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中文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2012-04-02 04:29顾劲松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应用型多媒体

顾劲松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当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其标准不断变化,传统的研究型人才需求量逐渐趋于饱和,而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持续加大,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高校只有应时而变、顺势而动,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本科高校开始放弃传统的精英大学发展道路,走上了多科性、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有以下共性特征:培养目标上,放弃研究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对象上,放弃更高学历层次的研究生,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培养工作上,淡化科研,以教学为主;服务广度上,淡化宽领域、大范围服务,以紧缺的应用型行业为主,主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1]

《现代汉语》是我国本科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伴随着研究型向应用型的转变,以讲授现代汉语知识、夯实学生学科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明显不合时宜,很有必要向拓展学生学科视野、传授基础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适度介入和合理应用,有助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并在《现代汉语》的实际教学中充分展示其效果,实现其独特功能。

一、多媒体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通过图文、声像、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能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2],因而具有较大的扩容储备、较广的延伸能力和完美的视听结合效果。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它能明显增大单位时间的课堂容量,将课内教学内容适度延展到课外,借助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课堂印象,强化学生形象记忆效果。

(一)增大课堂容量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在黑板上留下大量板书,而板书书写本身要耗费大量时间,这样就变相缩减了教师实际讲授时间,留给学生课堂思考和训练的时间变得更少,更谈不上利用课内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理论的迁移和实践,也就很难培养和检验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主要借助内容丰富、弹性突出的各种课件,变传统的依靠黑板和粉笔、教师口头传授的模式为多色彩观看、多音频听取、多形式讲说的模式,从而将大量教学内容有效而巧妙地压缩在有限的课堂,大大增大单位课堂容量,且能为学生实践和应用腾出必要时间。这种大容量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的《现代汉语》课堂上获取更多信息,从而将单位时间内知识和技能输出达到量的最大化。

《现代汉语》理论性强,基础性突出,若将这些基础知识和理论通过系统化方法浓缩在多媒体课件中,则可给学生一个前后连贯的理论体系,学生对课程内容一下子就了然于心。“语音”部分实践性强,应用性突出,若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进行直观模仿和形象训练,可使学生尽快掌握普通话音系,找到自己发音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客观纠正。“语法”部分基本理论讲解比较枯燥,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现场练习,从而解决传统教学中练习严重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练习同时,根据学生实际表现进行及时解析,可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理论的实际迁移和应用能力。

(二)拓展课堂内容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文专业,《现代汉语》是代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涉及与现代汉语相关的最基础的知识和理论,课程讲授的直接目标也是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参照点,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和一般性理论。众所周知,现代汉语其实还包括大量方言,在语言的诸要素上与普通话普遍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干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理解。

随着多媒体的介入,教师则可将视角延伸至大量鲜活的方言语料,用这些语料去证明或证伪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还可以借助语料分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质疑、设疑和解惑能力。

比如“文字”部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量文字和书法作品图片,直观演示汉字主要造字法、汉字形体演变的详细过程。讲解语音生理属性,教师可以利用呼吸器官示意图、声带开合示意图和共鸣器官示意图的动画演示,展示人类呼吸、发声和调音的大概流程,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三)活跃课堂气氛

《现代汉语》是语言学大类课程之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有些枯燥和乏味。特别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要通过单调的死记硬背去掌握课本知识,所以很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一定的心理抵触和厌学情绪,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将多媒体引进《现代汉语》教学,可以借助新颖活泼的影像,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给学生以感官刺激,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浓烈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投入足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加师生互动,全身心投入课堂讨论和学生之间的即时交流。

讲解“绪论”部分,分析其中的现代汉语方言,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方言歌曲、戏曲、话语故事等等,则能增强学生对自己母语的情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及方言的兴趣,并且积极进行自我展示和现身说法,让自己也融入课堂,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实现语言的实际应用和活学活用。

二、应用型本科中文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多媒体应用的不足

应用型本科中文专业《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应用的缺憾及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容量过大,授课过快

由于多媒体多借助容量、弹性很大的电子课件,这样可以尽可能多地增加与课程相关的授课内容,既能体现课程本身的基础性和理论性,又能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实际的《现代汉语》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将基础知识、内容拓展、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融为一体,全部通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大量压缩实际教学时间,加快课堂节奏。

然而,过大的教学容量压缩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讲授速度势必会大大加快,从而超过学生的实际接收和消化能力。听课以后,学生往往会出现知识和精神的双重滞涨,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有的教师讲授“语音”部分,借助多媒体,既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又播放普通话和方言音频材料,还在课堂上同步进行基本功训练,甚至还布置学生尝试进行方音调查和辨正。这种做法虽然强化了学生视、听、说等多方面能力,然而容量过载,变相分散了时间,导致每一方面都是浅尝辄止、囫囵吞枣,学生并不能全部掌握,且实际应用能力也不能真正得到提高。

(二)延伸宽泛,离题偏远

借助多媒体,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可以适度打破教材体系和内容框框,基于教材而又走出教材,涉猎与教材紧密相关的课外理论和知识,从而拓展教材本身的背景深度。这样一来,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外基础知识,拓展学生语言学视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消化和吸收教材本身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汉语实践能力、基础知识实际迁移和应用能力。

可是,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迁就应用性和实践性,常仰仗多媒体的广幅延伸功能,过分突破甚至完全脱离教材本身框架,讲授内容偏离主题太远,在总量上出现教材之外远远超出教材本身的情况。这样一来,首先会把教材本身内容体系切割得支离破碎,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其次,延伸宽泛,容易造成课程本身与其他课程的无效重合和交叉,无形中增加学生负担;再者,离题偏远也会导致讲授内容本末倒置,课程重心发生偏离。比如,有的教师在讲授“绪论”部分时,直接延伸到整个大语言学系统的方方面面,貌似纵横捭阖,实则与课程本身脱节太多,反而降低了学生对课程主体内容的关注度。

(三)应用过滥,颠倒主次

《现代汉语》教学无论如何变革和发展,人的因素终究还是课程的根本性因素。多媒体走进课堂,确实给师生双方都带来诸多便利,也收到了实际教学效果,但“只能是教学的辅助,而不可能成为教学的主导”[3],更不能越俎代庖,让教师边缘化甚至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应用型本科中文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既重基础,又重实践,教师的引领、调动和启发作用至关重要。调动学生、吸引学生,最终依靠的是教师实际的课堂驾驭艺术和个人肢体、语言等魅力,就是多媒体本身也需要教师艺术地操纵,才能使其功能最大化、效率最优化。

然而,有的课堂,往往是多媒体课件一放到底,课件内容一灌到底,只有学生与多媒体互动,“教师在教学环节上对学生的影响有所削弱”[4],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被忽略或取代,多媒体由辅助变成了主导。整个课程为多媒体所控制和支配,教师成了机械的操作者和管理者,学生成了多媒体的俘虏和附庸。教学的生动性和灵活性被扼杀,课堂变得极为死板和固定。学生在课堂上很快产生视觉和心理疲劳,注意力涣散,学习兴趣迅速下降。这种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的倾向,使得教师增加了对多媒体的依赖,丢弃了教师灵动的讲授和密切的课堂交流,最终适得其反,失去了多媒体本身的优势和特点,背离了教学规律,降低了教学效率。

三、应用型本科中文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多媒体应用的策略

(一)回望传统,强化视听

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是媒介和信道的多样性。传统教学媒体单一,离不开教师较好的书写和语言表达基本功。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写的东西少了,说的话也少了,但是需要借助按钮式操作展示的内容多了。让基本知识比例协调、简单明了地展示出来,让图片、表格、声音、动漫等合理地穿插其中,并且适量、适时、适度地自然展示,需要教师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和较高的时序把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既关注传统方法的再现,又注意视听效果的监管,做到两者动态平衡。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如何充分利用好黑板,而不能将黑板束之高阁,也不能在黑板上写下太多内容,而造成投影和黑板内容的低效重复。多媒体课件本身则大步跨越以“‘黑板+粉笔’为代表的传统阶段”[5],引入传统媒体不便展示的内容,比如图片、影像和声音资料,课堂训练内容,课后作业等等,但课本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类内容则要尽量压缩。

讲授“语音”部分,黑板上展示的最好仅仅是这一章的内容体系。多媒体应该涵盖人类发声的生理基础影像、普通话基础音系和连调音频文件、国际音标发音和训练音频文件等等。这样,既充分利用了传统媒体和现代多媒体,使得两种媒体有机结合;同时又分清了主次,不至于平均用力;另外还借助视听效果,反复地提醒和刺激学生,营造动感十足、互动性强的课堂氛围。多媒体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一并得到有效延续,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维护和稳定,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二)延展适中,加深厚度

《现代汉语》多媒体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本本身深度进行弹性延展。然而这种扩展要把握一个度,把握适量原则,“显示或链接内容的多少要适量”,[6]深浅要适中、合理,重要的是要加深厚度,延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他们的理论视野,从而帮助他们厘清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课程本身的理解。

课件制作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以课本为基础,以基本理论为起点,以基础知识为参照点,进行时空二维的适度扩散,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面,而不是一个点;形成一个环,而不是一个弧。

比如现代汉语七大方言的讲解,教师不妨在地理、历史和人文三个方面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方言分化和分布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人文因素的逻辑联系。讲解吴方言,通过分析方言分布和形成过程,回溯早期北方人南下与苏南一带居民融合,苏南一带居民向苏北、浙江和福建一带迁移的过程,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吴方言主要分布在江浙沪一带,为什么会形成特色鲜明的吴方言,为什么吴方言与闽方言、徽州方言、江淮官话有着密切关系。探讨语音的物理属性,教师可以结合器乐和日程生活现象,理解影响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从而自然地迁移到人类语音的物理属性,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使得语音属性的分析深入浅出。

(三)凸显应用,突出实践

应用型本科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这种特点在教学中也需要得到充分体现,才能真正实现培养目标由传统向应用的转变,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基础知识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现代汉语》教学需要凸显应用,突出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在多媒体的设计和应用上尽量向这方面靠拢,注意权衡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稳妥把握两方面内容比例。教师要尽可能将基本理论和知识精要化和浓缩化,尽量压缩基础类内容的讲授时间,而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实践和应用环节,从而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又能掌握实际的应用能力,提高实践水平。

比如“词汇”部分,多媒体课件只需大体涵盖词汇基本理论、词的结构和词义分析,其他基础知识可以淡化。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己的方言词,分析其结构和意义,加深对词汇基本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词汇条目表,教给学生借助调查获取方言词汇材料的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一并掌握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语音”部分,主要讲解普通话基本的声韵调系统即可,而多媒体则可用来展示方言音频语料,同时借助分析方音调查音系基础字,传授方言基础音系的调查和整理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的处理鲜活语料的方法和技巧。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2]徐春.多媒体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利弊透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3]张勇,唐冬生.采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5(3).

[4]傅俭.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11(1).

[5]郑艳群.汉语口语多媒体教学的体验和思考[J].汉语学习,2005(2).

[6]郑艳群.多媒体汉语课堂教学方法[J].语言文字应用,2006(1).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应用型多媒体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