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军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南长沙410200;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论口译中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
唐 军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南长沙410200;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对口译思维特点的研究是口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逻辑思维在口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贯穿着口译的全过程。本文重点分析了口译逻辑思维的特点及其重要性,并讨论了口译教学过程中逻辑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口译;逻辑思维;语篇
思维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思维活动在翻译过程的心理机制中占有中心的、主导的地位[1]。思维活动的规律及其内容主导着口译实践的全过程。因此,对口译思维特点的研究是口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分析了口译逻辑思维的特点及其重要性,并分析了口译教学过程中逻辑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逻辑思维也称抽象思维,既运用逻辑工具对思维内容进行抽象和推演的思维活动。在《译学辞典》里对逻辑思维的特点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对象纯粹化、映像清晰化、涵义一般化,三点的综合被称为对象抽象化。口译活动中两种交际语言之间的思维转换活动。虽然人们对双语思维转换的机制还缺乏了解,但已经可以揭示思维的一般逻辑、法则或规律。
口译是借助认知知识听辩语言、分析、综合、推断、理解、意义产生、记忆和表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口译思维的形式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对转换对象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决定口译理解和口译表达的顺利开展。外语学习者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听过一段话之后,头脑里只留下一串断断续续的单词,似乎每一句话都听懂了,但头脑里却一片空白,没有产生任何有效的信息及意义。造成理解失败的因素很多,在诸多因素中,缺乏逻辑分析和推理,过于被动的听,没有真正形成意义并储存是主要障碍。如果我们在翻译讲话或文章的时候,能够首先弄清讲话者是谁,主题是什么,讲话特点是什么,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在听的时候有意识地记忆,那么就可能不会出现分析及推理等方面的逻辑思维混乱,从而便于对口译转换对象的记忆,进而实现口译交际目的。可见逻辑思维能力在口译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辨析和理解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心理学术语中的所谓“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指译员在听辩的基础上迅速对连续语流中的语音群进行语义查检,同时视情况需要做出译语处理(代码转换、意译、释译等),并将这一过程纳入话语整体语篇意义理解的轨道;“自上而下”的加工指译员启动原语主题、交际环境和语境等相关知识,从原语意义预测/期望入手作辅助性语义查检并迅速对关键词语等进行理解加工,同时同样视情况需要对其做出译语处理,建立该语段中的“意义单位”,再将这一过程纳入语篇意义理解的轨道[3]。无论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还是“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都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才能够顺利完成信息的处理和意义的构建。
由于文化、社会、教育背景的差异,个体在话语语篇构造中的逻辑形态千差万别,但人们的基本逻辑思维却基本一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在话语语篇中,逻辑关系模式不外乎以下类别:联合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对照对比关系,按照空间、时间、步骤进行的叙述,分析等等,同一类别的话语语篇逻辑关系的展开模式大体一致。因而,掌握好不同类别的话语语篇展开的基本逻辑规律,有利于口译过程中的逻辑预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判断、推理和分析,完成对话语语篇的整体把握。强调对话语语篇的整体把握,这一点很重要,话语语篇的目的是交际,而交际是一个整体概念,在局部上、细节上有感应,有关联,有推理,但在整体上有缺失,就好比“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只能是功亏一篑。为了做好对话语语篇的整体把握,译者有必要首先弄清所面对的话语语篇类型和功能。话语语篇类型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叙述型,介绍型,论证型和会话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有的展开逻辑模式和特点:
叙述型:此类话题语篇的展开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的,时序性是此类话题语篇的主要特点,叙述过程中穿插的描写或铺垫也往往是按照一定空间转换逻辑进行的。
介绍型:此类话题语篇多为公司产品、企业、单位、旅游景点、科技成果等的介绍。其目的是对事物或事件进行客观的介绍,或对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进行说明等等。其主要特点表现在话语展开是按照人们的认知规律进行的。
论证型:此类话题语篇多为个人观点或主张的说明和议论,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构成,在开始正式论述前往往会有引言,话语者在引言中通过各种修辞手段吸引听众的注意,然后切入主题,展开多角度论证,在论证过程中摆出论据,最后得出结论。这一相对固定的话语模式是口译工作中所面对的主要话语语篇类型,此类话语的主要特点是结构清晰,转折明确,逻辑严谨。
会话型:此类话题语篇多见于日常寒暄、闲聊、会谈,或宴会中的对话。尽管此类话题比较随意,通常是“想到哪说道哪”,会话主题经常切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会话中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人们仍然需要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这一点是会话可以进行下去的基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中得到佐证,格赖斯(Grice)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这一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即: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质的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系准则(说话要有关联),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了: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炼;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人们的话语思维方式虽然呈现跳跃式,但仍然有逻辑可寻,不如说人们在展开联想的时候总是按照相似型、相反型或接近型的模式来添加信息的[2]。
对译员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最好最常用的方法是原语讲稿逻辑分析练习。
首先,在做逻辑分析练习时非常讲究讲稿材料的选择,我们建议要选择一些口译实战中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真实讲稿,注意不要使用那些文学作品中的演讲素材,因为它们都是经过作家加工过的。这些材料不具备真实性,会对口译训练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上文中我们把话语语篇类型可以大致划分为叙述型、介绍型、论证型和会话型等四大类型,在进行口译逻辑思维训练时,建议选择论证型的讲稿,此类讲稿通常表达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较为朴实,修辞色彩不很重。
然后,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对演讲稿进行迅速的、粗线条的逻辑分析。在分析时要求用笔在演讲稿上圈画出信息的“要点”,在稿子空白处用箭头等符号标出逻辑关系和转折点,接下来,用原语将这些“要点”和其中的逻辑关系转述出来。在转述的过程中要给于学员一定的心理压力[3]。
这种逻辑关系转述最初适用原语进行的,既A-A语或B-B语的转述模式,在熟练之后才能进行A-B语或B-A语的转述,切忌操之过急,以免形成词词对译的不良工作方式。
除了训练学员对语篇的整体逻辑关系分析能力之外,还必须加强句子层面的推理——判断能力训练[4]。要知道,译员的传译对象并非单纯的文字堆砌,而是话语者逻辑思维的产物,可以说字里行间里都渗透着话语者的逻辑思维。在口译工作中,没有时间也不可能慢慢去分析或查字典,在很多情况下全凭译员的逻辑判断的能力。如果平时推理——判断能力的训练不够,就很可能在实战中犯错误。请看以下实例:
The Speaker:Of course you could say he’s a millionaire,he has his Roll- Royce and drives to New York everyweek.But he got rich from rags,he got rich from hardword not from manoeuvres,you know.
译员口译:当然,你可说他是百万富翁,他开了一家在劳斯莱斯——罗依斯工厂,每天开车去纽约。但你知道他的致富是白手起家,他靠的是勤奋工作,而无不是趁火打劫。
以上例句有两处(1)英美人在说话中提到Roll-Royce时,一般指的是劳斯莱斯牌的豪华车,译者把它翻译成开了一家在劳斯莱斯——罗依斯工厂,显然判断不合理。(2)“manoeuvres”在辞典里有这么一些解释n.策略vt.诱使;操纵;耍花招vi.调动;演习;用策略,在这里译者把它译成“趁火打劫”有些过了,不如译为“投机取巧”妥当。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口译过程中的逻辑判断涉及到译员对百科知识的运用。口译时译员常常需要根据知识和经验进行各种联想,其中涉及到新知与已知、前言与后语、言外与言内、形式与内容等等的关联,如果缺乏知识和经验,判断可能会陷入“主观臆测”的深渊[4]。可见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是一项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应该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教师应该以实战材料为基础设计训练方案,展开多角度的逻辑思维练习,鼓励学员既要强化概念认知,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又要遵循逻辑推理和判断的基本依据和原则。
逻辑思维在口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篇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话语者的逻辑思维,口译中词义的选择,语篇逻辑关系的判断也都离不开逻辑思维[5]。因而,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意义重大,另外,逻辑思维无处不在,它贯穿着翻译的全过程,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如何设计训练方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给我们的口译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1]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鲍 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5]向 红,王雪梅.逻辑思维是合格翻译之基石[J].中国翻译,2007(1):74-77.
H315.9
A
1674-5884(2012)01-0168-02
2011-11-27
201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1C0937);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类教学改革课题(GZGZ7611-197)
唐 军(1979-),男,湖南凤凰人,讲师,中南大学翻译硕士,主要从事英汉口译研究。
(责任编校 龙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