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印度洋海权战略*

2012-04-02 13:35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印度洋

车 辚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在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权大国,同时中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大陆架面积、200海里水域面积等可排在世界前10位。由于中国东临太平洋,西靠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与印度洋相邻,加之中国在非洲巨大的投资、中印在领土上的争端、众所周知的西藏问题、“马六甲海峡困局”问题以及次大陆各国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印度洋已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绕不开的区域。本文提出“中国的印度洋海权战略”,是因为中国的贸易、投资、能源、宗教、领土、领海安全和印度洋息息相关,这一点常被很多人忽视,大家更关注太平洋和南中国海。陆权和海权两手都要抓,东边的文章可以从西边做起,实施印度洋海权战略为解决中印领土争端、南中国海和太平洋海权问题开辟了第二条战线。中国实施“印度洋海权战略”的核心目的是确保中国在印度洋上的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国家顺利开展友好合作以及积极防御来自印度洋的立体攻击。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是一个防御性的战略,并不是要和任何国家在印度洋上争霸。主要措施是抓紧有利时机走出去建设印度洋上的基地码头和战略补给线,构建实现和维护海上权益的战略支点;建设印度洋沿岸国家的金融、实业、航运和文化网点,以点连线,以线结网,构建连接中国和印度洋的石油走廊、金融走廊、文化走廊。中国的印度洋海权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支点、三条走廊。

一、一个中心是“以海军建设为中心”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海军战略仍是从属于陆地战争的思想,也就是说,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中国的海岸线。”“如果中国要在印度洋、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增加它的海军存在,那么,它就必须发展海军力量,特别是大型水面舰只。”[1](P168,170)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人民海军已由最初的单一兵种发展成为拥有五大兵种的合成军种,形成了具有立体攻防能力和联合作战能力的防御体系,实现了由“黄水海军”到“蓝水海军”的根本转变。但是,海军与中国目前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经济总量仍不相称。马汉指出:“海军有其机动灵活性,因此不仅在相邻的位置上可以实施有效的军事行动,而且在整个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都能够感觉海军力量对敌对势力的控制——比如控制商业贸易,使其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敌方。”[2](P59)优先发展海空力量是当今全球军事领域的一大特点,除传统的海洋强国如美英法俄日等至今仍致力于积极发展海军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伊朗、泰国等近年也倾心于发展海军。譬如,目前印度海军舰艇数量和总吨位已位居世界第7,拥有1艘航母、8艘导弹驱逐舰、约40艘护卫舰、16艘俄罗斯和德国造的柴电常规潜艇以及大量辅助战舰。印度军事开支在过去10年翻了一番,达到每年大约300亿美元。2009年8月,印度首艘核潜艇下水,该艇可携带12枚射程为750-1000公里的弹道导弹,巴基斯坦设在阿拉伯海的多数潜艇基地被纳入攻击范围,如果该艇在南中国海区域活动,则可以攻击中国的纵深目标。中印在领土上的争端短期内难以获得解决,印度不断在争议地区增兵和移民,目前有10万左右兵力,中印边境形势不容乐观。陆地问题可以从海上寻求突破,马汉认为:“以海洋为基础的实力决定领土控制的性质、程度和决断性,这些因素构成政治影响的中心,也构成了一个陆军实施行动的基地,由基地可以辐射出深入内陆的各种影响,而影响在辐射和程度上的力量则与发出影响的基地的力量相一致。”[2](P23)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的护航已趋于常态化和制度化,这是海军走向深海和远洋的重要一步,对陆地上的敌对势力同样是一种威慑。海军“天生就是统一和团结的象征,具有保家卫国、一致对外的天然趋势和特性。”“观察一个民族是否在政治上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整合程度,一个可靠的标尺就是看其是否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3](P3)2008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接见南海舰队师级以上干部时强调,海军是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的军种,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4](P43)长期以来,外媒一直猜测中国是否会建造航母,2008年12月23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航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具体要求。中国有广阔的海疆,维护国家海上主要方向的安全,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和海疆权益是中国武装力量的神圣职责。”[4](P42)从2009年至2011年,中国军方高层多次表示中国将会考虑建造航母,国防部也证实中国正在改造一艘前苏联的旧航母“瓦良格”号作训练和试验用途。这是加强海军建设的积极信号,拥有航母将让中国海军具备远洋作战能力,中国战机将能覆盖更广阔的区域。另外,中国海军在远洋活动需要友好国家为舰船提供补给、驻泊、修理的基地码头,加强与友好国家在港口建设上的合作有急迫性,这并不针对第三方,也不是所谓的“珍珠链战略”。①2005年,美国五角大楼颁布一份名为《亚洲的能源未来》的内部报告,首次提出中国海军正在印度洋上采取“珍珠链战略”,从而对印度海军的优势地位产生威胁。报告列出其中几颗“中国珍珠”:首先是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其他“珍珠”还包括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以及泰国等国港口。譬如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莫克兰海岸,投资10亿美元,中巴合资建设,2007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该港具有重大的地缘战略价值,距霍尔木兹海峡400公里。印度学者认为,瓜达尔项目将使中国人有机会首次在阿拉伯海和西印度洋地区建立自己的基地。印度媒体不断提醒民众“警惕来自中国的威胁”,美国军方的报告无疑为印度国内的鹰派势力提供了炒作的调料,无论是中国在缅甸勃生港、孟加拉国吉大港的援建计划,还是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护航都会引起印方的过度解读。

二、三个支点是指“依托西藏、云南和新疆南下印度洋”

西方战略分析家早就指出:“没有一个大国拥有直接进入印度洋的通道。但是有两个国家 (苏联和中国)都‘在可攻击的距离内’拥有通往印度洋的入口:苏联离印度洋的最近点不到五百英里 (通过伊朗),中国则不到三百英里 (通过东巴基斯坦)——大约相当于从纽约到布法罗的距离。”[5](P92)随着苏联解体和1971年东巴独立成为孟加拉国,情况发生了变化,俄罗斯进入印度洋必须经过中亚诸国,中国进入印度洋最便捷的通道在云南而不在西藏。拉铁摩尔曾评论英国在中印边境的政策:“由陆路侵入印度的通道在西北边疆,而在东北,分隔印度与中亚及西藏的高山既高且险,没有在军事上被侵略的危险。……西藏边界在英国人看来是一个阻拦思想意识的边疆。……英国统治印度所必要的威望不准许她的臣属在任何方面看到一个能和英国相比的强国。这种要求也支配了英国在西藏的政策。”[6](P237)西藏屏蔽着中国和印度洋,与其说它是通道,不如说它是腹地。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 (流入印度支那)、雅鲁藏布江 (流入印度)、怒江 (流入缅甸)的发源地,尤其是青南高原,有“江河源”之称。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重视西藏青海不仅是因其背靠喜马拉雅山脉从而成为中国西部的天然屏障,而且因其是江河发源地,中国5000年农耕文明全赖于此。西藏对印度洋有势能优势,把它作为中国通向印度洋的“走廊”更合适。“走廊”较之“通道”有两层含义:一是通道,二是通道两侧的屏障。而屏障有三:即地貌屏障、生态屏障和民族屏障。西藏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除青藏铁路外,依靠四条进藏公路 (滇藏、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运力有限,难以承担进入印度洋的战略通道任务,即使取防守态势,一旦中印边境有战事,无法满足大规模战争的后勤补给。2009年1月17日,印度内政国务部长表示,该国政府已批准在中印边境地区修建73条公路,计划于2012年至2013年全部竣工,主要用于军事物资运输和部队调动。因此,加快滇藏、川藏铁路的建设和藏区的公路、铁路网布局非常急迫。云南则不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云南就是中国从大陆通往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门户。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观察:云南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控制中南半岛诸国的前沿基地,进入成都平原、关中平原两个经济区的战略通道,中国文化区和印度文化区的交汇地。西方学者认为,“通往印度洋的陆路是有限的”,从中国进入印度洋有三条路:“从巴基斯坦的拉瓦尔品第到新疆的喀什,从拉萨经过加德满都到印度,以及从云南昆明到缅甸,均有公路畅通。”[5](P105)从通行条件看,云南是进入印度洋的最佳通道。此外,进入印度洋的另一重要地缘战略区是新疆。对陆地和海上战略通道的控制往往是确定地缘战略区的关键,笔者认为,构成地缘战略区的条件有五:地处边疆;为一国之边缘地带 (远离政治经济中心);两种文化区的交叉地带;通道作用;进攻时的基地和防守时的缓冲地带。新疆成为地缘战略区的条件:新疆是西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屏蔽中东的前沿基地,进入黄河走廊和关中平原的门户,地下资源丰富。自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大夏 (今阿富汗)开辟丝绸之路以来,新疆即成为地缘战略区。西方战略分析家指出:“直至19世纪航海的欧洲人到来之前,中国在安全方面主要担心的是中亚地区,而不是沿海地区……中国历史上曾有五次部分地或全部地被中亚地区的民族征服。”[7](P186)“从地缘政治学的观点来看,沿着南山 (今昆仑山脉)山麓的一连串绿洲,构成了一条穿过匈奴与蒙古游牧民族之间以及匈奴与西藏部族之间的边缘地带的、比较保险的道路。因此,这是中国文化区和伊朗文化区之间的一条天然交通线。”[8](P229)上述三个支点都是从陆地进入印度洋的前沿基地,除云南外,西藏、新疆都和印度接壤,东中西三段争议领土共12.5万平方公里土地都在这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界内,中印边境地区大部分在西藏,一小部分在新疆。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和藏独、疆独势力的斗争,陆权和海权,内忧和外患,民族和宗教相互交织,因此,将西藏、新疆纳入印度洋海权战略,而不仅仅是边防和反恐,可以有效提升这两个地区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并且为既有问题的解决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三、三条走廊是指“石油和天然气走廊、金融走廊、文化走廊”

(一)石油和天然气走廊

2004年6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2004年—2020年)》,提出8个方面问题:能源节约、能源结构、能源发展布局、国内外合作、科技进步、环境保护、能源安全、能源发展保障措施。中国每年上亿吨的进口原油中,有50%来自中东,22%来自非洲,12%来自东南亚。印度洋是世界的仓库,周围有丰富的资源,历来是大国角逐的战场。中国的印度洋海权战略不仅关系中印陆地边境争端问题,它还关系到中国在中东、非洲石油进口路线的安全以及中国大陆西部的安全。构建环印度洋的石油和天然气走廊就涉及能源布局、能源安全、国内外合作等多个方面,其大致可分为北线和南线两条路线选择,可齐头并进。北线从中亚和印度洋北岸通过铁路、公路、管道三种方式连接。苏联解体和“9·11”改变了中亚形势,美军以“反恐”的名义堂而皇之进驻中亚和中东地区,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目前中国正积极推进的“西气东输”、“西油东送”工程已处于美军的近距离监控之下,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石油管道输送项目的安全前景已变得不确定。目前,中国与巴基斯坦正在讨论修建连接新疆和巴基斯坦的铁路和公路,起点在新疆的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达尔港,最初的设想还包括一条与之并行的输油管道。中巴铁路走廊一旦落成,瓜达尔港将成为中国运输中东地区原油的中转站,通过陆路运输中东的石油,避开繁忙的马六甲海峡和降低单一通过南中国海的军事风险,是中国连接波斯湾产油区的一条便捷通道,届时,中国进口石油的80%以上都能绕开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直接从印度洋对接产油国。南线从缅甸过境,有铁路、公路、水路 (伊洛瓦底江)、管道四种方式,同样可以避开繁忙的马六甲海峡,将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及孟加拉湾的天然气一部分海运至缅甸的港口卸下,再通过油气管道送至云南。缅甸陆地和近海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31.54亿桶,天然气储量达14420.5亿立方米,产油区集中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若开沿海的大陆架也有丰富的蕴藏量,且多为油气共生,建设油气管道可谓一石三鸟,可同时进口中东、非洲和缅甸的石油及天然气。2008年11月19日,中国和缅甸政府就修建中缅油气管道达成协议,包括一条输油管道和一条输气管道。输油管道的造价约为15亿美元,输送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输气管道造价约为10.5亿美元,输送产自孟加拉湾的天然气。两条管道的起点为兰里岛上的皎漂港,终点在昆明。选择兰里岛有几大好处:(1)兰里岛处于若开邦沿海产油区;(2)皎漂港口条件好,地缘价值高,邻近实兑,便于保护油路 (实兑港是缅甸海军主要的后勤基地和造船坞,有较好的舰船修复及补给能力,可为在印度洋护航的中国海军提供补给、避风、修理、驻泊服务,加强中国海军保护海上能源通道的能力。);(3)若选择云南瑞丽为中方入口,则兰里岛距瑞丽的直线距离是孟加拉湾诸岛中最近的;(4)兰里岛距缅甸的几大油田敏巫、仁安羌、蒲甘距离很近,可顺道衔接输油管线。《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作为在商业与军事两方面南下印度洋的通道,中国十分重视缅甸。”[9](P62)这条油气走廊不仅运输路线短、时间少、成本低、安全可靠,更重要的是它将印度洋与中国西南部紧密联系在一起,未来将和铁路、公路、水路、航空构成一个有形的立体网络,固化中国的印度洋海权战略。目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如果遇上特殊情况,正常的石油进口可能无法得到保证,国内的人民生活、经济运行乃至国防都会受到重大影响。构建环印度洋的石油和天然气走廊,无论北线、南线,既将中国的陆上石油供给线延伸到印度洋沿岸,缩短了海运石油距离,有利于发挥我国在陆权上的传统优势,又加强了我国在印度洋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是一个同时包含石油安全及地缘政治双重因素的可行方案。

(二)金融走廊

构建环印度洋的金融走廊要求中国扩大人民币和中资银行在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提升国家的购买能力和金融渗透力,以金融整合实业,带动能源、矿产、制成品的贸易。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币值稳定、有良好的升值预期,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在中国周边国家边境地区大量使用,在云南边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已达到90%以上。经测算,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目前的人民币存量规模大约为:2004年为49.58亿元,2005年为67.92亿元,2006年为69.23亿元,2007年为108.04亿元,2008年为112.69亿元。这是基于正常贸易下的计算,尚不包括境外地下钱庄、地摊银行及国家储备的存量。2008年底,中国政府决定,对广东和长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4月8日,国务院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相关细则和实施办法也随之公布。这是顺应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硬通货的明智之举。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东盟国家中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同时也是印度洋沿岸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双边贸易、经济金融合作将会上一个大的台阶,同时中资银行在上述国家的网点布局会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速度和规模也会扩大。由于中国和非洲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中非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2月,中国累计外派各类劳务人员423.4万人,分布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非洲53个国家有近百万人。如果按照中国规定,出境人员每人最多携带2万元人民币现金,这就是一个巨大的人民币流量。人民币在一些国家很受民众欢迎,已成为中央银行储备货币,是区域货币市场上交易的主要品种,完全具备构建环印度洋金融走廊的货币流通、储备、结算、兑换功能。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步伐加快,尤其在能源和资源领域,印度洋沿岸国家有巨大的吸引力。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以55亿美元收购了非洲最大银行——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双方正在评估非洲石油、天然气、电信、贱金属和电力等领域的潜在投资目标。同年,中钢集团竞购澳大利亚Midwest公司,该年被称之为中国企业走上国际并购舞台的元年。2008年,在全球资本市场普遍银根趋紧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凭借较高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坚挺的人民币汇率和充足的外汇储备,大举进军海外市场。据普华永道统计,在创造历史新高的涉及450亿欧元投资额的新兴经济体对西欧企业的并购中,来自中国企业的并购数占到了20%。在非洲,国内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中非发展基金正在与中冶集团、五矿集团和中国有色等积极合作,加强对非洲矿业的投资,截至2008年底,该基金在非洲的投资已达7亿美元。2009年6月,中石油出资69.4亿元人民币完成了对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权的收购。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也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世界第三大石油贸易中心,进入这个中心意味着在世界能源体系中拥有了一定的发言权和立足点。以大银行、大公司、大项目的海外并购和参与为重点和支点,构建环印度洋的金融走廊,让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充分结合,可以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

(三)文化走廊

构建环印度洋的文化走廊有历史、地理、现实三方面的合理性。自古以来,西藏、云南和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东印度群岛一起成为中印文化、商贸交流的中间地带和交叉地带,澜沧江——湄公河可视为两大文化的分界线,河流两侧成为文化交流的走廊。云南有西南丝绸之路 (滇缅商道)、茶马古道 (滇藏印)和马援故道 (滇越印)三条路线,西藏有亚东——葛伦堡——大吉岭、聂拉木——加德满都两条路线联结中国文化区和印度文化区。在民族源流和文化传统上,云南与南亚和东南亚各民族有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缅甸的缅族、掸族、克钦族,印度的阿萨姆各族,泰国和老挝的泰族和老族,柬埔寨的高棉族,都可以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找到其相近或相同的族源。上述民族基本都信仰小乘佛教,中外学者把云南和中南半岛、东印度群岛的文化特征概括为50个方面,表明云南与上述地区古代和近代民族风俗习惯间存在广泛的相似性,这一地区自古就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交叉地带和边缘地带。由于地理上的便利,佛教由印度经尼泊尔传入西藏,藏族地区供奉佛像、修筑寺庙、翻译佛经渐成气候,唐朝时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经典均翻译出来,藏文三藏的内容初步形成,佛教规模渐备。公元10世纪后,佛教经过“下路宏法”和“上路宏法”,从西康、阿里两路传入卫藏地区后,获得很大发展,逐步形成了许多教派,其间先后传播到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等地区,并向外传播到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等地。佛教是西藏和印度的文化交集,今天印度利用达赖喇嘛和藏传佛教牵制中国,和我方打“民族、宗教、文化”牌,就是仰仗藏印间历史上的文化和地理联系。新疆自古就是中国连接中亚、中东、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桥梁和纽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镇,南线、北线丝绸之路均穿越新疆。唐宋时期,伊斯兰教经中东、中亚传入新疆和内地,14世纪中叶,在蒙古汗王推崇下,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广泛传播,新疆居民中,穆斯林占大多数,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等,基本上都属于逊尼派。“由于当地民族与中亚、南亚及其它地方的国家有民族和政治上的联系,上述情况也成为一个国与国之间的问题。”[7](P37)如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所宣扬的“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以及鼓吹建立所谓“东突厥斯坦”的政治图谋背后,就有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暗中支持。文化上的历史和地理联系如果被敌对势力利用,就会比有形的领土争端还难解决,无形的思想、宗教、心理隔膜需要文化的融化剂来消融。“一国影响力的大小,不仅在于战略力量和经济力量,而且还在于它的价值观和思想方面的‘软力量’”。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都有或多或少的忧虑,有领土和领海纠纷的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小心谨慎地把军事能力、经济力量和外交三者结合起来,能对邻邦施加影响,而又不把它们推到敌对的境地。”[7](P21)充当润滑剂和柔顺剂最好的就是文化,构建环印度洋的文化走廊一方面需要尊重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习惯,正确引导边境民族地区民众和境外同宗、同源民族的交往;另一方面要加大中国文化包括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境外的吸引力、影响力,加大驻外新闻宣传机构的布局调整和工作力度,提升汉语的覆盖面和传播面。中央提出“要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因此需要“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10](P23)新华社现有海外分社约100个,计划扩大到186个,印度洋沿岸作为世界热点地区,重要国家自然要布点。同时,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的步伐现在势头强劲,目前,全球共有81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258所孔子学院和58个孔子课堂,同时还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150个要求开办孔子学院的申请等待审批。可以期待在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孔子学院数量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这为发展中国和这些国家的文化交流、经贸合作及消除成见、弥合分歧、积累共识有很大帮助。

[1](印)克·拉简德拉·辛格.周水玉,李淼译.印度洋的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美)阿尔弗雷德·塞尔·马汉.范祥涛译.亚洲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德)C·施米特.林国基,周敏译.陆地与海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凤凰周刊[J].2009,(3).

[5](美)A.J.科特雷尔,R.M.伯勒尔.印度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6](美)拉铁摩尔.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7](美)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8]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9]凤凰周刊[J].2008,(34).

[10]凤凰周刊[J].2009,(7).

猜你喜欢
印度洋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南印度洋偶极型海温与中国西南地区初秋降水的关系
美国在印度洋的早期经略探析
“一带一路”在印度建设的困境及合作路径
印太战略的走向及其对美日同盟的影响
去印度洋
Enriching Basic Features via Multilayer Bag-of-words Binding for Chinese Question Classification
印度加强印度洋外交的实践及动因
印度洋上接“嫦娥”回家:远望3号船精确测控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顺利再入返回侧记
海啸·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