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陆亭
高等学校定位不清、特色不明、盲目升格、模式趋同现象一直影响和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而国家高等教育的强盛又是以地方高等教育的蓬勃多样为基础的,因此建立合理有序的省属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显得日趋重要。由宋伯宁、宋旭红新著的《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研究》一书在省属高校分类研究中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书的主要特点有:
本书对国内外高等学校的分类实践和理论分类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高等学校分类的依据、对象、原则、方法和思路。如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高等学校的办学实践和类别现状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对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三级教育分类法、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我国高等学校的行政分类演变、十余名专家学者的分类研究方案进行了学理的探讨,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作者接着把研究集中于省级区域,剖析了美国加州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和运行,研究了我国地方院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基础上,从国外经验、理论基础、发展现实三个层面为山东高等学校分类研究奠定了基石。更有价值的是作者以山东省133所普通高等学校为现实依据和分类对象,运用类型学和分类学范式,构建了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分类标准、以及不同类型高校综合水平的评价指标,建立了合理有序的、科学的山东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类型,在办学定位、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不宜使用所谓的“研究型”大学标准来评价“地方”高校。作者针对应用型大学在培养人才、科技研发、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特点,根据山东高校的实际,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多地收集了代表山东高校行为特征的数据,设计了山东省普通本科院校综合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分类评价指标的设计依据上作者抓住了以下四点:一是突出和强化学校为地域和行业应用发展的特色;二是体现社会对学校的认同度;三是反映学校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四是体现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学校的支持。在评价指标设计的思想上,作者关注和强调了培养人才的应用性、科学研究的实用性、服务社会的地方性,提出并坚持了分类的4个促进原则:促进山东高等教育系统实现良性竞争、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山东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山东高校社会职能有效发挥,促进高校科学发展。以上,具有很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本书对分类方法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比较有创意,学术贡献与实践意义也比较突出。作者致力于省属地方高校的现实分类,目标是提出论证科学、设计合理的可操作方案,服务于管理决策的需要,从而增强了分类研究的现实针对性,突破了仅以学位高低或科研规模大小划分高校层次高低的思维,改变了纯学术研究的分类模式。
在分类方法上,首先运用类型学范式,确定山东省地方高校基本类型的名称,基本大类的名称采用研究型、应用基础型、应用型、技能型4个类型;其次运用分类学范式,选择山东高校的分类维度,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统筹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以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分类的基本维度,以衡量山东高校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服务能力为基本目标,选用能够描述山东高校行为特征的数据和指标对高校分类;最后,设计了高校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建立了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确立了定量分类标准,得到了分类结果,从而实现了分类方法和技术、分类思想的综合,及其方法论上的互补。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评价,在方法上采用了“指标体系法”,并进行了具体的指标设计和实际测算。本书对于山东省属本科院校的评价,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来构建评价的一级指标,进一步延伸以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人才培养基础条件,研究基地、科研项目、科研水平,科技服务、教育服务来构建评价的二级指标,并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征和山东高校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详细的三级指标。在指标数量上,改变了以往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方式,增加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评价的权重,以更真实地反映学校状况。
首先,本书重视实证数据和实践过程的紧密结合。作者以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2010年山东高等学校发展的实际数据为数据采集的主要渠道,这种数据基础,使研究突破了仅在理论、思辨层面的高等学校分类进行研究和探讨,突破了研究结论多靠研究者自己的思考与推论,突破了分类过程中由于数据不全、数据不真、数据来源不统一等原因而造成的分类结果不可信、不权威等问题,使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方案更具科学性、更有说服力、更易于为各方接受。
其次,以数据分析为基础,重视研究成果与政策实施的结合。为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强化内涵和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名校带动作用,增强高等教育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1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共同下发《关于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计划利用2011年到2015年的五年时间,分别从地方高校中遴选一批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旨在引导山东高等学校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竞争力,鼓励各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里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不同类型上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作者将分类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到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组织与实施、评价与评审的过程,从政策层面落实和实现了山东高等学校分类建设、分类管理。
本书重视在制度层面落实高等学校分类政策,重视政策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结合。一是关注山东省特色高校建设。明确界定了山东高等学校分类的体系,以及分类建设、分类管理的方向。二是提出建立同一类型的高校联盟,以利于同类高校办出特色和实现不同类型高校间的贯通。如建立和发挥山东高等学校的协调机构在学位授予、招生、转学、升学、课程、师资、资料等资源上的协调作用;通过政府的协调和高校的努力,在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之间形成相互衔接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推进山东教育一体化的进程等。三是强化校地合作,增强山东高校与所处区域内的地市级政府的合作,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整合院校与地方政府优势资源,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建双赢,进而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总之,实施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前提是对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和进一步发展,学校的数量和人才培养的规模持续增长,研究高等学校分类依据,设计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建立分类体系,实行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是教育行政部门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作用,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需要,更是高等学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强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现实需要。通过该研究,有助于增强省级政府统筹高等教育的能力,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引导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合理的配置和流动,“因校制宜”地研制各类院校政策,推进促进高等学校之间的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增强为山东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提升山东高等教育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本研究实现了上述目的,对形成类型层次清晰、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山东高等学校体系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全国高等学校分类研究、对其它省市的高等学校体系建设有较强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