“与您有约”等栏目设置体现了该刊以读者为本、亲切自然的风格[5]。
馆刊是面向广大读者,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应该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倾听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反映读者实际需求,传递广大读者心声,让馆刊真正起到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如南开大学《读者之友》,通过“读者问答”、“读者访谈”、“读者声音”、“回音壁”等栏目热情解答读者咨询,充分调动读者参与图书馆工作的积极性,使馆刊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搭建起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平台。
综上所述,尽管图书馆网络电子馆刊的办刊水平存在差异,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都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信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不再被动地坐等读者上门,而是适应图书馆工作与读者需求变化的形势,主动向读者推送信息,提供个性化、人本化服务。藉由网络电子馆刊,整合发布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信息,加强部门与行业之间的交流,展示馆员精神风貌,塑造图书馆创新与进步形象,密切图书馆与读者关系,提高图书馆利用率,正在成为图书馆界的广泛共识。
[1]王景文,邵胜春.华北地区高校馆创办网上电子馆刊的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3):37.
[2]兰孝慈.大学图书馆馆刊在信息时代的走向[J].图书馆杂志,2009,(7):43 -45.
[3]刘东燕.谈高校图书馆馆办刊物的办刊实践和设想[J].图书馆建设,2004,(6):111.
[4]穆祥望,董 蓓,邓克武.论馆办报刊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南开大学图书馆《读者之友》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0):78 -80.
[5]刘 颖,唐永林,曾 媛.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图书馆馆办刊物建设研究——以“211”院校为例[J].情报探索,20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