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与“边缘”互动现象研究
——基于洛美协定的历史考察

2012-04-02 05:01陈本铿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欧共体边缘共同体

陈本铿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一、“中心”与“边缘”的互动现象的理论探究

“中心”与“边缘”关系的研究在二战后对发展中国家选择国家发展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目的是探索第三世界发展困境的原因并结合本国实际寻找摆脱长期落后的发展模式。对“中心”与“边缘”关系的研究属于“依附论”的范畴。传统依附论认为,造成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心”与“边缘”的不平等的博弈,“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是为了利用“边缘”,而不是为了发展“外围”,它甚至可以限制和阻止“边缘”的发展,正是这种 “边缘”对“中心”的结构性经济依附,导致边缘国家持续不发达。[1]而对于依附论产生深层次的原因,沃勒斯坦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转化为价格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家价格形成的问题,从而论证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换其实是一种不平衡的交换。[2]基于这样的逻辑,笔者认为,造成发展中国家长期落后的外部因素是由于“中心”与“边缘”的这种特殊不平衡性,而不是由于发展中国家长期的落后导致了这种特殊的结构。

这种建立在非对称型博弈基础上的依附论,着重强调的是国际体系分工的差异,也是实力上不对等的真实体现,同时它也论证了“中心”与“边缘”其实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一种具有矛盾冲突的政治实体双方的利益较量。从博弈论视角出发,说明“中心”与“边缘”的框架的形成、实质内涵、互动关系是一种恰当的理论分析工具。博弈论在形式和内容上可分为不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中心”与“边缘”博弈关系是一种不合作的博弈,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劝说型博弈。所谓劝说型博弈,是指在违背一方的情况下发生,这种博弈在可能的情况下仍然会受到背叛的威胁,是一种不合作的博弈。[3]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不合作博弈因为其博弈双方在权利和实力上存在的不对等,导致双方在国际体系中地位也存在相互不平衡。从殖民地时期开始,发展中国家就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甚至成为其殖民地。二战结束以后,广大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地位,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依然是从属的关系,他们发出的政治诉求往往被忽略。尽管在大国主导的国际社会中它们经常是“被忽略的对象”,是远离核心国家的“边缘地带”,但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历史使命却又赋予其政治上的“革命力量”,秩序上的“挑战者”之地位。[4]

依附论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落后根源和路径选择上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是它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依附论研究“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强调的是二者的冲突与矛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探究发展中国家长期落后的根源和如何解决目前不平等发展与依附的问题,但是却很少提出可以缓解二者本质上矛盾冲突的途径。总之,“依附论”主张实现国际社会的正义和平等,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初衷是可敬的,它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是在具体实施办法上,有需要完善和补充的内容,[5]因为它没有看到,在实质关系外二者之间可以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创造双赢的可能性。

二、从“联系国制度”到洛美协定的签订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欧的殖民体系开始土崩瓦解,广大非加太地区开始获得政治上的独立,西欧国家要想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赤裸裸地掠夺和强占殖民地的手段已经难以行得通。因此,为了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西欧国家被迫调整与非加太地区之间的关系。从殖民地时期的宗主国与从属国的特殊利益关系向协商合作、互惠互利的关系转变。

(一)联系国制度的形成

为了不中断宗主国与从属国的特殊关系,西欧国家,特别是法国,不遗余力地将经济一体化的措施扩展到殖民地。因此,经过与相关国家的反复磋商,达成一系列协议,建立联系国制度。罗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把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维持特殊的非欧洲国家和领地纳入共同体的联系国制度。[6]354其主要内容是:关税互利,取消关税限额;联系国内可以自由投资;成立共同基金。

联系国制度的形成,把欧洲和非加太地区强制联系在同一的关税中并逐步取消关税壁垒,其后果是非加太地区从此更加依赖欧洲共同体,并逐步融入由欧共体主宰的双边贸易体系中。因此,联系国制度实质上是欧共体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经济剥削的具体体现,实质是把非加太地区变成共同体的殖民地,以利于欧共体国家加紧经济侵略和掠夺剥削。

(二)洛美协定的签订

20世纪60代的民族独立运动席卷全球,非加太地区的国家不愿意继续接受“联系国”制度的约束,于是纷纷提出修改新协议的要求,在1963年—1974年两次签订雅温得协定,但是两次协定的修订仍然无法摆脱非加太地区与共同体的“特殊关系”,共同体继续把非加太地区国家圈在自己的国家经济体系之内。为了加强自身政治经济地位,非加太地区国家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下,团结合作,与共同体战斗,十九个英联邦发展中国家组成统一战线与共同体进行谈判。在非加太地区压力面前,共同体被迫作出让步,终于在1975年2月,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了范围广泛的协定,即“洛美协定”。[6]358洛美协定的主要内容有:贸易合作,稳定的出口收入制度;工业合作;经济援助。洛美协定是世界上范围最广的多边贸易和经济合作协议,它同非加太地区国家与共同体国家以前签订的,诸如“联系国”制度,“雅温得”体系相比,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某些不平等的色彩,具有时代的进步性。

由于洛美协定的签订,共同体与非加太地区的经济和贸易合作进一步加强。1979年,共同体与除南非以外的非洲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空前增加,进口值是339.14亿美元,出口是328.23亿美元,比它同拉美的进出口贸易分别高一倍以上。共同体成立二十年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与非加太地区签订“洛美协定”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共同体与非加太地区的关系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演进。在当时两极格局下的严峻政治经济形势下,洛美协定的签订大大超出地区的影响,具有积极的国际意义。

三、“洛美协定”双方的“中心”与“边缘”互动关系的实质与外延

依附论者在西方现代国家资本对外扩张的背景下,尝试揭示外围欠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化冲击的反应和对策。依附论者正是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追随经典现代国家道路,却与前者在发展渐行渐远的现实与发达国家国家愈来愈发达、欠发达国家相对愈加愈贫困的根源,才提出旨在探讨外围国家的不发达的成因以及对策的宏观发展理论。[7]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揭示欧共体与非加太地区是一种特殊“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也没有超出该理论所诠释的范围。从殖民时期开始,欧共体与非加太地区在历史上所积累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特殊关系,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而变得更加清晰与明确。欧共体国家占据“中心”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在国际贸易、垂直分工、先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向非加太地区输出人员、劳务、技术、服务,使其完全融入欧共体所设计的国际体系与国际制度中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快速发展,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将比以前更加紧密和频繁。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欧共体国家与非加太地区,都无法回避全球化的问题,这意味着在新的背景下,思考如何处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关系的问题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切都昭示着需要以一些新的视角来检验和反思二者的关系,因为这不仅仅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依附论的实质内涵,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把握其外延。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共同体开始强化让步政策,实行以“合作”与“对话”为主的方式与非加太地区国家展开交往,双方的经济与贸易关系不断稳步向前发展。欧共体开始重视与非加太地区国家的经贸联系,这与双方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采取的经贸策略是分不开的。与欧共体保持各式各样联系的发展中国家有100多个,他们之间签订的合作协议有几十个,其中在时间先后顺序及对欧共体重要程度方面,洛美协定无疑是彼此关系最密切的集中体现,它始终伴随共同体创建、成长、成熟并最终演化为当代规模最大的联系体制。

诚然,洛美协定的签订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对于协议双方来说,与其说是一种政治上的博弈,还不如说是相互妥协,以促成双赢的结果。从欧共体方面看,结束了“与联系国”尴尬的地位,承认非加太地区的经济自主权,是一种西方民主价值的体现。而对于广大非加太国家而言,协定的签订,使这些国家能够得到共同体的经贸优惠、技术支持、参与分工等方面的援助,为促进本国工农业的发展,建立完整的民族工农业体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在过去,共同体与其他国家所签订的协议,所根据的乃是互惠原则,至此,欧共体放弃了这个原则。洛美协定规定:非加太国家的100%的工业品以及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输入共同体,而共同体对非加太国家不要求享受对方同等优惠待遇,非加太国家只给予共同体最惠国待遇,这不能不说是共同体国家对非加太地区的一个重大让步。[8]其次,洛美协定规定,共同体对非加太地区提供资金财政援助。援助由无偿增援和软货币贷款组成,赠与部分达62亿美元,软货币可以用借入国的货币来偿还,并不影响借款国的外汇储备。[8]再次,洛美协定的签订还提高了非加太地区的国际地位。洛美协定虽有“联系”的性质,但是在非加太国家的坚持下,明确两个集团所签订的“平等者”之间的协定,非加太地区国家有权与其他经济体签订同等优惠的协议。最后,由于苏联在非加太地区加紧扩张和渗透,美国、日本又在全球各地与共同体争夺市场,共同体也需要在非加太地区与之展开合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洛美协定的签订是一个双赢的协议。

四、双赢的洛美协定对“中心”与“边缘”关系的重新思考

依附论自其诞生之时就遭到各种批评,比如认为其是外因决定论,即它对欠发达国家不发达的原因缺乏辩证的思考,过分强调外部的作用,概念混杂,因果不分,片面强调不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体系内受到各种限制,对二者之间的渗透、相互依存估计不足。[9]

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客观、理性地评价依附理论,依附论中“中心”与“边缘”之间的特殊关系确实是不对等,是典型的非对称型的博弈。基于对洛美协定的历史考察,共同体与非加太地区建立在实力不对等的基础上,它们之间不仅有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实质关系,也有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潜力和动力,并可能达到双赢的局面。而对于“中心”与“边缘” 互动如何达到双赢,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交易费用的降低,拓宽双边联系渠道

相互合作是以行为体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为基本前提,在互动过程中会出现“交易费用”的问题,过高的交易费用会阻碍行为体的合作与互动。因此,在研究“中心”与“边缘”制度安排的同时,也要对“交易费用”的定义和实质做一番论述。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理解交易费用就是指“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他们所确立的排他性质的费用”[10]。交易费用是认识“中心”与“边缘”互动现象一个重要的现象,更是认识与研究双方关系的一个切入点。在一个稳定、双赢的双边互动的制度安排上,是不存在交易费用的问题,而当交易费用无穷小或者几乎为零的时候,双方的制度安排一定是和谐、共赢的局面。

(二)非加太地区国家的民族觉醒,使得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深入世界各地

作为必然结果,这些新国家从观念上、舆论上、国际决策民主程序上和政治力量对比上削弱了大国之间的权利互动的自由性和原始性,使得国际体系不得不在形式和法律上逐步脱离传统的运行模式。[10]从历史上看,正是由于非加太地区的民族觉醒和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给欧共体国家带来巨大的国际压力,并使共同体国家原有的外交政策走向失败的边缘。为了重新寻找合作的对象,加强与非加太地区的联系并与之建立起良好互动关系无疑是一个明智的外交抉择。

(三)国际谈判的焦点转移——从高级政治转向低级政治

所谓的“高级政治”就是国际谈判的焦点在于军控竞赛、经贸制裁、武装干涉等攸关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国际政治性议题。而“低级政治”则恰恰相反,它把国际谈判的焦点从军事、颠覆、制裁等攸关国家生死利益中的议题转向经贸、气候、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探讨。相对“高级政治”,“低级政治”更容易进行交流与合作。透过洛美协定,谈判的焦点从以前的民族独立而产生的暴力冲突到如今的经贸交往的聚焦,更容易产生合作与共赢的可能性。

(四)共同的外部环境造就双方互动的可能性

二战后,世界体系出现了“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改造原有的欧洲,力求在欧洲建立一个听信美国的战略跟随伙伴,由此,欧洲在世界政治舞台上闪耀的光环已经悄然逝去,而此时苏联也加紧对非加太地区进行渗透。为了重振欧洲,欧共体国家开始以理性的方式探索合作发展的道路,他们逐步放弃旧时的殖民统治,调整其外交政策,取而代之的是以一种温和、理性的方式与非加太地区展开积极的对话。而对于非加太地区国家而言,与欧共体国家合作,既可以利用它们的先进技术、雄厚的资金、优惠的贸易政策来发展民族工农业,也可以借欧共体力量来摆脱美苏争霸体系下的桎梏。

总而言之,在考察欧共体与非加太地区“中心”与“边缘”互动关系的同时,既要看到二者在现存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的不对等的地位,同时也要看到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以免立论失之偏颇。而对于广大非加太地区国家而言,想要彻底转变在国际体系中不利局面,必须建立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虽然短期内无法实现,但也要长期不懈地坚持。

[参考文献]

[1] 孙若彦.依附论与拉美国际关系研究[J].拉美研究中心,2006(3):48.

[2] 林红.依附论的理论解构及其历史命运[J].贵州社会科学,2011(9):15.

[3]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和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55.

[4] 张威.中国与边缘地带的世界革命:以“中心—边缘”模式为视角的考察[J].社会科学论坛,2010(2):143.

[5] 杨耕.国际贸易不平等现实的国际分工原因的分析[J].中国经济评,2006(4):27.

[6] 伍贻康.欧洲经济共同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54,358.

[7] 王继锋.全球化视野下依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J].学海纵横,2008(6):25.

[8] 易梦虹.当代南北经济关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93-94.

[9] 孙来斌,颜鹏飞.依附论的历史演变及当代意蕴[J].马克思研究,2005(4):14.

[10] 恩拉恩.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M].吴经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17.

[11] 刘鸣.国际体系——历史演进与理论的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2.

猜你喜欢
欧共体边缘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从共同农业政策看欧共体的运行机制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欧洲走向统一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欧共体时期西欧的安全防务合作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欧盟地区政策改革及趋势新探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