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整合的几点做法

2012-04-02 04:53蔡诗贵
成才 2012年10期
关键词:内化成语课外

■蔡诗贵

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整合的几点做法

■蔡诗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五大课程目标,其中之一就是“积累·整合”。这项目标是其他目标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首先需要面对和重视的话题。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教师有效指导学生积累整合。

一、用“积累·整合”构建动态的知识体系

好的教学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调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应对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境。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积累是学业获得的第一要件;随着积累量的增加,静态的知识必须内化为动态的技能,才能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整合。知识的积累是一个资源聚集的过程;而知识的整合是一个融合内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把新的积累移接到先前的知识体系之中,由此重构其知识体系,并把获得的积累应用到新的具体情境中去,形成动态的知识体系。书本知识是一切学业获得的基石,不积累无以固本;书本知识是静态的,不内化无以致用。内化是思考、理解、迁移、运用的过程,内化、整合是一个人的个人行为,无人能够替代,教师的讲解不能取代学生的归纳整合,教师的责任是使学生的这种个人行为顺利进行。

1.形成积累,组建充实的素材库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积累,积累是认知、吸收、培植的基础,而语言的积累尤为必要。这种积累可以分几个板块来进行。

第一板块:词汇的积累。

词汇是思维的基本元件,是听说读写的基础。掌握丰富的词汇有利于人们思维的发展,有利于理解、分析与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时,对于一些重要的、精彩的词汇,教师应该不惜花时间展开,包括它的形、音、义以及运用等,并要求学生及时将其载入“积累本”。词汇的积累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载入的方式应是词汇与句子的集合,而且这一工作应该是长期的。

词汇积累包含成语的积累。相对一般词汇而言,中学生对于成语比较陌生,理解失准、运用出错的情况更为多见。而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对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年来,高考中少不了对成语的检测,所以指导学生进行成语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尝试的:一日一词,轮流讲解,日积月累,臻于丰富。每天由一名学生将准备好的成语名称及其意义写于黑板,保持一周,其他学生将其抄录在“积累本”上。一学期下来,全班学生积累100余个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养成了积累成语的习惯,并能自觉地把平时见到的成语记下来,大大充实了积累库。

第二板块:锦段佳句的积累。

脍炙人口的锦段佳句是语言中的精品,诵读锦言佳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适当地引用在文章中,也会使文章增色。高考语言应用题时常出现此类检测题。可见,平时引导学生进行锦段佳句的积累非常重要。在指导学生学习《论语》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每天五分钟阅读,一人负责一篇,轮流进行,将阅读时所见到的锦段佳句展示于黑板之上,日积月累,一部《论语》在不知不觉中基本学完,而且熟读成诵的佳句也有不少。

第三板块:诗词的积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诗词篇目。背诵一定数量的诗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途径,因为背诵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日积月累,熏陶感染,就会形成较为厚实的文化积淀。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实践的:分时令季节、花草树木、山川名胜等,让学生自己找寻佳作,交流朗诵,形成专版加以展示,并收集于积累本上。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背不少诗词,对于学生欣赏诗歌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很有帮助。

2.内化积累,重构动态知识体系

积累不是简单的摘抄,如果不吸收消化,抄录再多也是无效的。只有通过内化,才能重新构建动态的知识体系,让积累变成能力。

例如,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积累的成语,培养他们运用成语的能力,笔者经常在一节课将近结束时或课余活动时间,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活动形式有:①成语接龙比赛。如:以“龙”字开头的成语(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接力,参赛双方一人讲一个,接不出者为输。②成语运用错误修正。将学生习作中的误用成语摘录出来,互相修改。③运用成语叙事绘景抒情表意。选取三个成语,要求学生自定语境,写成一段话,将这几个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成语运用进去。

通过一系列的积累与整合,再配以各种活动加以运用强化,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学生逐渐养成了自觉积累和运用成语的习惯。

再例如,某些议论文训练,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有“引证”,恰当引用积累的名言警句,论证自己的观点;否则,不能达到本次写作要求。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运用积累的意识,又不断激活他们已经形成的积累,并培养了运用积累的能力。

二、用“积累·整合”搭建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教学的出发点放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上。陶行知说:“教育是要解放人。”课内学习是暂时的,终身学习是必然的,仅仅依靠每册教材二十余篇课文教学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几乎是不可能的。“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教师传播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手持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开启学习和生活的宝库。课内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掌握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指导学生进行方法的积累与整合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很有必要。方法源于实践,实践又能巩固方法。积累与整合可以搭建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桥梁。

1.课内学习方法积累与课外实践运用的整合

得法于课内,丰富于课外,课外学习(积累与整合)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拓展。以观察生活为例。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那怎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呢?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捕捉,去发现。我觉得从语文课堂借鉴方法去关照生活实际是一个较好的做法。比如学了《胡同文化》,我要求学生去观察本地的民居,思考其中的变迁及原因;学了《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我要求学生找寻自己姓氏的来源,关注本土文化源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得课内课外互为补充,效果显著。

2.课外日常生活积累与课内集中交流的整合

有观察必须有反思,有反思必须有归纳。我要求学生及时将自己观察所得集中交流,互相探讨,上升到理性的归纳。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每次小组活动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去搜集资料,展开活动,如开展“发现身边的错别字”的活动,让学生走街串巷,用自己的慧眼去识别身边的错误;开展“本土文化寻根”活动,让学生走访调查,编写自己的计划纲要,实施细则,成果展示等。将学生课外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课外观察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用“积累·整合”挽结语文素养与应试能力的纽带

竞技也是能力的一种。应试不是生活的必然,但应试是生活的必须,我们反对为应试而教学,为应试而学习,但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我们必须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应试能力。

语文素养与应试能力的契合点是将积累整合成考试的素材,进而具备应对各种考试的能力。

如上所述,当我们指导学生积累了大量生活素材和阅读材料,就应该进一步帮助他们将这些材料整合成符合各种观点、各种话题甚至各种题目所需要的半成品,并指导和要求他们在各种模拟考试中大胆、得法地运用这些积累,以实现自己的最佳表达。当我们指导学生在课堂和课外的学习中整合和总结了各种有效的阅读方法、答题技巧,就应该鼓励和指导他们在各种测试中积极运用,以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境界。

考试就是展示,要把自己在平时学习中积累和整合的知识、能力充分展示出来,不要“轻车熟路”,更不要因循守旧,胆小怕错,一味求稳。

荀子《劝学》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土”形成“山”,“水”聚成“渊”,“善”积成“德”,这些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跃,这是积累的作用,是整合的功效。语文学习应该通过点滴知识的积累和整合转化成素养和能力。当然,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自己也要做一位勤奋的积累者,要尽可能的开阔视野,积淀文化底蕴。只有这样,在指导学生语文学习时,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武汉市洪山高中)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内化成语课外
小满课外班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拼成语
猜成语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朗读教学呼唤文本情感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