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加快我国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启示*

2012-04-02 09:07:17钱波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农村

钱波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因为要加快农业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素质,就必须处理好“三农”问题。而西部地区由于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等原因,“三农”问题更加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教育扶贫,使西部地区的教育得到发展,人口素质才能提高,经济发展才有动力。

伟大的人们教育家陶行知,早年留学西方,后来扎根于本土,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全面深刻、朴实无华,既有较高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1]作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伟大先行者和旗帜,陶行知关于乡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和鲜活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熠熠生辉。[2]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纷纷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的今天,重温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内涵,领会其实质和精髓,对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实质和精髓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不仅博大精深,而且自成体系,在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均有其独特的见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关于生活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论述。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实质

陶行知超前、深入地探索了教育的理想境界,准确地把握住了教育的精髓,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3]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基石,其实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即“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此,陶行知强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将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而教育是为改造生活服务的,并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是对中国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有力批判。可见,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把握了教育的发展趋势。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源于其老师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与批判。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其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使更多的人受教育。这一思想的核心,是要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特权教育,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主张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形象地比喻“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而“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意翱翔”。

3.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教、学、做是生活的三个方面,而不是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合一”既是生活的方法,也是教育的方法。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是希望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避免瞎教、瞎学、瞎做,把教学活动从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到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行动能力、创造能力”上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思想,是对阻碍学生健康发展的传统教育的修正和挑战。他多次强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是立国的根本大计。”他指出中国农村教育的出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的教育”,使教育真正下乡,真正向农民普及,为广大农民服务。[4](P1)

(二)陶行知“创新教育”的精髓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不但创立了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并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创新始终贯穿于各个方面,犹如一条金线把他的真知灼见有机地整合成一个理论体系。陶行知创新教育的思想内涵丰富,涉及教育观念和教育方针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5]通过“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6]等精辟论述,但其精髓主要体现在他关于创造教育的五个论题:

1.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

陶行知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7](P526)他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创造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在他看来,要实现创造教育的目的,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衡量。对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就是要造就“真善美的活人”;对学生而言,就是要通过创造教育使自己达到“手脑双全”。

2.创造教育的作用在于启发人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于创造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这样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8](P537)在他看来,教育本身不能创造什么,但能够解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将来能够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如果所培养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力,就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他指出:只要把学生的头脑“灌输成科学化”,就能“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7](P509)

3.创造教育的内容是生活,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生活是创造之源,人们每一个创造的设想、要求和行动,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这样就要求创造教育要以生活为教育内容。他强调既然教育来源于生活,那么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创造教育。在实施创造教育的过程中,陶行知认为行动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不仅要教、要学,而且要做,达到教、学、做合一。其中,他特别强调做,认为“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产生,是破坏,是奋斗,是寻求出路;”[9](P651)并指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7](P533—534)

4.实施创造教育必须具备“一大条件”、“三个需要”和做到“六大解放”

“一大条件”是指社会要民主,要实行民主政治。在当时政府实行独裁统治的情况下,陶行知大胆提出民主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一大条件”,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政治环境,认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8](P534)

陶行知认为,要实施创造教育,必须满足“三个需要”:一是“需要充分的营养”;二是“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俾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三是“需要因材施教”。[8](P543)其目的是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充分利用教育环境的有利因素,采取适合儿童实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在旧教育的体制下,儿童的创造力不但没有得到发挥,反而更加刻板、僵化,原因是儿童被成见所蒙蔽,自由没有得到完全解放。因此他主张实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四是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谈;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其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通过“六大解放”,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

5.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

对于怎么进行创造教育,陶行知在《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中写道:创造教育的方法是“主观→启发;填鸭→自动;一粒一粒→整口;教授→自学。”[10](P606—607)根据这一描述,结合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理解为:创造教育就是要采用启发的、自动的、手脑并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以取代主观主义的、填鸭式的、被动的教学方法。[11]

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加快我国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启示

1999年6月,江总书记指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3月,作为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西部大开发正式开始运作,为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办好农村教育作为一项最重要的职责,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把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会议为西部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80%的人口在农村,9亿农民是我国人口结构的主体,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但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教育还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2]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长期以来,西部农村教育存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设备简陋,教育基础薄弱;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师资短缺;学生失学严重,辍学率较高;地理位置偏僻,地广人稀、生源分散,办学成本较高;课本与现实脱节,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等问题。

研究西部农村教育问题,借鉴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来探索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对于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西部大开发目标,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乡村大教育观,联合、开放办学,是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的必由之路

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比,我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办学的物质条件相对较差,西部农村完成基础教育的设施、水平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学设备建设严重滞后,基本设施简陋、短缺,学校校园面积、教室面积、食堂面积、学生宿舍面积、体育卫生设施等严重不足。[13]在教学仪器设备方面,无论从台件到金额,东部省份都是西部省区的几十倍。在有些城市投入上亿、甚至数亿元建设所谓“示范性学校”的同时,西部农村不少学校却在危房里上课。[12]在这样的办学条件下,西部农村教育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南京浦口区五里村行知小学虽然不在西部,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与苏南城镇学校差距很大,却根据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思想,结合当地农村的生活实际,在乡村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走出了一条联合、开放的成功办学之路,非常值得目前西部农村借鉴。

面对农村落后的现状和条件,五里村行知小学没有像不少农村学校那样,将办学重点停留在创设物质条件、追赶城市学校现代化的办学设备上,而是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树立以社会为整体、以人民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观;正确把握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进程中,自觉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他们主动与南京晓庄师范联合,让行知小学成为晓庄师范第二附小,建立了教师培训基地;与成教部门联合,开办了五里村农民文化技术业余学校,以家长学习班为主体,增设了扫盲班、实用技术培训班、夜高中班;与经济部门联合,形成一定规模的校办产业。在“联合”二字上做文章,不断开拓“联合”的面,提升“联合”的质。他们坚持开门办学,教育向学生开放、家长开放、农村开放和社会开放。村级大教育的思路和探索,使五里村行知小学走出低谷,焕发出活力,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村级大教育的课题还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列为全国推广项目。[14]

成功的经验不但可以学习、借鉴,而且能够模仿、移植,牢固树立乡村大教育观,坚持联合、开放办学,是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是我国目前西部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显得比较落后。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更严峻的困难,导致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异常艰难和缓慢,教育质量低下,效益不高。

在西部农村,升学主义的价值取向占有绝对地位,升学对学校和公众仍有巨大的诱惑力,人们把读书升学,看作是脱离农村艰苦环境和追求城市生活方式的唯一出路,公众判断一所学校的教育成功与否,都以升学率作为标准。因此,西部农村中小学虽然条件差、基础弱,但还是千方百计争取升学率,而不是在学生今后怎样谋生上下功夫。结果,大多数学生由于与发达地区学生不在同一起步线上竞争而惨遭淘汰;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虽然完成了学校教育,但受到片面发展的影响,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能力。那些因“失败”回到农村的学生,既无力去生存,也无心去适应。这样,在不少家长看来,是学校把孩子变成了不会劳动又不爱劳动的人,严重挫伤了他们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积极性。[15]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坚持陶行知大力倡导的“教学做合一”,并在“做”字上下功夫。这里的做,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并做出实效,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投身农村的经济建设,让家长感受到学习的价值,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支持教育。当然,不能以做代教,以做代学,更不能为做而做,而是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的“做”是示范,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

另外,在指导思想上,西部农村教育要主动贴近农业,与农业携手,大力兴办农职、农技学校,发展科学农业,加强农村教育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在教育内容上,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要适当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学习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实用知识,开展职业技能训练,推行“绿色证书”制度,使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掌握一门实实在在的真本领,中学毕业后要么继续升学,要么成为合格的农业劳动力,为将来就业或者创业创造有利条件,打下坚实基础。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特色,是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的时代要求

在发达地区已推行素质教育的时候,很多西部地区的学生除了课本之外,课外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本课外书也没有看过。[16]西部农村偏僻封闭,“课堂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依然是很多学校的典型特征。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教材、目标、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都与农村的实际需要相脱离,使得学生不了解社区和大众,缺乏农村生活与发展的技能;教师几乎没有把农村教育资源运用到教学工作中;社区也不了解他们自己的各种环境(自然的、人文的)是有教育价值的,这样使得农村学校与当地社区之间没有正常的互动关系。[15]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而发展是硬道理,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为此,西部农村只有在学习、领会陶行知创新教育精髓的基础上,走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的道路,才能形成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满足农村社会多元化需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农村学校要善于发扬现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扬长补短,逐渐办出特色,形成自身优势。关键是要与时俱进,选准异峰突起、出奇制胜的突破口,寻找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切入点。

目前,要以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作为西部农村教育创新的突破口,把加快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创新的切入点,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西部农村脱贫致富,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服务,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要积极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断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意识,稳步推进西部教育现代化,从而使西部农村学生成为陶行知希望的“教学做合一、手脑双全、真善美的活人”。

综上所述,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我们今天深化西部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值得我们不断研究。

[1]刘承焜.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今小学创新教育的启示[J].辽宁教育,2001,(7—8).

[2]弓巧平.试析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J].吉林教育,2009,(25).

[3]屠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上)[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1).

[4]郑广学.爱心似火——陶行知的故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5]秦裕芳,何长辉.创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3).

[6]张涛,冯月明.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创新教育的启迪[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1).

[7]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8]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9]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10]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1]金林祥,李庚靖.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12]刘新科.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发展对策[D].中青会13届年会(2007年)论文.

[13]张文学.西部农村教育的困境及发展对策探析[J].中国教育创新,2008,(2).

[14]陈兆兰.杨瑞清的乡村教育童话[J].江苏教育,2003,(21).

[15]景民,李瑾瑜.西部开发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0,(11).

[16]常倩.浅谈西部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西部科教论坛,2008,(2).

猜你喜欢
陶行知思想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