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远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读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十分重视读书带来的好处。古代私塾的先生从小就教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千家文”,一群孩子摇头晃脑认真诵读的场景让我们深受启发,而古人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坚持读书的毅力值得我们去学习。晋朝时候,有一个叫孙康的人,非常好学,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在冬天的夜里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跟他在同一时代的车胤,也没有钱读书,就在夏天的晚上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砂袋里,用荧光照明,努力地读书,这就是映雪囊萤的故事。我国现当代的一些文学大师也是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作家巴金在十多岁时已经背诵了《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文章;苏步青小学时候每天诵读《左传》、《唐诗三百首》;我国闻名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先生一生勤奋读书,时人赞赏他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在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下,现代的学生中也不乏其人,如2001年江苏的高考考生,以一篇《赤兔之死》取得作文满分,记者在采访他时获知作者在小的时候就熟读《三国演义》,部分章节更是能倒背如流。所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个人学习和成长。
小学时期是孩子学习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不强,持久性差,对家长、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读书是一种很好的求知方法,通过读好书,可以增长学生课外知识,积累更多的词汇,提高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往,并为以后的深度阅读奠定基础;读书还可以扩大知识面,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记忆能力;可以训练孩子的自觉学习和总结归纳的能力,长此以往,孩子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都会有长足进步;读书也能使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在与书本的对话中不断调整前进的方向。低年级小学生人生阅历不足,通过读书,通过别人的故事、别人的经历,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读书习惯,不论对他们的学习,还是以后较好的融入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词多则史,少则不达”,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积累词汇的时期,平时说话、写日记都需要丰富的语言材料,只有掌握足够多的词汇,才可能在学习生活中得心应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他们能够阅读更多的书籍,掌握更多的词语,积累更丰富的语言材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自主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注意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常用的句子词语多多练习,明白它们的用法和意思,经常讨论和交流各自的读书感受,相互启发。掌握了这些重要的基础,长期下来,对他们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就会很有帮助。
古人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些话强调了读书对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样看来,读书对小学生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对作者的思想、意境、情趣等的揣摩来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读书正如蜜蜂采粉,采千家粉,为己所用,酿出自己的蜂蜜。只有多读,才能把作者的精彩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写作时才能够“下笔如有神”。让小学生多读书,读得多了也就心领神会,逐渐理解书籍所蕴含的思想。阅读多了,领会多了,学生的写作技巧也就提高了,最终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是从阅读开始的,法国著名科学家笛卡儿曾说过:“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大文豪高尔基也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逻辑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有所获。”一本书中折射着一个世界,书本中蕴含的做人道理,对学生的启示是潜移默化的,读书是与高尚的人对话,是在传承人文血脉,自然使人情趣高尚,气质典雅,正是古语所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好书,自然会心胸开阔,灵性增长,眼界明亮,思维敏锐,生命豁达。读书多了,就有了是非判断的标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心中自然有了衡量的尺度,为人处事也有了自己的标准。
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要以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要照顾到他们的年龄特征,不要提出太高、太多的要求。由于他们活泼好动、易疲劳,又喜欢多问,兴趣较广,因此,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控制读书量。同时,要广泛开展适合他们的活动,明确活动的任务、要求,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引导,教给他们一定的认知方法,逐步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自觉性、目的性。
小学生不仅处于身体发育的快速增长期,同时也是认知能力和个性倾向发展的关键期,在认知特点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知、注意、记忆的发展。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2.想象、思维的发展。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3.情感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逐渐趋于稳定,逐渐学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4.意志的发展。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都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要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5.性格的发展。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喜欢读书,但是阅读的方向性和目的不明确,读书的持久性不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家庭里没有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没有选择好适合的读物和缺乏读书方法的指导。
1.家庭里没有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孩子读书量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我国电视机几乎普及各家各户,不少家庭都拥有了电脑,各种音像制品充斥社会……读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纸质装订的书本,相对于这种观看“枯燥”文字的读书方式,电视、网络上绚丽的声色带给小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书本。因此,很多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愿意读书,一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即便有些家长意识到这些问题,规定在某段时间内为孩子的读书时间,但是总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孩子经常“人在心不在”,一旦父母不在,他们就会打开电视或者电脑,继续畅游于网络绚丽的多彩世界之中。小学生读书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的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读书的质量难以提高,是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最大障碍。
2.家长和教师没有为孩子选择好适合的读物,孩子缺乏读书兴趣。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对读书没有浓厚的兴趣,主要原因是没有选择好读物,这就需要我们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从年龄特征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他们对外界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思维方式也从形象思维逐步朝着抽象思维发展,而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容易提起兴趣,喜欢的更多是带有人物、场景以及他们熟悉的图画的书籍;从心理发展特征来看,小学生对事物的新鲜性、有趣性较为注意,容易被童话、动画等吸引,能够进行简单的想象,注意力易于分散和转移,易受新奇刺激的吸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行动缺乏一定的动机与目的,往往是按教师或家长的要求去行动,意志的自觉性较差,常需要外力督促才能完成任务,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易受外力和情绪的影响,表现出冲动性的特点,自制力很差,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培养。
3.孩子读书的方法不当,缺乏读书方法的指导。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没有翅膀。”培养小学生乐于读书的习惯,不仅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汲取博大丰富的文化,而且有助于他们陶冶个人的情操,完善自身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更具有长远的意义。但是,一些家长、老师在培养孩子读书的方法上却有欠妥当,有些家长因为没有经验,在给孩子买书的时候,盲目选择。由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类书籍名目繁多,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在这些书籍中,又是良莠不齐,如果择书不当,反而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是培养其读书习惯的关键。有些家长,让孩子自己选择书籍,忽略了低年级学生缺乏对繁杂多样的书籍进行有效筛选的能力,即使能够帮助孩子选择书籍,也只是选择了侧重某些方面的书籍,造成孩子阅读面的狭窄;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教给了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却忽略了小学生迁移性低的特点,使他们在读课外书籍时,分不清哪里该精读,哪里该粗读,杂乱无序。
为了使小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特别是让他们明确为什么要重视读书,必须加强他们的阅读指导。作为家长和教师要从小重视孩子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的培养,真正做到:一是要教育学生具有明确的读书目的,引导他们读好书,使他们懂得读书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是学习而不消遣,读书要有始有终,不要贪多贪快,不求甚解;二是对学生阅读的书籍要进行选择,要注意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可接受性、广泛性;三是向他们提出读书要求,经常了解他们的读书情况,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向他们介绍阅读的顺序和阅读的方法。
1.家长要树立榜样,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小学低年级学生最初的读书行为受家庭的影响最深,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读书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可以说,有读书习惯的家庭能培养出有读书兴趣的孩子。家长的文化水平对孩子读书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作为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个人素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其进行交流,并达到影响孩子的目的,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平时,家长更应该树立榜样,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增进感情,增加孩子的知识、语言驾驭能力,使孩子建立最初的读书兴趣。
2.从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兴趣是第一位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他们很乐意去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只有让他们对书籍产生兴趣,才能使他们从内心对读书产生兴趣。为什么电视网络的声色图像能够吸引着他们,而书本对他们却没有多少吸引力。我们就是要让他们爱上读书,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文字毕竟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应当提出合理的读书要求,引导孩子阅读适合他们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书籍,比如图文并茂的、带拼音的童话寓言类书籍,更容易使孩子产生兴趣,使他们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同时要注意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读书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疲劳感,对培养他们读书兴趣有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后期读书习惯的养成。家长可以规定每天的某个时段为读书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并相互讨论书中的精彩情节,在这样的诱读之下,孩子读书兴趣高涨,并能维持下去。
3.加强对小学生读书的指导。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有了,看的书也多了,就应该有所收获,但如果只是盲目的去读书,走马观花,却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从这个方面来说,要想提高学生读书的效果,正确的读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速读法等,要告诉学生,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会读书,掌握读书技巧,学会读书感悟。
4.重视读书积累。除了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外,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积累,从书籍中汲取精华。经常做读书笔记是学生储存语言材料、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包括摘录优美的词句、片段、勾画重点、写读书体会等。
(1)摘录词句。小学生要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平时的语言词汇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在读书过程中,可以随时积累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以及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并记在随身的笔记本中,记得多了,平时学习中需要的材料就可以顺手拈来,下笔成文。
(2)勾画重点。小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用笔在书上圈画批注,虽然不能像学者专家那样批注,但是随时圈记读书过程中的生字生词,随时记下自己读某段时的观点和想法,这样边读边思考,才有感悟体会,才能够活跃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3)写读书体会。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读完,心里总会有些感悟,写读书体会,有利于对文章或书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坚持写读书体会,写作素材的积累也就越来越多,自己写文章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只要学生在读书后心有感悟,写成片段或者整篇都行,学生在写读书体会时必然经过思考,细心揣摩自己的感悟与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这样边想边写,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积累了深厚的语言功底,从而能够提高写作能力。
5.开展读书活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很难专注于某件事情上,为了培养他们长期坚持读书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读书习惯。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开展“家庭读书会”的活动,与孩子一起读书,促使孩子良好读书习惯的坚持,进而养成。在此活动中,不是单方面的读书活动,而是家长与孩子共同读书的活动。家长可以让孩子在读书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孩子的提问,家长也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些想法。活动时间的长短,可由家长与孩子自定,但是必须每天都坚持。长期下来,孩子的读书习惯自然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在学校里,学校和班级每隔一段时间应当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保持学生读书的热度。教师可以在班内设立图书角,动员学生向图书角捐书,经过教师筛选好书后,实行登记借书程序。每个星期,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举行各种激励性质的读书活动,如介绍一本好书,读书体会交流,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展开,能够有效的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有利于学生展示读书的成果,体会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爱读书;另一方面,可适当地给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增强自信心,为读书的进一步深入作铺垫。学校可以配合各个班级的读书活动开展情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读书活动,设立奖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培养小学生养成读书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真正的形成习惯需要一个逐步领悟和实践的过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让学生坚持每天都读书,使读书这一行为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到了那个阶段,学生就会自动拿起一本书来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