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

2012-04-02 18:02张维赞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学科图书馆资源

张维赞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236016)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地位受到威胁,要想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和确保其信息主导地位,唯有改革创新。高校图书馆以其资源、技术、人才和大量读者的优势在图书馆界处于主导地位,在引领图书馆界的创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高校图书馆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实行了一个又一个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图书馆管理和创新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手机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阅读推广活动及信息共享空间等。本文将通过对这些创新方式的介绍和分析,一方面为其它类型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提供借鉴和帮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探究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

1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模式

1.1 手机图书馆

我国手机图书馆的应用服务始于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2003年12月1日该图书馆正式推出试用手机短信通知系统,提供的服务包括图书超期提醒、图书预约、短信续借、图书催还等[1]。2008年,国家图书馆的手机图书馆服务也开始对读者开放,它包括图书续借、催还、预约等传统服务,同时优化了检索、在线服务等。在线服务包括在线讲座、在线展览、在线阅读、书刊推介。国家图书馆还特别针对智能手机,为读者提供便捷、及时、个性化的新型服务,开通了书刊推荐、资源欣赏、书海拾珍、资源检索、读者服务等多个项目[2]。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以手机为媒介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不仅扩大了图书馆资源的辐射范围,也实现了图书信息资源的及时性、便捷性和可读性等,这应该是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方向。图书馆手机服务系统的建设使图书馆由被动性服务向主动性服务迈进了一步,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移动文献信息服务的需要,提高了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扩大了图书馆在教育、科研和文化等事业中的作用。

由于手机具有双向交互功能,读者可以利用手机主动点播和定制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使图书馆的服务由单一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上网使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因其方便、快捷,同时价格低廉而越来越受到网民们的关注和喜爱。

1.2 学科化服务

学科化服务起初是以学科馆员制度的形式出现。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一些大学也推行了学科馆员服务。随着博客技术的推广,清华大学经过多次尝试,在2007年创建了专门面向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科博客[3],设立了新书通报、快速问答、书目导读、学生时代等网络服务栏目,用户可以在这些栏目里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也可以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发表自己对图书馆各方面建设的建议,实现了图书馆的学科信息导航功能和信息素养教育功能,实现了馆员和读者、读者和读者的互动与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图书馆学科化服务。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始推行全新机制的学科化服务[4],专门设置了读者服务部,下设若干个学科服务科室,每个科室负责一个对口院系,又以学科馆员为主要负责人组成若干个学科服务小组。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图书馆各学科服务区开展以学科为主线的导读阅览、学科咨询、课题查新、资源建设等服务;深入学科院系调研读者信息需求,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为重点用户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深层次的学科信息支持;借助虚拟社区,揭示学科网络资源、建立学科咨询知识库、发布研究心得、提供交流互动的学科服务网络平台等。

学科化服务是按照科学研究来组织和提供利用信息资源,通过交流互动的学科服务网络平台,建立信息人员与科技人员之间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促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对学科研究负责。这种模式不仅是简单地把馆藏资源提供给读者,还要根据读者的特定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加工与分析,为高校图书馆用户提供深层次、知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高校师生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因此,学科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延伸与发展,它突破了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深化了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职能,强化了高校图书馆对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作用和能力。

1.3 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的英文全称是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IC兴起于20世纪末美国高校图书馆。2008年清华大学将多功能电子阅览室改建而成IC,在全国率先实现IC高层次信息服务。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包含实物音像资料、IC咨询台、电子阅览区、音像视听区、大屏幕放映区、研讨小间。2009年南京理工大学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开放,设立了服务台、虚拟学习区、小组讨论区、个人学习区、视频放映区、资源区、自助区、报告厅、休闲角。IC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图书馆资源、空间、服务进行有效整合,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学习环境,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研究、交流、协作等活动[5]。

信息共享空间不仅是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是图书馆服务功能的重新定位。IC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空间优势和大学的信息技术优势、学术优势,很好地解决“藏”与“用”的关系,实行“藏、检、借、阅、查、咨、习”一体化的开架服务模式。在相对集中的空间,以一站式、无缝的形式,将资源、咨询、信息素质、学习指导等服务整合起来,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学习、科研与教学的需求。

IC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高校图书馆对于现代社会信息网络化、集成化、个性化需求的适应和转型。IC所倡导的读者自由交流和协作,充分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图书馆的服务向多样化、个性化、合作化、深层次发展,丰富了图书馆的功能。它使图书馆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从静态的文献资源中心向动态的学术交流中心和知识服务中心转变。

1.4 阅读推广活动

自200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倡议发起全民阅读活动以来,我国图书馆界的阅读推广活动蓬勃开展,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6年,中图学会专门成立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现已更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这是推动全民阅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Ol0年4月,中图学会下辖15个专业委员会的阅读推广委员会“第一届全体委员第一次会议暨第四届全民阅读论坛”在深圳召开,标志着我国图书馆界的阅读推广活动正朝着更广泛的方向发展[6]。与此同时,南京理工大学在阅读推广活动方面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如:成立了大学生读者协会、创办南京理工大学读书节、开展爱心图书漂流活动、创立“心灵氧吧”等。读者协会成立后,图书馆专门派馆员任指导老师,指导会员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书节”还举办了影视名著名篇赏析活动,以及与图书馆主题有关的征文活动等;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从2009年5月开始以大四毕业生的捐书为漂流图书的原始资源,开展漂流活动,一部分书籍捐给了希望小学[7],另一部分是非常珍贵的教科书,被捐给需要的同学。“心灵氧吧”运用“阅读疗法”的原理去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心理方面的困惑,并且帮助同学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高校图书馆的号召性、权威性和丰富的馆藏资源使其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一个主要阵地。它重视对阅读的研究,实行阅读指导服务,把阅读指导与推广贯穿于图书流通、宣传、咨询服务以及组织管理和各项活动中,引导读者了解阅读的本质,培养读者对传统文本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写作、文学鉴赏、组织协调、交际等各种能力。高校的阅读推广活动可以带动全社会成员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社会阅读风气。阅读推广有利于创建学习型社会,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图书馆立法、推进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等。

2 服务创新带来的启示

2.1 “以用户为中心”是创新的出发点

新时期图书馆服务的重心是“用户”,以上列举的几种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方式无一不是“以用户为中心”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创新的目的都是以用户的知识需求为导向,开发知识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按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增值信息的服务。比如,手机图书馆就是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融入用户信息需求的新型的服务模式。它突破了图书馆的物理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无所不在地接受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较以前的传统借阅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因此也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学科化服务实质上是以用户为中心,以学科馆员为主导的针对某一学科和资源的集成化服务模式。学科化服务通过建立学科馆员与用户的紧密合作关系,深入了解用户所需,实行全方位的服务责任制,使图书馆服务对教学科研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

2.2 技术、资源、人才是创新的基础

因为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拥有掌握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图书馆人才,拥有自动化、网络化、现代化的设施等,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更新服务理念,借力于图书馆服务技术积极寻求图书馆创新服务的突破口。IC就是一种有效地利用高校现有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馆藏资源对图书馆实施服务创新的成功案例。它是由资深图书馆员和技术人员维护和支持的,为传递信息、检索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创造学术机会、支持交叉研究,集计算机技术、信息资源、参考咨询服务、信息素质教育和个性化与合作化学习空间于一体的新型服务模式[8]。图书馆的发展和创新应是在资源、人才与技术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所以说,技术、资源、人才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只有将图书馆的丰富资源、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结合,不断地改革创新,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才能创造出图书馆不朽的价值核心。

2.3 互动、交流是创新的手段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时代需要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高等院校图书馆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也要把交流互动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开展。如IC信息共享空间的“资源共享、空间共用”的服务模式为大学生和老师实现学习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了有利的场所。通过交流,倾听读者心声,真正了解读者所需;通过交流,沟通思想,拓宽思路,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是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如“阅读推广”案例中推行的一些活动:成立大学生读者协会、举办读书节、爱心漂流等,其宗旨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图书馆与大学生读者沟通互动的长效机制,促进图书馆与读者的良性互动,这样更有利于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活动。所以,互动、交流是创新的有效手段,互动和交流缩短了图书馆与大学生的距离,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使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

2.4 理念革新是创新的源泉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若图书馆仍然固守传统的服务观念,就不能满足信息时代读者对新信息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重新审视既定的服务内容和模式,从而调整服务的方法与策略,寻求新的探索与变革。如手机图书馆就是图书馆结合通讯网络技术所实施的服务创新方式,它改变了原有的阅读习惯,成为当今时代高校图书馆特有的一种新型的阅读工具,它使图书馆服务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IC服务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小开间、功能单一的物理空间的局限,实行了大开间的“藏、检、借、阅、查、咨、习”一体化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这些就是大胆地运用改革创新理念,在高校图书馆实施的对图书馆界颇具影响力的、典型的服务创新方式,所以说,理念革新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图书馆人对服务创新理念高度认同,自觉支持服务创新,在思想上与服务创新观念保持一致性,才有可能在实践中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1]师晓青.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应用价值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9,(1):99 -102.

[2]鄢小燕,李名洋.国内图书馆手机移动信息服务现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2):63-67.

[3]周晓杰.数字阅读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1,(8):83 -85.

[4]张 秋,韩丽风.基于博客的图书馆学科服务探索:以清华大学为例[A].2008:图书馆学科化.个性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03-408.

[5]郭 晶,黄 敏.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基本流程与实施策略——兼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全新举措[A].2008:图书馆学科化、个性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4-419.

[6]郭向勇,施 蓓等.高职院校图书馆多功能中心的建设与服务创新——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123 -126.

[7]冯 媛.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推广活动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4):60 -62.

[8]段 梅,范丽娟等.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创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86 -89.

[9]谢丽华.基于2.0理念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J].兰台世界,2011,(21):67 -68.

猜你喜欢
学科图书馆资源
【学科新书导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超学科”来啦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