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祖利“三元人才理论”及教学模式建构*

2012-04-02 13:35:36舒康云陶永元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创造力儿童活动

舒康云 陶永元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一、兰祖利其人及其研究背景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政府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57年,前苏联卫星发射成功,极大震动了美国各界,他们反思后认为,这是前苏联的教育领先于自己的结果,于是,在美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巨浪。课改从物理课程开始,当时政府组织了一批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物理学家组成课改领导小组。他们深入研究了科学家特质后指出,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就要让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故在1959年美国科学院召开的中小学教学研讨会上,大会主席布鲁纳提出了“探索发现法”的教学策略。布鲁纳认为,在科学教育中教学内容要现代化,同时强调课程结构的重要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他提倡应用“发现法”进行探究式的教学。然而,20年过后的 1979年,伯内特(JoeR.Burnett)在论及美国教育实践时说,因为从来就没有培训过进行这种教育的教师,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人力、物力,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探究教学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但也有一些教师和研究者在进行“静悄悄的革命”,他们在实践中探究、发现、发展。约瑟夫·兰祖利 (Joseph S.Renzulli)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他和他的团队也在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1976年兰祖利在秉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丰富教学模式”的思想。开始他们在新英格兰的学校进行实践,随着学校在发展儿童才能方面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参与“丰富教学模式”的活动。因为“丰富教学模式”是儿童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随着学校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丰富教学模式”也逐步发展成SEM。在这个过程中,兰祖利进一步完善了“丰富实践模式”的理论——即“三元人才理论”。兰祖利出版了《课程压缩》(Reis,Burns,& Renzulli,1992)、 《丰富教学模式》 (Renzulli,J.S.& Reis,S.M.2000)等专著,建立了兰祖利学习平台 (Renzulli learning system)网络系统等,为英才教育作出巨大贡献。

二、兰祖利“三元人才理论”的主要内涵

兰祖利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发现不平凡的、有创造性才能的人拥有三个相互作用的特质群 (Cluster of traits),它们是:①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 (Above average ability);②执着精神 (Task commitment);③创造力 (Creativity)。这三个特质群 (或称“三元”)是创造性的或多产的英才共同拥有的基本素养,缺一不可。

(一)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

虽然目前“能力”还没有测量的“标尺”,但“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能力的人在从事各个特定领域的工作时都能或有潜力能处于前15 到20%的位置。”[1](P6)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只要儿童的成绩高于平均水平,儿童就有能力应对挑战性的学习。在这里“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是指学业成绩能达到前50%。

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常规的数学推理能力、语言文字的能力,且能适应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并能很快地形成新的局面,能有效处理信息、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特殊能力主要指能够恰当运用已有的文化知识、技术、逻辑等,把一般能力结合起来去解决复杂问题,如领导、管理等问题。

(二)执着精神

“执着精神”是英才的第二个特质群。它主要是指高度集中的、精练的、锲而不舍的动机形式,也“是一种解决特殊问题(完成特殊任务)或是深入特殊工作领域的能量”。[1](P8)例如当人们在专心致志地进行某项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创造力和执着精神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美国之所以能对伊朗进行单方面制裁主要基于两点:1)美国巨大的市场、强大的经济体量和雄厚的技术实力,这是美国单方面制裁他国的经济基础;2)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主导地位,这是美国单方面制裁别国的主要武器。但是,美国单边主义制裁政策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本轮制裁短期内必定会对伊朗经济带来重大不利影响,但影响持续的时间和范围尚无定论。另一方面,单边主义制裁会削弱美国在国际社会的信誉和地位。受制裁影响的相关国家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这不但会削弱美元地位,也为一些国家货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提供了空间。

持有特殊的强烈爱好,专注于其所选择的领域中的有关问题,“几乎是他们最初所从事的与众不同的工作的永恒不变的开端”,另外“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努力工作、献身精神、充满信心以及对自身承担重要工作的信心”[1](P10)也是很重要的。大量的研究也表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人的内在动因、动力表现出来的锲而不舍、执着精神,是英才的重要特性。

(三)创造力

英才的第三个特质群是创造力。创造力表现在遇到问题时它能摆脱习惯性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具有流畅、灵活和独到性。创造力强的人通常是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创造性地发现机遇、敢于冒险。在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经典的人物可追述,如牛顿、法拉第、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等。爱迪生说,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在关键时刻灵感更起作用。这99%的汗水就包含了“执着”,1%的灵感就是“创造力”。当我们面对新的问题时,我们必须放弃许多旧有的概念和习惯,在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感悟、领悟、顿悟,创造出一些新的概念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就是创造力。

(四)三个特质群的相互作用成就“英才”

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执着精神和创造力三个特质群的每一分子在英才行为的产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三个特质群的相互作用是创造性的或多产的成果所必须的因素”,[1](P5)因此在识别人才的过程中,兰祖利认为过分强调高超的认知能力是不对的,也是不客观的。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我们不能贬低其他两个具有动态性、情景性、具体性的特质群而过分强调高超的认知能力。所以兰祖利的“三元人才理论”不仅注重具有静态性的、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更加关注动态的、随情景生成的执着精神和创造力。创造力和执着精神不是永久的、恒定不变的,经过适当的刺激和培训,都可以得到发展,并且创造力和执着精神总是互相刺激的。所以提供给儿童有益的场景,合适的刺激,他们的执着精神和创造力就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另外从美国400富豪榜上白手起家的富豪身上,也会发现他们拥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善于在“环境”中学习,在机会中发展,并且拥有极强的执着精神和创造力,虽然他们或没有上过大学,或中途辍学,这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正规学校教育缺少了什么,传统的教育中少了什么等等。

学校是促进儿童人格发展、才能发展的场所,“教学就是试图促进学生成长或者塑造儿童的成长的活动”。[2](P1)所以,如果学校、教育工作者、教师能够给予所有的儿童以机会、资源和激励,那么儿童的才能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掘,就能实现中国老话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兰祖利设计的,从儿童的常规学习中每周拿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开展以兴趣为“引线”的SEM学习活动,让儿童的才能发展由预见变为现实。SEM学习活动能有效弥补常规教学中儿童“中心”不足的缺陷,让儿童的学习愿望、理想、追求得到学校的关注和回应;学校则通过开展SEM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兴趣、特长、才能以及创造力等,让教育回归它的本真——因“爱”而教、因材施教。所以,以兴趣为引线的“丰富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儿童学习的效果更理想,学习的劲头更足。

三、兰祖利“三元人才理论”的教育实践模式

(一)SEM的类型

SEM是三元人才理论在教育中的实践模式,可分成三种类型:一般性活动,集体培训活动,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上述三类活动是相互嵌套的。儿童通过以“兴趣”为引线的一般性活动,为的是激发更高一级的兴趣,发现新的有趣的问题;要解决新“发现”的问题,必须参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性的训练学习,即集体培训活动;当儿童手中有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后就可以参与小组或个人进行实际问题研究的学习。兰祖利的三类“丰富活动”贯穿于儿童的中、小学学习的全过程,它让儿童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问题的机会。

1.一般性活动 (又称第一类丰富教学实践活动)

一般性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开阔儿童眼界,它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为儿童提供常规课程通常接触不到的学科、专题、问题、职业、嗜好、人文、地方、事件的机会。它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通过让儿童参与他们感兴趣的项目的学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进一步探索问题的欲望。当年袁隆平就是因为参加了老师组织的果园参观活动而走进了农业大学,最终以研究水稻而贡献社会、贡献国家、贡献人类的。许多有建树的人之所以从事某项工作,皆因儿时的某次活动或某种偶然形成的理想使然。所以给儿童机会,就可能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埋下伏笔。

2.集体培训活动 (又称第二类丰富教学实践活动)

集体培训活动的对象是全体儿童,它是为促进儿童学习情感的养成和提升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而设计的。它以“你曾否为某事某物吸引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主线,帮助儿童去进行具体的研究,即让儿童学习从事独立研究必需的技能。这类活动可以根据第一类活动引发的兴趣而组织,也可以根据第三类活动的需要而进行安排。它能有效地发展儿童的认知技能、学习技能和交流技能等。

3.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即第三类丰富教学实践活动)

这一类活动主要是针对那些对某问题真正感兴趣并愿意深入钻研的儿童而设计的。在学习中儿童是问题探究者,他们的思维、行动和情感像专业人士一样,他们尝试制订计划、组织研究、利用资源、安排时间、自主决策和进行自我评价等,他们还在过程中学习与同一领域中的其他同学、老师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专业人员进行有效交往。第三类丰富教学实践活动是整个“丰富模式”的宗旨的体现,它遵循四个基本原则:①尊重的原则。尊重学习者个体、学习者的个人独特性。②快乐的原则。快乐当先,因为当学习者从中感到乐趣时,学习效果尤其明显,学习者也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③个性学习原则。学习的个性化、具体化,当把知识、技能和方法放在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的背景中学习时,学习会更有意义,更富有乐趣。④资源保障原则。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由于儿童从事的不再是通常的课本学习,而是和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一起研究、创作、设计等,受到任课教师和校内外专家在方法上的指点,技术上的指导,儿童学习中的积极性是极高的。

这一类活动通常又称为“高端学习”。儿童通过尝试和纠错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入“已知”的求知方法,学习运用生动而又专业的方式与不同的人或人群进行有效交流,养成自由探索的创新精神,最终实现朱棣文说的:你可以有一个思想,然后你去研究它、去证实它。

(二)具体的方法

兰祖利的SEM为学校改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范式,它倡导学校应灵活运用属地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儿童家长资源。学校、教师、家长、社区等应齐心协力为儿童的成长服务,学校应力图让儿童进行一种有挑战性而又愉快的高目标的学习。所以兰祖利夫妇提供给教育者的SEM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系统地评定儿童的特长,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及才能等,收集儿童的基本信息,包括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其他与才能相关的信息。其次,为儿童进行“课程压缩”,即为能力高于平均水平的儿童进行课程的修改,具体的方法是:教师在进行某课程单元教学前,先评定儿童对该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了解儿童的认知的现状。对某些知识,已经“懂”的儿童可让其跳过这一单元的学习,用更具有挑战性的丰富教学或加速学习取代已经掌握的材料的学习,让他们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所以课程压缩是在保证儿童掌握基本课程的前提下,避免他们因重复学习已经掌握的内容而无止境的上课和作业产生厌倦情绪,同时使儿童有时间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第三,支持儿童发展他们的兴趣,给他们提供丰富学习活动的机会、资源和服务,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爱好和潜能。学校为了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做到为每个儿童量身制订符合其学习进度的课程和教学。第四,在常规课程的所有领域内,提高全体儿童的学业成绩,寓标准课程活动于富有意义的丰富教学活动之中。第五,履行协作性的学校文化,其中包括为儿童、家长、教师和管理者提供适当的作出决定的机会。例如,美国托马斯·杰弗逊理科高中成功的大半取决于他们做到了为每个儿童制定不同的课程表,课程表中既有规定的文理基础课程,又包含了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的选修课程。课程选择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探究性给儿童以极大的、超常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学校有85%的儿童可在学校为他们提供的13个专题实验室进行探究学习,如天文、生物技术、电脑创意设计、光学与现代物理学、工程材料等等;另外15%的儿童可以直接进入科研场所、大学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学习。[3]

四、“三元人才理论”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之借鉴意义

虽然兰祖利的SEM是针对常规教学中开放式教学严重不足、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而设计的,但由它创造的学习情景能真正实现儿童导向的教学,并对儿童实施因材施教,为儿童在方法学习、社会学习及培养自信心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实践的指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体现儿童主体,优化教学环境

作为学校主体的儿童,他们是有愿望、有憧憬、有理想、有追求的活生生的人,当他们跨入学校的大门时,他们憧憬着明天的美好,但长期以来,教育的“一统”模式让许多孩子远离了他们的理想。兰祖利的三元人才理论及其SEM是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宗旨的理论和教学模式,它向我们揭示出,创新人才的培养仅靠常规的课程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利用儿童的爱好、浓厚兴趣为引线,组织儿童参与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同时让儿童在活动中养成和提升执着精神、发展创造力及高级兴趣。因为只有当儿童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才会富有成效,所以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执着精神和创造力,优化教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儿童个体的内部环境和学习的外部环境形成良性互动时,儿童学习的效益是最好的,成就感也是最高的,所以兰祖利的SEM为儿童的发展开创了新天地,值得我们借鉴。

(二)满足儿童发展需求,创设多种学习机会

我们时代在呼唤创新人才,但创新是一种习惯,习惯是在漫长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是在某一年或某一门课上突然产生的,所以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儿童的“兴趣”发展提供机会。学校不仅要搞好常规的课程教学,也应有专门的时间组织儿童参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的研究。这犹如食堂的主食和菜的问题,常规课程像食堂的主食,丰富活动类似于菜,儿童爱什么“菜”自己选,只要他能健康发展就好。SEM让儿童在动手、动脑,在思考中习得观察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在活动中提升思考的能力、验证自己想法的能力等。我们都不希望我们的教育把儿童仅仅变成“两脚词典”,而是盼望“使受教育的人各尽其性,发挥各人最优长的本能,替社会做最有效率的事业。”[4](P676)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以儿童为导向,围绕儿童的发展,为儿童提供成才的各种机会。

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被应试牵着鼻子走,再加上独生子女等问题,学校为保安全,孩子已经成为“乖乖羊”,享受着教师咀嚼细的知识粮食,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科学、对自然、对社会的好奇心越来越弱化,对理想的追求也越来越淡化。鉴于此,我们应改变对儿童一把尺子测量的评价,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SEM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风采,让知识的吸收和技能的养成达到有机的结合。因为学习不是简单的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是一个内在的心理、生理过程,“是通过自主加工外部启示和内部冲动来发展反思能力和行动能力”。[5](P112)所以学校教育应给予儿童启示,为儿童提供认知冲突的时空,即通过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给儿童机会,让儿童在机会中学、思、行,同时儿童也利用这些机会展示自己的潜质,发展执着精神和创造力。

(三)尊重儿童个性,践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从孔子提出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但工业化以来班级授课制弱化了这一教学的基本原理。实际上同一年龄段的或同一班级中的儿童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课堂上教师往往无暇顾及儿童的差异,更多时候老师是担心儿童听不懂、听不明白而迁就程度低的儿童,反而让程度高的儿童无法得到充分的学习时间。通过组织儿童参与SEM学习,给予不同兴趣爱好的儿童最适合他们需要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帮助他们成才。如果姚明永远只与他的同龄同学一起打篮球,他还能脱颖而出吗?所以兰祖利通过“课程压缩”及SEM学习给予不同学习能力的儿童不同的学习材料或提供给他们不同的学习活动,以实现学校教育中的“因材施教”。这一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实际上许多在第一线卓有成效的老师在他们的教学中始终贯彻了SEM所体现的原则。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的张大同老师,他指导的儿童参加物理奥赛取得较优的成绩,他的方法就是认真落实了“因材施教”法则。他把儿童按兴趣分成若干个小组,和他们协商确定学习目标,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为儿童提供学习资料,如不同版本的教材、研究问题的手段 (实验器材)等,在儿童出现学习疑难时给予启发,在预定的时间检查儿童达标情况,并且让不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学习经验、体会等,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儿童在“相信自己能行”的情景中,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驱使下进行高效学习。

儿童的学习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十几年或二十年的学习中,通过对儿童常规课程学习的评价可以了解儿童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另外通过组织儿童参加SEM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执着精神和发展创造力。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美国常青藤大学招收学生不仅考查考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很看重考生在中小学期间参加了哪些实践活动。他们希望招收的学生不仅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且还希望考生对所选择的学科有很强烈的兴趣,并对所选择的事业有很强烈的责任心。所以美国名校招生面试会出现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如在过去几年里,你觉得做得最了不起的事情是什么,认为自己做得最失败的事情是什么……[6]如果儿童本身就没有做过什么,没有参加过相关的活动,让他临时编造是很难回答好这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的。

(四)促进儿童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要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需要多种教育机会和服务,但这些机会和服务在常规教学中是不可能得到,因为儿童的常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和演绎式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而SEM则属于开放式学习,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它主要是发现式学习和归纳式学习。所以常规学习与SEM属于学习的两个极端,犹如硬币的两面,磁铁的两极。如果没有常规课程的学习为基础,SEM活动就只能是游戏活动,儿童很难深入其中,更难“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展高级兴趣;而没有“丰富活动”的常规教学就将成为注入式教学,儿童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养成也将成为空谈。所以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来说常规学习与“丰富活动”是互相补充、不可或缺的。

只有有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知识网中的知识点、线、面,才有可能形成更具灵活性的、跳跃式的知识组块。所以开放学习中儿童的“再发现”不仅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超越现象再进行组织,从而获得新的领悟,也包括了对前人发现成果的重新加工及对已有知识的心理转化等。正如布鲁纳说的,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只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更多的关注使用演绎式教学模式而缺少有效运用归纳教学模式,忽视了儿童个性的生成和发展。但“每一个儿童都有其优势侧面与劣势侧面,作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发现、发掘儿童的优势、长处或是潜能,因为儿童的优势、长处或是潜能正是儿童发展的‘生长点’,基于‘生长点’的教育,是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儿童的正常发展中,倘若儿童能够自由地选择,那么,几乎在所有场合,都能选择有助于自己成长的潜能所在。”[7]所以SEM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能有效促进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儿童当成成长中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一个好的教学体制,应该是平衡地融合事先规定的教学和激发儿童的兴趣、提升能力及学习风格等的教学实践,并且要达到两者的平衡,“要达到这样的平衡,就需要创造一种享受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儿童还应参与到第一手的调查研究和高水平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去。”[1](P6)所以以“兴趣”为引线的“丰富活动”把儿童引向更宽广的学习领域中去,让儿童像研究者、探究者一样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问题、验证想法等,尝试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信息收集和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等。

总之,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以促进儿童发展为重,所以学校教育要给予儿童锻炼心智的机会。因为教育的本真是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把爱好和潜能发展到极至,成为自己想做的“人”。鉴于此,我国上海市已于2011年12月10日在中小学启动了“丰富教学模式”,他们率先尝试并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丰富教学模式”。这一行动将有助于“丰富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将为我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播下希望的种子。

[1]Joseph S.Renzulli&Sally M.Reis.丰富教学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美)Jerome S.Bruner.教学论[M].姚梅林,郭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沈茂德.学校,应该是孩子们的世界[J].江苏教育研究,2012,(1B).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5](德)希尔伯特·迈尔.备课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郑勇.美国名校面试没有固定答案[N].新民晚报 (大学版),2012-05-15.

[7]钟启泉.“学习场”的生成与教师角色[J].上海教育科研,2004,(9).

猜你喜欢
创造力儿童活动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20:24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