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能力”在高校德语专业的研究状况与培养实践

2012-04-02 04:40:46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德语外语

于 陆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跨文化能力”在高校德语专业的研究状况与培养实践

于 陆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2011年全国德语专业年会的召开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将成为未来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中国高校德语专业对于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滞后于专业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本专业不能及时提出具体的跨文化人才培养标准。此外,在研究过程中“单车道”情况严重,文化输入输出不平衡。在实践层面,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仍应遵守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并广泛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跨文化能力;德语专业;研究;培养模式

跨文化能力是我国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1],对于外语专业人才更是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大多会参与到与异文化成员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活动中去,他们面临的工作环境是“跨文化”的,同时他们也将主要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在我国大力提升国家形象,打造国家软实力的大背景下,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跨文化”或者称“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更突显出其重要性。2011年10月底,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外指委德分委”)组织召开了德语专业年会,议题被定为“跨文化能力的内涵与培养”,是外指委德分委首届以跨文化为主题的会议,标志着专业德语教育终将目光投到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上来。

一 德语专业“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状况

跨文化交际学源于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学强调对所有文化的尊重以及多元文化的积极作用,而在理论研究上,也是以欧美国家为主导,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方法学上都带有强烈的西方色彩。中国的跨文化研究由外语教育界的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他们是跨文化研究的主力军,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学者积极跟上,到现在已经进入一个由传播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全面参与的、发展迅猛的新阶段[2]。

多年以来,在德语培训领域跨文化教学得到了一定的重视,1993年版的《出国留学人员德语强化教学大纲》提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就是学习了解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在语言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员在国外生活、学习和进修期间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在交际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传授德语国家国情知识并对两种文化适当地进行对比。”[3]近年来随着中德政府间交流的增多,德国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与欧洲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留德学习和深造的人数呈几何倍增长,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针对性地传授国情知识并无定论。究其根本,笔者认为,在于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研究不够。在专业德语界,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滞后于专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如:对跨文化能力内涵的探讨不够,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培养跨文化能力,必须对其内涵进行探索,大多数高校在外语教学中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上由各个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任课老师自行决定,尽管外语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跨文化的过程,但是具体的“跨文化能力”包含什么,也就是说“跨文化能力”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跨文化能力”的具体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无人知晓。只有用科学方法探索跨文化能力的内涵,才能为教学大纲为跨文化能力提出具体的培养标准提供依据。

总体来说,我国近年来以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为题发表的学术论文已经不少,200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比较总结了中美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跨文化交际文章,指出我国基于实证研究的跨文化交际论文比重很低,呼吁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大力加强实证研究[4]。高校德语专业做得较好的是对外经贸大学的潘亚玲教授,潘亚玲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采访2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中德高层次专家,以大学德语专业为例,研究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内涵,探讨跨文化合作的职业实践中对“跨文化能力”的理解与阐释。得出结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包括三个层面:从民族中心主义到文化多元主义;从对本文化和异文化单一表面的认识到全面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从不自觉、欠当的跨文化行为到自觉、有效的跨文化行为[5]。

2010年6月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和柏林洪堡大学教育学院共同举办了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这次会议对于高校德语专业跨文化研究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它以中德学界跨文化研究为基础,研讨跨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现状以及跨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方向。

2011年在宁波大学举行的“全国德语专业年会”上,就跨文化能力的内涵与培养的主题,德语界同仁做了集中探讨,对德语界近年来在跨文化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做了一次总结,并介绍了新成果:如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朱小安教授作了《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报告,并将脑学研究引入跨文化研究,指出语言能力与跨文化能力是智商与情商的关系;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刘越莲教授作了题为《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的报告,介绍了国外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述了“Dritter Mensch”和提出了“身份弹性”的概念;来自台湾淡江大学的赖丽秀教授的《从德语教学谈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介绍了跨文化研究与培养在台湾的具体发展情况;潘亚玲教授再次以实证研究的结果为基础就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的三个层面的培养目标、内容、路径、策略和方法提出了建议,并提出了打造“跨文化工具箱”的构想;浙江大学的李媛教授在《构建以行为能力为导向的跨文化能力模型》报告中介绍了Lehmann&Niebe的能力模式,并改良国外跨文化究中的“冰山模式”,建立了一个“救生圈”模式,这是一次突破,说明德语界已经开始注意开发适用于中国德语教学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姜飞对于中国过去30年跨文化研究有一个阶段划分:引进介绍和理论建构的“预热”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末)及理论应用和本土问题思考、本土理论初步建构期(2000年以来)的两个阶段[6]。具体到德语界,笔者认为,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仍然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主要处于“预热”期,缺少自己本土理论,特别是适合中国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中国德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必须符合中国跨文化人才培养方向,这也应该是未来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同时,我国德语界的跨文化研究往往是“单车道”,即,只考虑了中国学生对德国文化的接受和了解,这一点成为研究和教学中的重点,但没有注意到本文化的向外传输,如中国学生如何在德国传播中国文化,或者德国人在中国遇到的文化问题怎么办?德语教育界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不够,容易造成文化输入输出的不平衡和不对等。

二 实践探索

2011年全国德语年会的分组讨论中,另一个重要的话题浮出水面,北京大学的黄燎宇教授提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本就是外语教育的题中之议,不需要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跨文化能力其实无处不在,专业外语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就是一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同时指出,跨文化能力或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依附于某一学科,而不是夸夸其谈,其意在于,我们不能忽视外语本学科的教育,而过多地将目光集中于理论的探讨。特别是德语的本科阶段,深入的理论教学也不适宜在这一阶段介入,也没有必要。

笔者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理论更加实际。因为理论是一切实践和思考的最高总结。就像翻译学科,翻译本是一项技能,依附于外语教学,具有极高的实践性,但是今天翻译已经几乎成为了各类外语高校必开专业。我们不能因为跨文化能力的实践性而否定对其进行理论的探讨。但就目前我国德语专业毕业学生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巨大需求,黄燎宇的意见也是中肯的,德语专业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理论研究应该继续深入下去,同时就我国德语专业目前的跨文化研究情况而言,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也仍将长期依附于德语教学课程,跨文化能力的意识与能力培养还须要通过德语教学来渗透。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呢?

在具备条件的德语高校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做法是有模范意义的,在2011年德语专业年会上,北外的贾文健教授介绍了北外的方法,北外德语系与德国耶拿大学合作,让学生们在面对面的互相交流中自己体验跨文化交际的冲突与乐趣。另外可以让学生通过做跨文化交际的小项目,如分别让两国学生拍VCR,在选题时选取最能够体现文化因素的场景,如关于用借口请假,关于孩子取得了不好的成绩回家,关于请客吃饭等。从这些VCR中可以发现巨大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加强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而老师也可以从中总结适合德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与模式。当然,这一做法由于成本较高,不具普遍性意义,在大多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仍然要落实在日常的德语教学中。

束定芳、庄智象在《现代外语教学》中提出了文化教学的三原则:(1)实用性原则;(2)阶段性原则;(3)适合性原则。胡文仲在《外语教学与文化》一书中把文化教学概括为五个方面:(1)语言交际;(2)非语言交际;(3)交际习俗与礼仪;(4)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5)价值观念。

根据上述原则与内容,在《文化导入与基础德语教学》一文中,同济大学的陈慧对跨文化的德语教学做出了探索。在本科基础阶段的语言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德国的交际习俗和礼仪,讲解词汇和熟语时,注意其文化意义,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典型意义的词汇和熟语介绍给学生,在作文时,注意德国人的写作习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与词汇后,学习非语言交际,包括手势、体态、眼神、面部表情以及对距离的处理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并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够自然得体地与人交际。最后才是与主题相关的文化知识的教学,使用以主题模式为特点的教材。具体方法如,融合法、对比法、实践法、模拟法[7]。

笔者认为,陈慧的方法,对于德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和接受出国留学培训的学生是非常适合的。简单地说,跨文化话题的引入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对于高年级学生、即将踏上跨文化的工作岗位或出国在即的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还应包括应对文化冲突的能力。

比如,2008年前后,部分德国媒体出于个别原因,染上了一种所谓“辱华亢奋症”,这一现象让中国的德语学生非常费解,这些媒体对于中国的态度,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能会大大降低学习效果。在如德语报刊阅读、德国概况、德语视听课程上,学生会就德国部分媒体的态度向教师与外教发问。这些问题,对教师的跨文化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程裕祯在《中国文化要略》中将文化分为4个层次:(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其中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8]。要回答上文所述的问题,除了知晓掌握前三个层次的知识外,一定要对第四个层次的德国文化甚至是欧洲文化有所了解,要了解德国人和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还要了解他们的媒体。了解后还要有对异文化的容忍度,要知道个别现象与普遍现象的区别,也要知道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维护自己的价值观,而不产生“文化休克”[9]。这一切将依赖我们的德语教师,其应该具备留德经验或与德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具有跨文化的敏感性,头脑中应有跨文化的“第三空间”,并能够和外教沟通,为学生作出合理解释并借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三 结语

当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取得了外语行业普遍认同,文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面对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紧迫性,高校德语界必须尽快加强学科内对于跨文化的理论研究,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提出具体标准,同时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总结,尽快得出适合中国德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1]庄恩平.跨文化能力:我国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J].外语界,2006(5).

[2]张红玲.交流跨文化研究学术思想,推动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J].外国语,2010(6).

[3]出国留学人员德语强化教学大纲[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4]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5]潘亚玲.我国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08(4).

[6]张红玲.交流跨文化研究学术思想,推动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J].外国语,2010(6).

[7]陈 慧.文化导入与基础德语教学[J].黑龙江教育,2007(1).

[8]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9]葛 艳,孙爱群.从文化休克现象谈德语强化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几个层面[J].德国研究,2001(2).

G64

A

1674-5884(2012)02-0119-03

2012-01-07

于 陆(1983-),男,山东烟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德语教学法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责任编校 杨凤娥)

猜你喜欢
跨文化能力德语外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文化交流(2019年1期)2019-01-11 01:34:26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9期)2017-02-23 03:29:43
跨文化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探究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1:05:42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外语学刊(2016年4期)2016-01-23 02:34:18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环球时报(2015-02-09)2015-02-09 05: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