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性平等思想探究

2012-04-02 16:55:51卢丽钿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本性德性儒家

卢丽钿

(南京大学 哲学系与宗教学系,南京 210046)

章太炎认为:“非谈平等,则不能去奴隶心,非示众生皆佛,则不能去退却心。”[1]418平等作为现代社会的理想与发展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平等”之于中国,却一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儒学特别是其名教纲常受到批判的焦点。不仅激进主义者如谭嗣同批评名教为“数千年来,三纲五常之惨祸烈毒”[2]289,就连文化保守主义者如梁漱溟也批评古代的礼教“全成了一方面的压迫”,并说这是中国文化“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3]479一般认为,“平等”观念在中国全然是外来观念的植入,儒家的平等思想往往被忽略,其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之间的连续性也被低估了。从平等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的现状来看,研究中国的平等思想是迫切的需要,儒家的平等观念研究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而且显著的莫过于体现在儒家性善论和“人皆可以为尧舜”中的德性平等思想了。

一、平等与德性

首先,我们不得不发问,到底什么才是“平等”?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在其著作《十力语要·示菩儿》中这么说:

然则平等之义安在耶?曰:以法治言之,在法律上一切平等。国家不得以非法侵犯人民之思想、言论等自由,而况其他乎?以性分言之,人类天性上本无差别。胡佛说一切众生皆得成佛。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言仁德吾所固有,直下担当,虽师之尊,亦不让彼之独乎人也。)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此皆平等义也。[4]251

由此可知,平等之义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以法治言之和以性分言之。在政治领域上强调的是权利和形式的平等,美国学者萨皮罗曾经这样评价自由主义者的平等原则:“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有同样的能力、同样的道德理解力或同样的个人魅力。它的含义是,所有人在法律面前有同等的权利,有权享受同等的公民自由。任何法律都不得授予一些人特权或强加给另一些人特殊的歧视;不论一项法律的目的是援助、保护或惩罚,它必须对所有人一视同仁。”[5]10与权利和形式的平等相对的是实质的平等,即“以性分言之”和结果的平等。佛教的众生平等以及“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儒家的性善论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家的齐物论和“一切皆有道性”等思想都是肯定万物在性质上的平等以及实现由凡入圣的机会平等。而结果平等则主张全社会的财富和收入的平等分配。

现代社会的平等,特别是西方社会的平等,更多是政治经济领域上的平等,即追求权利和形式的平等,同时力图保证全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平等分配。这种平等的实现是需要国家权力的保证的,国家通过提供大量的社会救济、补助和福利以保障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议会制国家中人们通过选举投票、游行示威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等等。而在人性方面,现代社会的平等思想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类的普遍人性,人是生而平等的。而道德在西方观念中主要位于人生范围之内,更多是指人自身的品德修养,因此德性平等思想主要应用于人生领域,它只是平等思想里独立的一部分。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是各自独立的领域,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笼罩一切的观念。

而儒家德性平等思想则不同,它不仅是个人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应该成为人的社会属性。儒家“德性”一词首次被使用是在《中庸》里:“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在这里指人先天具备的道德本性,“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而“德性平等”即是强调人先天具备的道德本性是一样的,在实现德性上是平等的。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形成各自独立的领域,这一点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因此道德不仅是人的本性所向,同时它也是各个领域共同的观念,是超出人生范围、弥漫于一切领域的,德性平等思想在这些领域都有所体现。在经济,则“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政治,则崇尚“德政”;在文学,则文以载道;在教育,则有教无类,德育统驭智育等等。虽然德性平等在儒家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诉求,但是儒家社会却没有实现像现代社会的平等。不同于现代社会,中国古代的生产力低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形式、同时儒家的等级观念都约束着儒家社会平等的实现。因此虽然德性平等在儒家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但是主要仍是应用于人性领域,规范着人的行为,同时影响着其他的领域。

综上,平等之义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人生等领域,德性平等是其中的一部分。不管是现代社会还是儒家社会,平等都被视为人的本性,是先天具有的,不同的是道德在各个领域中的分配。在西方,尽管各个领域都具有独立的平等观念,但德性只被限定在人生领域中;而在古代中国,各个领域交织的状态决定了德性不仅限于人生领域,德性平等体现在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儒家社会的局限性制约着德性平等在各个领域的平衡发展而主要体现在人性之上。

二、儒家的德性平等思想

人性论是古代中国哲学探讨的主要命题之一,其中儒家的德性论尤为重要,其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众多,许多儒者都为儒家德性平等思想贡献了智慧,使得儒家德性平等思想异彩纷呈,因此此处并不列举诸位思想家的观点,仅理清儒家德性平等思想的脉络,总结其思想特点,同时引部分儒者观点作为佐证。

(一)“性相近也”

“德性”一词是偏正结构,“德”修饰着“性”。在孔子那里,“德”与“性”是作为两个独立词出现的,两者并没有联系起来;到了思孟学派时,“德”与“性”才开始建立起直接联系,在《中庸》里,“德性”一词才首次被使用。因此儒家德性平等思想首先是“性”的平等,然后方是“德性”的平等。“性”的平等在儒家那里体现在“性相近”的观念之中。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6]181,认为人在天性上至少是相近的,而现实中的不同不过是人在后天积习中的演变。孔子的“性相近”观念得到了大多数儒者的继承,不管是主张性善的孟子,抑或是主张性恶的荀子,都同意人性的先天一致性。孟子说“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7]309这是说“仁义礼智”四端无论是“大行”还是“穷居”都不会有所增加或减少,这是天赋的职分,不能改变。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的性非纯然本性,而是带上了道德烙印的道德本性。荀子虽然提出了与儒家正统相背离的“性恶论”,但这并不代表他反对人性的平等。他说,“性者,天之就也”;“不事而自然谓之性”;“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8]488-490荀子把人性看作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质朴的自然属性,每个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二)性善论

儒家不仅主张人性的平等一致,更主张人的道德本性也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德性;且在大部分儒者看来,人的道德本性是善的。尽管在儒家思想史上出现过荀子的性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还有性无善恶等观点,但是性善论仍然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主流观念。

孔子指出了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并没有对人性做更详细的说明,但仔细阅读孔子的文本,可以看出孔子是倾向于性善的。“子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比偃。”[6]12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6]74而孔子的后继者孟子更是力主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是自贼者也。”[7]79他认为每个人在人性上都平等地具有善的“四端”,这是无关圣人还是平民百姓的,而此“四端”若能扩而充之,则为圣人。孟子紧接着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主张:“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也。”[7]198“舜尧之道,孝弟而已以矣。子服尧之服,颂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颂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7]276这是说,我和尧舜同为人,同具有善端,都具有成圣的可能性,只要我们像尧舜一样进行道德实践,将“四端”扩而充之,也是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的。圣人作为道德最完善的人,人可以通过修善而成为圣人,说明了人不仅平等地具有道德本性,同时在实现德性的机会上也是平等的。

从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先秦儒家主流是性善论的,认为每个人都先天具有善的本性,即德性平等,通过修善可以平等地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当然,先秦儒家中也存在荀子的性恶论、性无善恶论等思想,但是其主流观念是人性皆善。秦汉之际,中国进入了封建等级社会,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在此时发生了转变,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认为性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之分,“德性”成为了圣人的专利品,这与先秦儒家的普世精神相出入,此后的儒家德性平等思想便被淡化了。直到宋代,以恢复儒家“道统”为己任的宋明理学家,对孔子孟子的性善论进行改造,使得儒家人性皆善的主流思想传承了下来。二程说:“‘德性’者,言性之可贵,与言性善,其实一也。”[9]172张载的“二元人性论”则把人性分为至善的天地之性和有善恶之别的气质之性,通过“善反”能够使不同的气质之性趋同于天地之性:“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正蒙·诚明》)[10]694张载的“二元人性论”虽然和孟子一样,主张先天性善,但同时又综合了各家的人性论说,特别是王充的气禀说有了进一步提升。人都是先天性善的,只是禀气不同而已,只要以天地之性的善为价值指向和道德创造的原动力,则可以实现后天现实的平等。

(三)内圣外王

儒学是强调内圣外王的学问,是积极入世的,因此德性不仅是人自身的品德修养,同时也是各个领域共同的观念。德性平等不仅体现在人性上,亦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对于政治,儒家思想中除了三纲五常的思想之外,儒者们主张的更多是仁政,而仁政的关键在统治者,统治者最大的品德是仁德。孟子说“唯仁者宜在高位”[7]162,荀子说“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8]251“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8]138这些表述都表明,统治者乃至居高位者的选择应该以德性为标准,同时具有流动性,有能者居之,无德者则归之庶人,又德性是平等的,因此,统治者的选择在形式上应该是平等的。

另外,社会制度的流动性还体现在科举制度上,学子不论出身,只要通过了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就能进入官场。在学习机会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6]168,而经济制度上又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6]170这些都可以看出,儒家对于现实的社会制度是有平等性的主张的,企图将德性平等的观念应用于现实社会中。

三、评 价

笔者以为,应该历史地看待儒学的“平等”问题。首先,正如前面提到的,儒家社会并不具有现代社会的经济条件,古代社会的生产力不发达,生存条件有限,导致生存竞争激烈,这些经济因素导致了儒家德性平等思想在经济领域的难以施行。

其次,考察古代社会的国家形式,不难发现,现代国家的形式是民主集中制,人民可以通过选举、投票、游行、示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身的权益,而古代中国却是中央集权制,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王以下是森严的等级,这妨碍着德性平等的实现,也就是徐复观先生所说的“儒家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由于缺乏制度安排而未能落实于社会”。

有人于是将此责任推卸给儒家等级观念,认为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以及礼乐制度妨碍了平等的实现。对于这种批判,我们必须看到古代中国社会的实际运行,并非儒家独尊,儒学并非一直是统治思想,即使是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朝代,不同阶级所奉行的思想也不一样,例如统治阶层奉行“儒表法里”,士人奉行“儒表儒里”、“儒表道里”、“儒表佛里”等等,因此不能将整个古代中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归咎于一家的等级观念,把“社会不平等”的板子只打在儒学身上。再考察儒家等级制或者“礼”制的提出,不难发现,这是孔子有感于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情形提出的主张,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中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在统治者看来,礼制对于自身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巩固皇权统治是十分必要的。儒学自汉代以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占据统治思想地位,然而却一直没有消失,原因在于儒家的道德观念以及礼治思想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孔子的思想不仅有“礼”,还有“仁”,他主张的是“内仁外礼”,“仁”是礼治的基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6]24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仁”的品质,是不能贯彻礼乐的。“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12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规范,两者并用,才能使人民自爱而不犯禁。这就好比当今国家的德治与法治,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应该肯定儒家礼制在古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而不应因为社会不平等而抹杀其价值。

看待儒家的德性平等思想,应持历史的、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应因古代中国社会的不平等而抹杀它的现实意义,它在指导人的品德修养和规范人的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古代中国社会没有实现现代民主社会的平等,但是我们不应用现代的民主平等观念去苛求古代社会,毕竟古代中国社会具有局限性,这导致了儒家的德性平等思想只能走向人作为道德主体是平等的结论,而未能在现实生活的其他领域发挥更多的作用,从而直接跳跃到现代民主所需要的人作为政治主体是平等的原则。

[1]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4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 5.

[2]谭嗣同.仁学[M]//谭嗣同全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梁漱溟全集: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 9.

[4]熊十力.十力语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5]J Salwyn Schapiro.Liberalism:Its Meaning and History[M].Princet on:D.Van Nostr and CO.,1958.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 0.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蒋南华.荀子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9]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 2.

猜你喜欢
本性德性儒家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西部学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柳亚子书法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伦理学研究(2016年5期)2016-02-01 12:46:17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学术论坛(2015年6期)2015-12-24 15:55:10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本性最美
青少年日记(2014年7期)2014-09-19 05: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