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探

2012-04-02 04:40:46唐土红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2期
关键词:体验式理论课理论

唐土红,陈 勇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探

唐土红,陈 勇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模式是一种用体验的方式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它避免了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和皮亚杰的构建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具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氛围的开放性和师生间的互动性,要求教师角色多元化,课堂动态化的特征,并通过情景创设法、讨论法和社会实践法三种教学法来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他们的人生修养与道德境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普通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中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如何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成为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不如人意的地方,没有达到教育部对大学“两课”教学的要求。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假、大、空”的现象,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与社会脱节,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的把理论知识单向的灌输,课堂静态格式化,使学生丧失其主体地位。学生对知识只是停留在记忆层面,未将其内化、升华,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体验式教学,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体验、思考和讨论,而留下一小部分时间让老师指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中认知自我和社会,感悟人生,总结经验和教训,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一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教育就是借助特定事件的经历,使学生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1]。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由美国人大卫·库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的总结和分析提出来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它主要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使他们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获得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事件,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或者从心理上形成初步的理解并建构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然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下寻求类同的体验,最后在反思中形成结论和新的知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路线,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二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来源及其特征

1.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主张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杜威、皮亚杰、库伯等人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中,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可以说是体验式教学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什么是生活?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写道:“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2]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又写道,“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3]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在“教育即生活”理论中,杜威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而非以脱离生活的书本为中心。人们应该关注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才是值得向往的?教育怎样为创造美好生活尽力?教育又怎样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足与弊端?尤其是,教育本身怎样才能成为美好生活的典范?等等。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尤其是他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现今已成为一个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同时,他也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建构主义是皮亚杰基于他的儿童心理发展观点而形成的。他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们是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同时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也不起因于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他在学习理论中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4]。与以往的理论相比较,建构主义更加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核心,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之上,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建构主义的这种学习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不只是单向传递知识,而是双向的建构,其作用在于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经验,并且引导学生从直接经验中学习。而体验式教学便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创设或者模拟一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高校教师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依据,设置情境,以学生主动地参与并分享各自的经验为中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反思、感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开拓学生思维

以学生为中心是体验式教学模式最主要也是最为突出的特征。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教育者所指定的教学计划,必然会以自我为中心。”在传统教育中,学校的办学重心不是在学生,而是在教师和教科书。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在18-22岁之间,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之活跃,视野之开阔,更是追求人格的独立,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上课中老师一言堂,导致学生乏味心理。因此,必须要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其主人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作用,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切身思考,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双向互动

开放性和互动性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在特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间共振双赢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作为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去参与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的。课堂程序是以师生间开放彼此的内心世界,以教科书为蓝本的价值观、情感脉络,加之教师理论与现实的链接而自然生成的,而不是教师独家为学生设计的。教学氛围应是动态的、开放的、活泼而严谨的。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不是结论,结论只能是而且应该是师生共同探讨的产物。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这里没有唯一,只有真实与合理,并且允许每位同学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人人都有话语权,师生间共同探讨评析每位同学的情感体验,此时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加之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不同见解的争论,使知识在碰撞中被理解和吸收,进入更高的认知层次。

(3)教师角色多元化,课堂动态化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是课堂的独裁者,而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设计者,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课堂教学的一员。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饰演多种角色,并且要做到及时转变角色,活跃课堂气氛。首先,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传道、授业、解惑。其次,作为情景模拟的设计者,要为学生设计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获得认识和体验,从而到达知识“入心”、“入行动”的教学效果。第三,老师作为引导者,要在课堂上讨论中适时的加以引导,同时不能使学生的思绪如脱缰的野马,偏离课堂的重心。总的来说,教师是作为课堂的参与者,以平等的心态发挥其作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还提倡走出教室的动态教学形式,使实践课名副其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里,脱离实践的讨论里。教师在把社会典型或社会热点浓缩成短剧引进课堂的同时,也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进入社会,使之切身体验、感悟、思考,寻找理论与实践的连接。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1.情景创设法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必须通过生活发挥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5]创设情景是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使学生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加深情感,深化认识。同时创设情景也是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通过播放影音作品,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实践的焦虑和关注知识的兴趣。因为人们经常是在受到实践问题的刺激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通过用概念、理论去把握这些问题。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寻求真理的渴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6]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引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来虚拟一个道德选择的例证,通过例证展示道德判断的根据,启发学生不断地自我反思,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准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也促使学生将学到的道德知识与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理论走出课本,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去。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式教学方法有其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孔子的育人理念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就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讨论方法,以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习惯于采用讨论式交谈,通过这种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导讨论者思考问题。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助产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采取这种方法。课前教师就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或社会热点话题确定辩题或学生自己确定一个感兴趣的话题,然后每个小组课前须通过多种途径(书本、数字图书馆等)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和相关资料。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使真理在辩认中浮出水面,从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

3.社会实践法

我们通常的教学模式是所有的知识传授和讲解都是在课堂上完成,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实践相脱离,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感觉无用。因此,体验式教学要求我们立足校园,走向社会。高校应根据教学需要,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使学生在社会的五彩世界里收获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操。在“走出去——走回来”的收尾工作中,教师要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首先,通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位学生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或自我理解,因此每位同学都应在活动结束后做好自己的总结工作。其次,教师也要做好自己的情感体验总结工作,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要有切合实际的认识,避免产生个人偏激的想法和行为,消极厌世的人生态度。最后,教师还应做好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即本次活动组织的成与败,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失败的地方在哪里,不断提升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1]黄晓林.体验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形式[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4):54 -56.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燕喜堂.浅议中职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构[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77 -79.

[5]零东智,宋强玲.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4):403-405.

[6]李 鸣,李 富.体验式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路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高教论坛,2008(4):11-13.

G42

A

1674-5884(2012)02-0094-03

2011-12-24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0]243号)

唐土红(1976-),男,湖南临武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责任编校 罗 渊)

猜你喜欢
体验式理论课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46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辅导员(2017年9期)2017-06-01 12:10:06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46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