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三维目标 重组教学素材——两教“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尝试

2012-04-02 04:23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363400蔡明忠
地理教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水资源新课程教学内容

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363400) 蔡明忠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会不断积累感性经验,不断思辨课程标准本意,不断反思教学设计,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使教学设计逐渐回归新课程的本意,教学活动逐渐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我在2010年第二次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就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对2007年第一次教这一内容时所制定的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定位与选择。

一、在实践中思辨课标内涵,细化三维目标

由于课改前地理教材是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编写的,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不是把学科作为“课程”来设计,而是只重点关注地理学科本身,强调地理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受其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前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学科意识相对较强,而“课程意识”相对淡薄甚至缺失。因此,在2007年开始使用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稿)编写的人教版实验教材时,受学科本位的思维惯性的影响,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要求学生掌握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2.指导学生运用图表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3.帮助学生理解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4.引导学生了解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

2.帮助学生树立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

新课程要求三维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易检测性,目标的达成主体是学生,目标动词的指向要明确。据此,在2010年教第二轮时,我结合几年的学习与课堂实践经验,开始用课程意识分析三维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当我再次翻阅2007年的三维目标时,发现原来的目标设计未能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未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存在许多缺陷。一是目标的主体不对,2007年的目标主体是教师要求学生达到什么程度,而不是学生通过学习能达到什么程度。二是目标空泛,很难诊断目标是否达成。三是学科本位现象非常明显。为此,在2010年第二次教学时,我将三维目标调整成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本节学习,了解了自然资源的概念和水资源的概念。

2.学生理解了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理解了蒸发量与降水量如何影响水资源的丰歉。

3.学生能依据图表简述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具体表现。

4.多数学生能举例说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5.多数学生能列举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实例。

6.多数学生能依据相关材料分析水资源之外的某种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某一资源的相关资料和图片,获取描述该资源分布特点的信息。

2.学生通过对比以色列和咸海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状况,获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

3.学生借助土地资源的探究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多数学生能在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多数学生能意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

调整后,三维目标更为详细具体,引导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目标达成的主体也由教师转为学生。同时,将自然资源概念及属性列为知识目标,可以克服因人教版地理实验教材没有将自然资源概念编入,易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遇到因难的现象发生。

二、在实践中理解课程要求,重组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改变了按学科知识体系编写教材的传统模式,采用模块专题式、案例式呈现教学内容的编写体例。新体例的教材体系,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跳出”教材,拓展教学内容。但在第一轮教学时,因固循着传统的教教材的观念,我仍然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作为教学素材的唯一资源,依据三维目标,只按照教材的编写内容和顺序,进行如下的课堂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并记住水资源的广义和狭义概念。第二步,让学生读“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柱状图,并总结出各大洲水资源数量多少的排序。要求学生记住按大洲统计,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国家统计,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第六位。第三步,让学生读“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并总结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要求学生记住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多;冬春少。第四步,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如下观点:①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②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③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第五步,指导学生依据教材提供的“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和“咸海的忧虑”两则材料,总结人类合理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不同后果。第六步,让学生记住教材提出的人类开源和节流的主要措施。①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实行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②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由于在教学方式上,只是简单地呈现教材的观点和事实性的知识,并要求学生记住,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搬运工”。同时,由于片面理解新课程不再关注学科系统性的观点,在课堂上,未补充任何学习素材,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致使多数学生学完这部分知识后,无法完整地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后续学习时,若遇到水资源的拓展性知识或其它资源的利用等学习任务,学生往往难以顺利完成。

高中新课程不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其本意是指不必像过去教材那样系统地介绍各地理要素,但对选定的要素却要有系统性的思维过程。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这条标准,就既包括要理解与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分类、分布、作用等,也包括要选择一种资源,分析其具体的属性、分布特征,以及该种资源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开发利用情况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就是要通过对水资源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水资源的概念、时空分布特点,学会分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能举一反三地分析其它资源的相关问题。根据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论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应承载着完成课标中“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要求。在第二次教学时,我对第一次教学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重组。依据新的学习目标,借助PPT补充教材之外的部分学习素材,同时,对原来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进行了调整。

1.在学习水资源概念之前,先借助其它版本的教材内容,补充自然资源的概念及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在介绍水资源概念后,补充陆地水体类型、潜水与承压水的关系等内容。

3.在学习教材提供的“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和“咸海的忧虑”两则材料之前,先补充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第一卷第36题的如下材料:咸海地区因农业采用漫灌的方式,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和水资源的巨大浪费,20世纪60年代以来频发“白风暴”。然后指导学生结合以上材料,阅读“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和“咸海的忧虑”,并探究如下两个问题:①假设两种浇灌方式对换,将产生什么后果;②咸海地区若应用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对该地区环境保护有哪些意义。

4.将原来一些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现成答案的陈述性问题设计成疑问式的问题,如将原来要求学生“列举人类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设计成:“为什么目前人类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引导学生从该问题出发,延伸到思考古代人类用了哪些水源,为什么只用这些水源,将来人类会用哪些水源,怎么用。从而完成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会有所不同的学习目标。

5.在课堂结束前,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降水分布图、中国气温分布图、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等材料,让学生据以上材料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成因,以及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调整后,教学内容不仅能满足完成学习目标的需要,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构建立体的地理思维导图。补充符合课标要求的教学素材后,在后续学习河流流域开发、热带雨林开发以及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等涉及资源与人类关系的问题时,学生基本能按系统分析资源的逻辑有序地学习。

猜你喜欢
水资源新课程教学内容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