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君
(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论听觉审美观照下人名文化的音韵美
吴学君
(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起名字时音韵之美与意蕴的重要性是并举的。所以起名时姓与名的组合既要符合意蕴之美,也要符合听觉的音韵之美。名字就是要让人呼唤和记忆的,只有好听的名字才会利于传播。而名字的好听与否与听觉审美文化传统又是密切关联的。质言之,只有符合听觉审美文化传统而具有音韵美的名字,才是最佳的名字。
四声八病;人名文化;音韵美
汉语名字反映了汉字文化的魅力。起名字时音韵之美与意蕴的重要性是并举的。所以起名时姓与名的组合要符合意蕴之美,也要符合听觉的音韵之美。鲁迅先生主张“取名需读音响亮,好听,易于传播”。在这里,鲁迅先生强调了名字就是要让人呼唤和记忆的,只有好听的名字才会利于传播。而名字的好听与否与听觉审美文化传统又是密切关联的。简言之,只有符合听觉审美文化传统而具有音韵美的名字,才是好听的名字。
(一)音美原则
先秦至汉,“声”与“音”两字,前者纯属动物与人生理的发声,而“音”,则由人的心理活动所控制。动物都会啼叫出声,除了一些小鸟因其声高低婉转而可听之外,虎、豹、牛、马、之声皆单调而“一”,只是有声的信号而不悦耳。相传是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的《乐记》,在《乐本篇》对“声”、“音”、“乐”作了有区分的论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感物而动”之“声”尚不具言语与美感意味;声声相应而有变化,且变化有一定的规则,就成为“音”,抑扬顿挫之“音”相互比附而使人闻之快乐,以至翩翩起舞,这就是后人之谓“音乐”了。
(二)韵美原则
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曰:“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这就是中国韵文史上著名的声律说。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对“韵”下了一个定义:“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三)章美原则
许慎《说文》释云:“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章”,为什么从“音”呢?“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先“声”后“音”都从内心发出,含“音”于内,发于口,才作用于外;为什么从“十”呢?“十”乃多也,“声一无听”,多种“音”和谐协合,声音才美。古人对由内而外发的声音之美,有从生理到心理方面的认识。公元前522年,晏子对齐侯问,将声音与“味”联系起来谈:“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左传•昭公二十年》)同一时期或稍前,郑国之子产有“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之说,因此,一篇文章整篇的多种“音”的和谐协合之美是“章”的主要之义。
听觉美,应是多种音声和谐协调,这与西方古代人的听觉审美观完全相通,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就认为“和谐起源于差异的对立”,“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赫拉克利特也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在语言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依靠语音才得以存在。”[1]汉字的音韵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样一些字,合乎音韵节律地组合起来就会动听悦耳。许多人喜欢唐诗宋词,是因为诗词都是十分讲究声韵和节律的。最好吟唱的就是宋词,它有着极强的乐律性和感染力。
什么样的名字才算得上好名字呢?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从当今时代人们共同的审美意识出发,好名字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响亮、新颖、典雅、含蓄。所谓响亮,就是顺口悦耳,便于传播;所谓新颖,就是不落俗套,别出心裁;所谓典雅,就是趣味高尚,不染尘俗;所谓含蓄,就是意境优美,含义深远。由于姓和名是一种组合,命名时,只有从组合的角度出发进行选字,才有可能得到令人赏心悦目的名字。
名字的首要任务便是让人呼叫,所以名字一定要让听者听的清楚明白,即名字要响亮大方,响亮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姓名之间声母、韵母、声调的协调。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因素搭配和谐才能让人听起来优美动听呢?现就以下的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三音节姓名声母之间搭配的和谐之美
1.三音节姓名声母发音开闭结合的变化之美
如:马如飞,m为开口形,r为闭口形,f为半开形。声母开闭结合的变化就使得发音既富有节奏旋律,又省力顺畅。而如:郦其食liyiji,声母分别是l、y、j,都是小口形,嘴唇几乎不用张开,三字又同一韵,发音部位变化很小,读起来费力,听起来也缺乏乐感。
2.三音节姓名元音发音口形反差要大,有开有闭。起名时既不要全是开口音,如:a、ai;也不要全是闭口音,如:u、ü。全开的,如:华海;全闭的,如:李雨。“要起华雨、李海这种元音反差大的名字。”
(二)声母、韵母相互协调搭配的和谐之美
一个名字中如果搭配不当,读起来就会缺少变化,既不悦耳,也可能拗口。如有人叫刘华焕(Liu Hua Huan)的,读唤起来总让人感到别扭;又如有人叫李诗琪(Li Shi Qi)这个名字中的韵母都是“i”音位,这两个名字在字面意思还不错,可是仔细品读的时候却缺少了美感,如果按照新疆方音来发音就会变成了“李死七”(你死去),这样不仅没有美感,还让人觉得不吉利。所以我们在起名时要注重声韵母的搭配,在起名时要注意把声母或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隔开来使用,也要根据当地的方言发音来判断名字的可使用性。
1.取名时两音节姓名双声叠韵的回环之美
如果用“双声”或“叠韵”的方法来起名,那么这个名字也别有一番情趣和美感。
双声姓名如:郑卓、李玲、纪杰等;
叠韵的姓名如:丁凌、李莉、杨绛等。
古代很早就有双声、叠韵人名。“古人的名字,颇多双声叠韵,如齐管仲名夷吾,晋公子奚齐,都为双声,秦太子扶苏,唐代诗人杜甫,都为叠韵。”[2]这不是偶然暗合,而是古人命名为追求音节响亮,利用双声、叠韵,创造了这种名字美读的成绩。
还有一种是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的名字,这样的情况有两种:
一是姓与名同字连缀,例如:方方、林林、杨杨等。
二是选择与姓同音或音近的字为名,如:曹操、魏巍、韦唯、郎朗、倪妮、谭坦等。这些名字其主要作用就是突出人名的节奏感、音韵美。
2.取名时三音节姓名声韵母协调搭配的和谐之美
但应指出:三个音节的姓名一般不宜选用三字同声叠韵,只有两字的姓名妙用双声叠韵才会比较合适。
如:“朱珠珠”、“王旺王”,由于选用了姓名三字同声叠韵,不仅缺少听觉美感,而且也授人以“猪猪猪”、“汪汪汪”绰号的口实。
而如:“李彤彤”、“马莉莉”、“于姗姗”、“秦思思”、“王媛媛”等,这些名字的妙用则不仅在意蕴上清爽,而且在字音上轻柔圆润,婉转绵长。都给人以生动活泼、亲切可爱的语感,能寄托一种亲昵爱怜的情感,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爱心的最直接方式,我们的小名也通常用这样的叠词来命名,因此大为人们所喜爱。
起名时,如果姓名的三音节声韵母相同,则会因缺少变化而导致听觉审美的减弱。听觉审美学要求我们在起名时要尽量处理好响亮程度与听觉审美的关系,避免名字的声韵母相同。
假使姓与名三个音节的声韵母发音相同,那么读起来就是更加费力了。例如;“金锦锦”(jin jin jin),这三个音节的姓名声、韵母都一样,让人呼读起来既不省力又缺少美感,读快的时候就会发生变音,容易读成:“金锦金”、“锦锦锦”,这让名字多拥有者多了许多类似与他的名字的名字,让读的人也不好掌握正确的读音,怎么读都好像很别扭,而且缺乏听觉上的美感。
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是一字多音的,音的变化又产生不同含意,音调起伏变化使得汉字不断赋有活力。起名时除要考虑声韵协调搭配音乐之美的因素之外,要考虑声调之间的协调搭配音乐之美的另一个因素。好比格律诗,声调是格律,选字则是遣词造句。仅仅注意遣词造句,而忽略了格律,就无法写出优美动听的诗章。[3]所以在起名时我们要讲究声调搭配的音乐之美。
在取名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字音响亮,清晰明朗
让人听得清楚明白,是对名字声韵的最起码要求,否则名字的交往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声韵响亮的名字当然与众不同。如“陈文东”,最后一个字声韵极其开阔有力,阴平声调又使韵律平稳悠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如改成“陈文瑞”最后一个字为仄声,这样呼叫起来韵律比较短促,不够开阔。
(二)平仄交替,抑扬顿挫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本身高低曲直,节奏分明。恰当地使用声调的变化,可以使语言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所以中国人的名字,要符合中国字的发音规律,也就是要读起来上口,不能跟绕口令似的。一般来说,阴平的发声比较响亮、高扬,易于呼唤,传播范围广;而去声、仄声发音比较短促、低沉不易于高声呼唤,传播范围小。按照发音规律来说,阴平音是比较占优势的,但是一味的都发阴平或是一味的都发仄声都是不好听的。例如,有人叫张斌涛、杨彦龙、郑秀丽、杜丽娜等名字,意蕴比较优美,可是读起来却不怎么顺口,原因也是缺少声调的变化。相反,在名字中使用不同声调的字,让其错杂其间,就可以产生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效果。即使是声母、韵母相近甚至相同的字,只要声调有起伏变化,读唤效果也要好一些。所以起名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声调相同的字,以免呆板平直而缺乏乐感。
如果是两个字的名字,那么前面的字是上声、去声或仄声,后面的字就应该是平声或阳平。如:“李杨”,李是上声,杨是平声;“宋林”,宋是去声,林是平声。也可以前面的字是阴平,后面的字是阳平。比如周婷,周是阴平,婷是阳平。总之,就是要讲究平仄交错。
三个字的名字对语音的要求就更高了,如果四声安排得不好,读起来就不顺畅。如:“宋莉慧”,读起来不好听,不如叫宋莉昕好听,因为昕是平声,给人以响亮、悠远的美感。“刘卫东”、“王永峰”、“张雪丽”等,是“平仄平”;“徐金凤”、“薛银海”等,是“平平仄”;“郑美铃”、“孔庆仙”等是“仄仄平”。读起来朗朗上口,轻松舒畅。如“温鹏军”、“周博天”、“金芸佳”等,声调为阴平、阳平、阴平,既响亮又富于变化,还具有回环美。再如“尚克玉”这个名字,字义不错;大气而洪亮;字音尚好,音节短促有力。但因声调没有变化,均为去声,所以读唤起来缺乏语音美。如改成“尚可玉”就好听多了。还有如“卓越”,姓名的意蕴深长,语音铿锵、朗朗上口,如弹琴鼓瑟,令人赏心悦目。
综上所述:(1)两音节姓名应考虑双声叠韵的回环之美;(2)三个音节姓名的声韵调应各不相同,即声韵调在连线上是一条变化曲线,就像乐谱的音符一样不断地回环变化,使姓名富有跳跃性、充满乐感。最好中间的字取去声、仄声,最后一个字取较响亮的阴平、阳平、上声,这样从语音上都具有金声玉振之美。
如:“林漱泉”,其声调分别是阳平—去声---阳平,其语音既有抑扬顿挫之美,又有前后的呼应之美,还有听觉上产生的意境之美。
总之,汉语人名通常做到了字与字之间的声调不同,构成一条变化的曲线,就像音符不断地变化跳动一样。如果是复姓,而且复姓的两个字是同调的,如“东方”、“公孙”等,则名与姓必不同调。如“东方瑞”、“公孙惠美”、“欧阳银杏”等。这种起名的方法就叫“乐感法”起名。一个具有音乐美的姓名,犹如阴霾沉郁后的淋漓暴雨,乌云散去,阳光相随,空气干净了,大地新鲜了,听者的心胸也会从沉重的思绪中释放出来,体味到一种光明的快意。音乐的这种“净化”作用,对于人的身心是很有益的,我们应当在起名的艺术上也加以充分运用。
所以,从听感的审美角度上来审视,名字的美妙与否在于音韵美。
在取名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谐音命名。所谓谐音命名就是用同音不同行或同音同行的字做名字或与姓名搭配做名字。有时,我们往往只注重了名字的本意,只求字的含义丰富,往往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与本字同音的不同字的意义,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就使名字又多了一层意境色彩。谐音命名正是利用这种方式来命名,可以说是一种很有趣味的命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仅在字义上有要求,在字音上也有一定的要求,要配合语境语意才能取到一个好的名字。[4]例如:“庞博”、“钱芳”、“余悦”这些名字,除了它的字面意义之外,被人呼叫出来的时候便是“气势磅礴”的磅礴、“前方”、“愉悦”或是“鱼跃”,这就使名字又暗含了另外一层语音审美上的意境之美在里面。还有杜江春(语出“梅柳渡江春”)、岳(跃)无咎(语出“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靳(近)秋河(语出“水精帘卷近秋河”)、江莫(漠)飞(语出“江天漠漠鸟飞绝”)等。这样的名字增强了姓名趣味性和含蓄性、耐读性,为名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之美,因而深受群众的喜爱。
与此同时,在中国的传统里,姓和名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们对名字的谐音一定要综合起来总体考虑。这种名字可分为两类:一是生活中某些熟语,一是贬义词。所以,不反复诵读和研究就会取到一个不好的名字,如:“璐”字,意、音皆好,是“美玉”的意思,女孩子用这个字甜美、雅静的感觉。可是如果姓吴,就变成吴璐,听起来与“无路”有何区别?本来姓归姓,名归名,但连在一起读来却在意蕴上与“无路”有谐音之嫌,从而影响了该姓名的审美效果。
还有网络上流传的一个很有趣的名字“杜子腾”,光看“子腾”这个两个字,不论是字义还是字音上是比较好的名字,但是加上姓氏,被人叫出来却变成了“肚子疼”。这让人听了不仅有歧义还很可笑。还有蔡道(菜刀)、徐伟(虚伪)、吴廉(无脸)、马虎(马虎与认真相反)、包敏华(爆米花)。上述谐音使姓名显得不够庄重,在大庭广众之下容易授人以笑柄。如果是刘莽(流氓)、苟熊(狗熊)、胡莉(狐狸)、朱飞(猪肥)、白研朗(白眼狼)、吕士丹(驴屎蛋)、沙仁帆(杀人犯)、沈晶冰(神经病),这种谐音往往会授人以绰号之柄。
所以,这样名字得不到美化反而成了流传的笑柄,这就是考虑欠周全而造成的不良效果。所以在运用谐音取意法起名时,一定要反复推敲,杜绝产生负面效果。小孩子的想象力一般都是比较丰富的,如果周围的小朋友以这种名字为例,起了绰号,经常呼叫,对于所有者不仅仅是一种不尊重,在孩子的心灵也会有一定的伤害。
我们中国的汉字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就连简短的人名里面也包含了许多你所不知道的学问。名字,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它也是一个人的人文标志,它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这个标志是可以跟随你一辈子的。从取名的意蕴审美上说,它不仅对取名者自身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作用,同时也寄托了父辈对取名者的殷切期望;从起名的听觉审美上说,起名发音响亮、符合听觉的审美规律,它不仅对听者起到语音上的美感愉悦,同时对起名者也会起到为自身形象加分的作用。总之,起名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萧遥天.中国人名的研究[M].新世界出版社,2007:203-205.
[3]曹剑芬.汉语普通话语音节奏的初步研究[R].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语音室.语音研究报告.
[4]谭汝为.起名要注意谐音[J].语文建设,2000,(06).
(责任编辑:马海燕)
H102
A
1671-6469(2012)03-0059-04
2012-03-31
吴学君(1958-),男,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教师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