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新光 孙岩梅 刘 莉
(1.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2.济南市新世界小学,山东济南 250022)
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的认知功能特征
邵新光1孙岩梅1刘 莉2
(1.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2.济南市新世界小学,山东济南 250022)
从认知角度来考察,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具有两个特征:在意义表达方面,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可以体现意义的主观性;在心理扫描模式方面,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是对事件的顺序扫描。从功能角度来考察,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具有两个特征:在句法构式方面,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具有特定的语法功能;在语篇表意方面,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具有语篇简洁功能等。
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认知;功能;特征
动词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有效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朱永生指出,动词化产生于语言的“词汇语法层和话语意义层之间的张力”[1]87,是概念语法隐喻的表现形式。动词化能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并使其重新范畴化。因而,利用动词化达成的重新范畴化可以把属于静态范畴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转变为表现事件发生过程的动态范畴。
对于动词化的界定,朱永生认为,在话语意义层上,动词化指人们在表达意义时“把不是过程的成分当作过程来处理”;在词汇语法层上,动词化指人们“用动词替代其它词类来表达一般不是由动词表达的意义”[1]86。刘信波提出,从词类转换的角度看,动词化包括那些在具体语境中有些名词或形容词临时用做动词的词类转化过程[2]159。著名语言学家 Halliday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并列举了十三种语法隐喻,其中下面三种情况属于动词化现象:1)环境成分向过程的转换,即某些介词结构转换为动词的现象,如about→concern;2)连接成分向过程的转换,即某些连词转换为动词的现象,如then → follow;3)无人称形式转换为动词的现象,如 ensues等[3]44。朱永生把动词化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把时间关系看作过程;2)把因果关系看作过程;3)把条件关系看作过程;4)把让步关系看作过程[1]86。从分类的角度看,朱永生提出的这四种类型的动词化现象都属于Halliday所认定的连接成分向过程的转换,是概念语法隐喻的几种表现形式。
动词化语法隐喻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语言手段,可以帮助人们在特定的语篇中创设出特殊的文体效果。近年来,部分学者已开始探讨这一语言现象,对动词化语法隐喻的类型和文体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4]。但是,语言学界对动词化语法隐喻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还没有对动词化语法隐喻作非常深入的分析。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与功能的视角分析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的某些特征,以增进人们对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的了解,丰富人们对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的认识。
意义的主观性是指话语中或多或少带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即说话人在说出某话语时会同时表明自己对某件事的立场、态度和情感[5]739。说话人在运用语言表达意义时,其主观性表现在以下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说话人的视角;2)说话人的情感;3)说话人的认识[6]269。具体来说,人们在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客观事物时,会对该事物产生不同的情感,在理解上出现不同的认识。说话人为了表达其特定的情感或某种认识,会选择特定的语言结构来表达意义。因此,动词化语法隐喻的选择趋向于传达说话人特定的视角、情感和认识,体现出意义的主观性。在这个过程中,动词化语法隐喻通过重新范畴化,使原本静态的逻辑关系变为动态的过程,可以突出事件发生的过程,有效地表现出意义的主观性。如下面的例子:
1a)She gave us an English lesson instead of Miss Li yesterday.
1b)She replaced Miss Li as our English teacher yesterday.
2a)I felt that his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as wrong, although I didn’t say so on that occasion.
2b)My silence didn’t mean that I felt his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as right on that occasion.
对比1a)和1b),我们可以看出,1a)中的介词短语“instead of”具有表示环境的语义功能,而1b)使用动词“replaced”表达了同样的语义。但是,由于体现环境功能的介词短语的意义被强调为主动的关系过程,动词化的句子1b)就表现出了很明显的主观色彩。再对比2a)和2b),我们可以看出,2a)使用连词although表示让步关系,而2b)使用动词否定式didn’t mean表示了同样的逻辑关系。这样,隐性的让步关系变成了显性的动态过程,实现了逻辑关系的动态化,非常明显地表明了说话人对这件事的立场、态度和情感,表现了意义的主观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对事物的心理扫描过程可分为总体扫描(summary scanning)和顺序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两种情况。总体扫描是指以累积的方式观察事物的不同特点,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一旦整个情景被扫描完,该情景的所有方面都同时存在,构成一个完形体(gestalt)。”[7]19顺序扫描则是一种动态的扫描方式。在此过程中,事件的状态是连续地从一个情景转化为另一个情景。因此,顺序扫描中整个概念形成过程是动态的,其概念内容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从认知扫描的角度看,动词化语法隐喻是对事件的顺序扫描。请对比:
3a)The soldiers went across the river quickly.
3b)The soldiers crossed the river quickly one after another.
可以看出,3a)和3b)有着相同的概念内容,3a)中的介词across与3b)中的动词crossed表达了同样的语义。但是这两个句子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心理扫描方式。3a)使用介词 across,是在宏观上对事件加以总体扫描,侧重于扫描的整体效果。总体扫描结束后,所有的状态累积起来,形成了一个完形体。而3b)使用动词crossed构成了英语动词化结构,对事件进行了顺序扫描,并通过顺序扫描跟踪描写了这个事件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动态变化。
语法能够把语义所体现的事件组织起来,使人们的意识可以通过语言对事件作出程式化和规约化的反映。各种语法范畴(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进入句法关系的能力称为该范畴的语法功能[8]。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就是成为句法关系中的谓语,成为句子最中心的成分。一种语言的各种语法范畴的语法功能共同构成了这种语言的语法[9]2。在所有的语法范畴中,动词作为表达式中最中心的成分可以确定主语和其他一些语言成分的出现,以使表达式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表达明确的意义。在特定的语篇中,通过动词化,恰当地把一些英语名词转用为动词,可以发挥这些词语的动词性语法功能,构成新颖的语法结构。如下例:
4a)He went to London in a 747.
4b)He 747’ed to London.
可以看出,4a)是人们熟悉的表达式,而4b)则是较为独特的语言表达。在4a)中,747只是一个客机的代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介词短语in a 747表达了环境意义。但是在4b)中,747被转用为动词,具有了动词的语法功能,构成了一个新颖的动词化结构,表达了一种过程,体现了动词化的基本特征,即把不是过程的成分当作过程来处理。
语言中的动词化语法隐喻现象是人们追求有效传递信息的结果,是人的认知能力适应社会发展所引发的一种自然语言现象。动词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和语义要素包含在动词性短语里,从而使其信息量加大,语言结构简练、形象、生动,更具活力。因而,动词化语法隐喻的运用可以极大地增强英语语言的表意能力,这是英语语言发展的一个趋势。掌握这一规律对于人们增强英语表达效果,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下面的例子:
5a)Last night there were strong winds, and in the meantime there was a heavy rain.
5b)Last night strong winds were accompanied by a heavy rain.
6a)Mr. Green went to New York by plane to meet an old friend last week.
6b)Mr. Green flew to New York to meet an old friend last week.
对比5a)和5b),我们可以看出,5a)是语言的一致式,使用小句复合体体现了一个言辞列。连词and和表示时间关系的短语in the meantime把两个小句紧密地连接起来。5b)是概念语法隐喻,使用了动词accompanied表示同样的逻辑关系。相比5a),5b)使用动词化,使其语义显得更为简洁。再对比6a)和6b),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个小句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6b)用动词flew表示了6a)中的介词短语by plane的语义。这样,与6a)相比,6b)的句式更为简洁,而且其语义也显得更加形象。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认知和功能的双重角度对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的若干特征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以期能帮助人们加深对这一语言结构的理解,充分发挥其语用功能。
[1]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83-90.
[2]刘信波.英语中的动词化现象[J].吉首大学学报,2009(3):157-160.
[3]Halliday, M. A. K. Things and relations:regrammat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A]. In J. R. Martin & R. Veel (eds.).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C]. London:Edward Arnold, 1996.
[4]郭亚丽.英语中动词化类型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1):155-157.
[5]Lyons, J. Seman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7]高航.认知语法与汉语转类问题[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8]曾庆敏.英语中的名词化隐喻及其语篇功能[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125-128.
[9]徐盛桓.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8):2-5.
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Features of English Verbalized Grammatical Metaphor
SHAO Xinguang1SUN Yanmei2Liu Li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22, China)(2. New World Primary School of Jinan, Jinan 250022, China2)
Verbalized grammatical metaphor refers to those language structures in which verbalization device is used to express particular ideas. Studied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English verbalized grammatical metaphor bears the following two features: in the aspect of meaning expressing, they may embody the subjectivity of meanings; in the aspect of mental scanning mode, they may provide a sequential scanning of the events.Examined from the functional perspective, English verbalized grammatical metaphor possesses two striking features: in the aspect of syntactic construction, they may have particular grammatical function; in the aspect of textual expression of meaning, they may have the function of making English discourses concise and vivid.
English verbalized grammatical metaphor; cognition; function; features
H030
A
1009-8135(2012)04-0083-03
2012-05-09
邵新光(1970-),男,山东泰安人,副教授,主要研究认知语言学。
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计划研究项目(J12WE21)及济南大学社科研究项目(X1022)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张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