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例谈浅文深读
■王晓燕
教师上公开课,大凡选那些文质兼美、含义深刻的课文。这些课文与上课教师丰富的情感、精彩的演绎相得益彰,可以让公开课“美轮美奂”。而那些相对“直白平凡”的课文则往往被公开课遗忘。
其实这些“直白平凡”的课文自有其教学的价值,其中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做到“浅文深读”。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万年牢》,是著名的评剧艺术家新凤霞所著。本单元的主题是“为人之道”,课文讲述了作者的父亲做糖葫芦买卖的故事,通过父亲制作糖葫芦、销售糖葫芦两件事情,表现父亲实实在在的为人处世之道。该文语言清浅,却深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有待我们去挖掘。
词语是文章的基本单位。阅读教学,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
《万年牢》的语言平实,粗看没有什么“含义深刻”的词语,但如能细细品咂,也能平中见奇,触摸到其中的蕴意。
1.两个“有名”
文章的两件事情就是由两个“有名”引出的,但两个“有名”有着不同的内涵。
文章第一自然段里出现了第一个有名,“我父亲是走街串巷卖糖葫芦的,他做的糖葫芦在天津非常有名。”着重介绍父亲如何精心选料,严格控制制作过程,认真细致地做糖葫芦。在介绍完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情后,第五自然段开头出现第二个有名,“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当中出了名,人称‘小辫糖四’。”在这里介绍了父亲讲诚信、不昧良心卖糖葫芦的事情。
第一个“有名”是指父亲做的糖葫芦有名,源于父亲用料、选料的认真,工艺的讲究,品质的过硬,“吃一口让人叫好”。第二个“有名”,除了父亲曾授业于宫廷师傅外,更在于他“不做亏心买卖”,因而在同行中受到称道。
很显然,第一个“有名”是父亲做糖葫芦的手艺,第二个“有名”则是父亲的人品。大凡做生意,赢得顾客叫好不是很难,但赢得同行叫好,就难了,因为“同行是冤家”。而能被“冤家”认可,可见父亲的不凡。
文本给我们留下了“空白”——那就是父亲宁愿辞去在柜台上做糖葫芦收入颇丰的工作,而去“提蓝叫卖”穿行于大街小巷,饱受日晒雨淋,让穷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吃到这“价廉物美”的“放心”糖葫芦(毕竟糖葫芦是低廉的“零食”)。父亲本可以不做这种“提蓝叫卖”的辛苦买卖,可他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呢?原因是他的心里装着孩子们,所以他宁可亏自己,也不亏孩子们——不亏心。因而父亲的这个“名”是孩子们和家长的“口碑”,能在阎闾之间传播,自然会被同行叫好。
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有名”之间的“不同庭径”(词内涵的差异)进入文本,了解父亲做糖葫芦、卖糖葫芦都很有名,再通过读文了解父亲如何有名,为什么有名,就能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感悟父亲的为人之道。
2.两个“生意经”
文章在写父亲卖糖葫芦这件事情中,将卖糖葫芦的大老板和父亲做了对比,以此来体现父亲做生意凭良心、公平讲诚信的品质。
作者提到了两个“生意经”。一是第六自然段里“做大买卖的老板都有一套生意经,变着法多赚钱……”,这是大老板的生意经;而父亲的生意经,见第六自然段末尾一句“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让读者感受到了两个“生意经”之间的不同(反差),于对比中衬托出父亲的高尚人格。这是一种人际交往中,在道德水平层面的“张力”,引导学生消解这一“张力”便能体会到父亲实实在在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品质,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父亲为了坚持公平买卖、不欺骗顾客毅然辞去柜上的工作,选择提篮叫卖的情形,感受父亲的辛苦、艰难;同时通过补充新凤霞当时家庭的生活状况,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坚持凭良心做事这个坚定的信念的可贵。这时,学生对于父亲的生意经就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不仅是内容上的了解,更在情感上对父亲产生了敬佩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学习,在两个“生意经”做法的对比中积极思考,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充分想象,在背景资料的介绍中唤起情感认同,深入领会父亲的为人之道,从而受到深刻的品德教育。
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有“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老所说的作者的思路,从文章的角度来说又叫“线索”。很多文章都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显在”的,表现为写作顺序,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体内容。而暗线是“潜在”的,多表现为情感的变化。
“暗线”往往是进入文本的“秘密通道”,循暗线而入,更容易进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万年牢》这篇课文交织着两条线。明线是父亲做糖葫芦和卖糖葫芦这两件事情,暗线则是三个“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我们如果紧紧抓住“万年牢”这根若隐若现的情感暗线,“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内涵,拨动作者情感的脉搏,就能尽快探入作者内心,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
课文的题目是“万年牢”,文中又反复出现了三次“万年牢”。像这样反复出现的词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因为它往往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万年牢”第一次出现在第一件事情里,父亲自豪地称赞自己做的糖葫芦,说糖葫芦“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这个“万年牢”指的是糖葫芦质量好。第二次出现在第二件事里,父亲对做买卖的态度:“……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这个“万年牢”指的是做生意要讲实在,是父亲的生意经。第三个在文章结尾,“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这个“万年牢”概括前两个的意思,前面两个是指具体的事,这里指的是人。说明实实在在做事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实在,才是正确的为人之道。
全文以“万年牢”为主线,从糖葫芦质量好,“叫人吃一口忘不了”和做买卖讲实在,“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牵出做人要做万年牢,做可靠、实实在在的人这个主题,从产品、生意的“万年牢”引申到做人的道德准则上来,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做生意买卖的万年牢,而万年牢的生意靠的则是商人那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文章的结尾处“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一句话看似不经意,实则是作者新凤霞一生的写照,需要我们走进文本的背景中去做一番“知人论世”。
新凤霞一家的生活确实非常艰难,一大家人全靠父亲一人养活。她的父亲有痨病,本来应该多休息,可她从未见到自己的父亲坐下来休息过,永远是忙忙碌碌地紧张劳动,天天出去做小买卖。哪怕是寒冬腊月,也要出去卖糖葫芦。可尽管如此,还是难以养家糊口,后来才不得不同意让新凤霞去学唱戏。
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家境如此贫困的人,宁可辞去“大字号”收入颇丰的工作,宁可自己吃苦提蓝叫卖,宁可让自己的女儿去学戏(在那个年代,“戏子”是一个低贱的职业),也不愿意为了赚钱去做违心的事,不做亏心买卖,这就更彰显父亲质朴诚实、诚信的生意经和为人之道。正是父亲这种“万年牢”的精神,支撑着儿时的新凤霞忍受着家境的贫寒和艰辛的梨园生活,苦练评剧,成名后坚守“台上做戏,台下做人”的准则,创作了《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剧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期间,小短文《傻二哥》还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在“文革”中,新凤霞因遭到迫害下肢瘫痪,便改行坚持写作,新凤霞用她那唯一行动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丰富的阅历,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辛勤耕耘,创作出版了《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人缘》、《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时》、《新凤霞卖艺记》、《我和皇帝溥仪》、《发愁》、《以苦为乐》、《艺术生涯》、《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我与吴祖光》、《绝唱》、《恩犬》、《新凤霞的回忆》、《新凤霞说戏》约四百万字的文学著作,为中国曲艺、文学做出巨大贡献,被授予“亚洲最杰出女艺人”的光荣称号。
至此,我们不难理解“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这句话的份量。由此引导学生从父亲的教导上受益,亦可水到渠成。
王安石评张籍的《秋思》说“看似平常最奇崛”。“浅文深读”要做到浅中见深、常中见奇,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以超功利的心态潜沉到文本的语言中,在咀嚼词语中发现“缝隙”与“张力”,在厘清线索中触摸思绪与情感,在透视背景中体验与感受,如此,我们便能由浅入深,从不经意处见匠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文本就是你美丽的影子”,你解读文本的深浅,就是你专业水平的高低。浅文深读,就是能照见你倒影的一方池水。
(作者单位:武汉市硚口区崇仁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