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视野下唯物辩证法教学研究

2012-04-02 14:44:39吴晓云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7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大众化原理

吴晓云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4)

大众化视野下唯物辩证法教学研究

吴晓云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是我们正确处理唯物辩证法原理课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矛盾对立关系的基本理论依据。为了有效提高唯物辩证法原理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社会的热点以及经典作家的观点,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重点,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得以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生活化;当下化;经典化

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以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为总特征,以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以往唯物论哲学和唯心论哲学的重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鉴于唯物辩证法原理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该理论一直被视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教学的一个重点。然而,据相关资料显示,一些高校的唯物辩证法教学效果仍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譬如,有同学反映这个原理太晦涩、不易理解,有同学反映唯物辩证法思想太陈旧、不入流,还有同学反映该原理内容太空洞、不切实际等等。为什么同学们对唯物辩证法原理教学存在如此之多的不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深化,多元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潮如实证主义、宗教信仰等不断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给《原理》课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主观上讲,唯物辩证法原理教学效果欠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大众化传播之间的矛盾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的个案表现,其根源在于任课教师坚持了教条化和形而上学化的教学倾向。这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原理》课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自觉地贯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野,将会对唯物辩证法原理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极大的帮助。

一 大众化视野的介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而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和普及化,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1]倘若仅仅停留在学院派、书斋中,抽象地研究马克思主义,那么就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朴实本质。将抽象的、深奥的、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转化为具体的、通俗的、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革命道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只有用大众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化的大众。江泽民同志说,坚持马克思主义,最基础的工作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工作的一个着重点是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这个教育的辐射面要广、层次要深,要超越年龄、性别、专业、阶层等界限,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项人人参与的事业、一个人人行动的指南。唯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落实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初就蕴含的现实指向——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从马克思大众化视角来看,当前唯物辩证法原理教学效果欠佳,不过是经典理论与大众化传播之间的矛盾在唯物辩证法原理课教学中的表现而已。以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为总特征,以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为核心内容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哲学理论,而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出彩、最重要、最深遂的哲学理论,它的大众化比马克思主义其它理论的大众化难度更大、要求更高。马克思大众化运动的第一代推手陈唯实老先生早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曾指出,讲授辩证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它既要有专业的哲学背景知识,又要善于把枯燥的理论生动化、实例化,还要在语言形式上注重中国化和大众化。总而言之,理论通俗化、内容具体化、形式中国化是唯物辩证法原理讲授的要旨所在。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部分高校《原理》课教师已经淡忘了老一辈无产阶级理论家传播经典理论的成功经验,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方式讲授唯物辩证法原理,使得该原理被人为地异化成一种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的形而上学。

依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精神,《原理》课教师应当积极地结合学生的特点、社会的热点以及经典作家的观点,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重点,努力做到既源于教材,又活于、新于、宽泛于教材,使唯物辩证法的教学内容生动地体现三个方面的大众化特色: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当下化、教学内容经典化。

二 唯物辩证法教学的大众化特色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大学生总是基于个人的知识背景和生活阅历感悟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原理的。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所需要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要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但是个人生存的特定生活条件,引导他认知与感知到一件东西,而不是另一件东西”[2]。依据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原理》课教师应针对学生个性化特点来安排和组织唯物辩证法教学的重点。

一方面,要结合大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讲授原理。大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是多年学习经历的丰富积累,这既是他们进一步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的理论基础,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该原理正确理解的遮蔽。譬如,一些历史系、中文系等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在理解唯物辩证法原理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联想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方式,这种类比的学习方式是值得提倡的。然而,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虽然有所相似但又存在根本的不同。就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而言,传统辩证法主要是一种以联系与变化为特征的轮回说,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事物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进步过程。可见完全按照传统辩证法思维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不可取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中国古典的寓言、成语或者谚语进行批判性分析,揭示传统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区别,突显后者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革命性意谓。再譬如,理工科类学生由于一直以来接受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熏陶,所以一般都能较好地理解唯物辩证法原理所蕴含的科学理性精神,但是,对于其核心内容对立统一规律理解起来有难度。因为自然科学的知识背景使他们习惯于一种无矛盾的形式逻辑分析方法,而对于对立统一规律所强调的矛盾是事物本质及其发展的动力这个基本观点是难以接受的。就此,教师可以首先辨析两个层面的逻辑概念:哲学层面的辩证逻辑和科学层面的形式逻辑,突出辩证法作为客观的、有内容的方法论原则与主观的、形式上的科学逻辑的区别,进而阐释前者的根基性和超越性。总之,只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对唯物辩证法原理展开解读,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该原理。

另一方面,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鲜活事例讲授唯物辩证法,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步好棋。唯物辩证法本来就是最源初、最真实的生活道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具体生活事例的反思,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唯物辩证法的生活智慧。譬如教材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提到如下内容:“事物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3]对于这部分内容,限于篇幅的原因教材并没有过多地做细节性的理论阐述,只是给予了一些概要性说明,如果教师仅仅拘泥于教材内容泛泛而谈,那么,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必将陷于抽象、停顿而不得要领的状态。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枚举一些大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简单事例,形象地再现事物辩证发展的过程以增进他们的理解。譬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有改错订正的情况,这就是事物辩证发展过程一个很好范例。首先,上课听讲和课后练习的环节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初步接受和肯定;紧接着,老师批改作业、指出错误是老师对学生粗浅理解的外在否定;最后,学生针对错题的订正是学生实现否定之否定的环节。通过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学习过程的完成,学生就基本实现了一次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唯物辩证法原理并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高深理论,在许多平凡的生活小例中就内在地蕴藏着朴素的哲学道理。作为教师,需要我们做的是:充分挖掘身边的事例所具有的唯物辩证法意谓,帮助同学正确地理解该原理的内在精神和基本价值。

(二)教学内容当下化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只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充分发挥说服、教育和指导人的作用。如果我们对唯物辩证法教学的好效果有所期待的话,那么,就应当以一种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精神的方式讲授该原理,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新知识、新理论的渴望。具体而言,唯物辩证法教学应有效地反映三方面的当下特点:

第一,对党中央的新精神有所反映。党中央的新精神主要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基本经验的及时总结,其间不乏唯物辩证法的智慧。譬如,2010年胡锦涛对“包容性增长”概念做出中国诠释: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着眼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人群相互联系的基础前提,用世界的眼光、包容的胸怀对待所有国家、地区和人群,力争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目标[4]。总书记的这番诠释不正是马克思主义联系与发展观点的现实版吗?

第二,对理论的新成果有所反映。目前我们的教材已经部分涉及了辩证法理论发展的前沿成果,但是,出于篇幅有限性的考虑,也出于对理论整体性、成就性的考虑,教材并没有完全包含辩证法理论研究发展的当前现状。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选择一些既有针对性又难易适度的前沿理论充实教学内容,以增强原理的说明力。譬如,在德国古典哲学背景下诞生的唯物辩证法,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为英美哲学界所理解,但随着20世纪自然科学新发现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科学事实和理论指向了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于是,许多英美哲学家们开始从经验主义科技哲学的角度诠释唯物辩证法原理。这种诠释,对于一个善长于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是有益于唯物辩证法学习的。因此,我们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此类研究成果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原理。

第三,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所反映。“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5]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距离经典作家创立唯物辩证法原理的那个时代已经相去甚远。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不断出现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譬如,为什么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局部地区战事不断?为什么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迟缓的文化发展现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等等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都是广大青年人普遍关心的话题,而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又不是任何一本教科书能简单涵盖的。我们《原理》课教师应该在教堂教学中充实对此类社会问题的辩证分析,提升同学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增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方法论意谓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的经典化

经典作品的阅读对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广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对自身思想觉悟的提高。因此,逄锦聚先生说,原理课教学“尽管学时少,还是应该要求学生读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6]。

唯物辩证法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定的哲学史背景下,系统阐释和建构起来的哲学理论。该理论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的资产阶级唯心派和唯物派哲学,同时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武器。在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内部深刻地蕴藏着鲜活的历史内容,其逻辑结构既是对资产阶级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现行教材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全面介绍唯物辩证法原理产生和发展的理论过程,及其在社会实践斗争当中的具体运用,如果我们教师仅仅限于教材讲授,那么,学生往往因为缺乏相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而对原理本身产生生疏感和枯燥感。因此,较好的教学模式是适当地强化唯物辩证法原著阅读环节。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带读,引导学生与经典作家对话、与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对话,使他们了解唯物辩证法原理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了解原理所具有的社会批判意义和理论批判意义,从而深度把握原理的精神实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并尝试着像经典作家那样运用辩证的方法对现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阅读原典不仅有助于理解原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在原著中,原作者泼辣的语言、敏锐的思想和强烈的现实感,可以让学生一饱眼福,让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原作者的理论对旧世界、旧理论所构成的批判,从而提升他们自身的精神境界、思想品位,增强他们对社会、对人类的担当意识。譬如,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等经典作品,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唯物辩证法理论知识,提高其思辨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唯物辩证法教学,以生活化、当下化、经典化为特点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重点,这将有助于高校学生对唯物辩证法原理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也有助于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提高辩证分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先进性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洪流中自觉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方向。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美)杜 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N].人民日报,2010-09-17.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5).

G642.2

A

1674-5884(2012)07-0117-03

2012-04-11

电子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ZYGX2009J133)

吴晓云(1974-),女,江西鄱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大众化原理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保健医苑(2020年1期)2020-07-27 01:58:18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学术论坛(2018年4期)2018-11-12 11:48:36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5:07:06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WADA运动员行踪报告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基于唯物辩证法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