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廷兰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这四项工作任务是高校的主要职能,新建本科高校也不例外。人才培养是新建本科高校办学的中心任务,这是无可置疑的共识,但在办学的定位上也应该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有一个清醒和正确的认识。
新建本科高校大多数是由专科学校组建而成,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科研层次和水平不高,科研队伍实力不够雄厚,标志性科研成果较少。在升本初期,要实现从专科向本科的实质性转型,必须依据本校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专科办学模式的束缚,才能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才能促进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新建本科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定位,选准科研主攻方向。合理准确地进行科研定位,不仅事关学校科研特色的培育、科研资源的配置,而且会从根本上影响学校的自身建设和人才培养,更会影响学校能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新建本科高校在进行科研定位时,可以充分运用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和 KFS(关键成功因素)等分析法,但也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科研促教学原则
新建本科高校科研定位遵循科研促教学原则,是由新建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所决定的。而办学定位则是由新建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新建本科高校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即使部分新建本科高校有研究生教育,也是少数专业、少量培养。只有遵循科研促教学原则,才能摆正新建本科高校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新建本科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才能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从教学角度看,新建本科高校遵循科研促教学原则:一是能够更好地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二是能更好地推动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三是能进一步推动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转变;四是能更好地促进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
从科研角度看,新建本科高校遵循科研促教学原则:一是可以为科研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二是可以极大地促进新建本科高校科研自身的发展;三是可以为新建本科高校培养出更多教学、科研复合型人才。
2.“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
就一般意义而言,“有所为”是指对于关系重大、条件具备或条件不完全具备但通过人为努力可以在短期内具备的,要尽力而为。“有所不为”则是对条件不具备或时间不成熟的要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既是一个总的指导方针,更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方法。
新建本科高校科研定位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要充分分析学校科研工作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尊重客观,量力而行。对新建本科高校科研定位来说,既不能完全仿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定位,又不能照抄照搬其他教学型大学的科研定位,更不能从领导者个人好恶出发,主观随意确定,而是要实事求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二是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要突显教学中心地位,围绕教学需要,结合本校教学、科研实际情况,立足影响教学和科研的基础、关键和原则性问题,把着力点放在关系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研究上,抓住重点,力争有所突破。三是要通盘考虑,教学与科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四是要大胆谨慎,积极稳妥,既不能畏首畏尾,又不能盲目冒进。五是要立足现在,着眼长远发展。
3.“威斯康星理念”原则
“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 Idea)一词,是美国威斯康星州公共图书馆委员会主管立法资料的管理员查尔斯·麦卡锡,在1912年出版的名为《威斯康星理念》一书中首次提出并使用这一概念的。“所谓威斯康星理念就是把大学的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直接为社会服务。”“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她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本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现实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1]
新建本科高校把科研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与发展,是新建本科高校地方性的性质决定的。一方面,新建本科高校部分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但是本地学生居多,毕业生就业以本地为主;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资源是由地方给予支持的。[2]因此,新建本科高校把科研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与发展上,才能谋求到地方政府和企业更好的扶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科学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在众多新建本科高校中开展起来,但客观地说仍处于起步阶段。正是由于刚刚起步,其正确、合理的定位是科研工作能否开展起来并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新建本科高校科研工作主要定位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推动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最终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目的。
1.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新建本科高校的科研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和专业领域的应用和技术开发研究。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武器,是繁荣教育理论的必要手段,是产生教育知识和观念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本科高校教师要结合专业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通过进行专业技术研究,可以及时跟踪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获得专业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并能及时将科研成果转移到教学中来。
2.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创新知识,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较强的科研素质。科研是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捷径。教师通过从事科研工作,不仅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掌握前沿知识、熟悉科研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在从事科研活动中锻炼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提高了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
3.推动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而科研活动是促进校、企、研各方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产学研合作的切入点,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中起着融合、推进作用。[3]新建本科高校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等科研服务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从而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教师可以从生产一线得到最先进、最前沿、最实际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而整合进教材及课程内容中,可为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通过实施产学研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一定的科研和技术转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这样,既锻炼了教师队伍,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又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和科技服务,实现了校企互利双赢,从而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并得到发展。
鉴于新建本科高校科研力量相对较薄弱、经费投入较少、仪器设备不足的现实情况,高科技、高投入为主要特征的基础理论和大型科技项目的研究很难进行。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科研主攻方向,可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教育教学研究、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方面。
1.教育教学研究
新建本科高校的教育科学研究,从宏观上看,主要是结合高校教育发展和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从中观上看,有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培养方案等问题;从微观上看,是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作为课题研究,如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等。对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学校广大教师和有关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基础、兴趣和条件自主选题申报,争取得到有关科研计划下达部门的支持。
2.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
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树立面向社会、服务发展的理念,主动对接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有效整合力量、充分调动资源,瞄准一些大项目,开展协同攻关,力争取得数量较多、层次较高的标志性成果。如紧紧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所蕴藏的巨大机遇,构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研服务体系,实现由理论研究见长向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成果转化以及精神文化产品产出等领域的全方位、深层次拓展。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借力文化建设、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进一步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推动齐鲁文化研究与创新。
3.技术开发研究
新建本科高校可以在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寻求科研突破,从企业单位的生产和服务实践中发现和选择课题,并以解决一线疑难问题为目标,重视科研过程与技改、革新过程的结合以及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重视技术推广和科技咨询服务工作以及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工作等。
科研课题是科研活动最基本的单元,是学科领域和科研方向与任务的具体体现。科学研究一般包括5个过程:选择科研课题→申报立项→组织实施→鉴定验收→应用或推广。选择和确定科研课题,是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科研选题不是一般性的准备工作,而是科研工作中带有战略性的决策。从广泛意义上讲,科研选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科研方向,二是选择研究课题。前者决定研究集体和研究者个人在较长时间内进行科学探索的主攻方向,后者则是在主攻方向下选定进攻的突破口与制高点,明确在这个方向上逐步实现的具体任务,制定实施的计划和步骤以及采取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题目选得好、选得准等于完成了科研工作的三分之一。
怎样才能真正形成一个有科学价值的问题?有三个方面因素值得注意:第一,必须对构成该问题的各项事物和现象作一番透彻分析,即正确揭示客观对象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第二,必须对反映和表达这些事物和现象的科学概念,用语言工具去正确的表述;第三,必须对问题展开的步骤及解决的途径预先作一番构思与论证,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前景包含在问题的形成中。只有这样形成的问题,才能成为有科学价值的研究课题,才有成功解决问题的把握。因此,有战略眼光的科研人员总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和兴趣贯注于问题的形成乃至课题确立之中。
具体来说,在选定研究课题时,除了按照申报指南的要求,明确选题的范围和重点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需要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是指从社会需要或学科本身的需要出发,优先选择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可能性原则
所谓可能性原则,就是根据实际具备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择课题,对预期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尽可能加以周密准确的估计。主观条件指研究者的状况和水平,要根据研究者的学术知识、研究经验和能力素质来选择适宜的题目。
3.科学性原则
这个原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选题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其二,选题要以被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和客观规律的课题不可选。
4.创造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必然要有创新,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科研。可以说,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造性原则要求课题本身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创造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观点上的创新。像李政道、杨振宁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模糊数学的“模糊”等都是概念、观点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成为科学发展中的里程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2)方法上的创新。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如控制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协同作业方法、耗散结构理论方法、突变论方法、全息技术、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等都是方法上的创新,它们大多是几门学科相互综合而形成的创造性方法。(3)应用上的创新。把老的原理、理论、方法应用到新的领域、项目中去,用库恩的话说,叫做“扩大理论同自然界之间的接触点”,也会实现新的突破。(4)加强选题创新性的措施。一是要有效利用各类前沿科技信息为选题所用,充分发挥专利文献、学术期刊资料和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全面占有资料,才能充分了解研究现状,才能找到创新点和突破口。据统计,专利文献、学术期刊包含了大约90%以上的科技信息。二是要站在科技最前沿,掌握科技最新动态,这样才有可能优先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不至于重复研究,浪费时间、精力和科研经费。
科研选题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这样才能提高科研选题的成功率。
1.增强“三敏意识”,提高申报课题成功率。申报课题具备“敏感、敏锐、敏捷”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所谓“敏感”,就是要有灵敏的嗅觉,善于捕捉社会或某个领域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敏锐”,就是要具有犀利的眼光和较强的洞察力,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敏捷”,就是在具备上述两个意识的前提下行动要快,尽早确定研究题目,抢占先机。
2.广泛收集有关动态和资料,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基本选择了科研课题后,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有关研究现状,便于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争取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和有所创新。
3.研究内容框架设计要合理、丰富。要从系统论和整体论的观念出发,所设计的研究内容框架从整体上要完整,从内容上要丰富饱满、重点突出。
4.创新点和突破点要明确、务实。在拟定创新点和突破点时,要本着既开拓进取又切实可行的原则,争取通过课题组的努力工作,在某个领域或行业做出突出的成绩。
5.明晰科研成果的形式。如通过几年的研究工作,可提供研究报告、学术著作和论文。
6.推广应用要有具体工作计划和措施。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课题,在研究计划中要拟定具体的推广应用计划和有关的措施,以便发挥科研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争取获得应有的评价和奖励。
[1]刘宝存.威斯康星理念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理工高教研究[J].2003,(5).
[2]崔钢.一般地方高校科研定位原则,中国高教研究[J].2005,(8).
[3]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研的定位.高等教育研究[J].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