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语言学名著阅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12-04-02 03:31英刘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概论语言学名著

熊 英刘 群

(1.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 430075;2.襄樊学院,湖北襄樊 441002)

高校《语言学名著阅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熊 英1,2刘 群2

(1.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 430075;2.襄樊学院,湖北襄樊 441002)

《语言学名著阅读》是《语言学概论》的辅助性阅读课程,是学习《语言学概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语言学名著阅读》的教学模式应采用教师引导下的组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积极主动性,扩大学生的语言学著作的阅读量,提升理论著作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结合现实语言现象进行实践,训练和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分析、描写、解释现实语言现象的能力。

语言学;阅读;课程教学;教学模式

《语言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语言学这一门学科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传统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有其可取之处,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有限,尤其是对于刚刚开始接触语言学这一门学科的本科生来说,被动学习很难克服的弊端。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活力和学习潜力难以显现,最终导致学生语言学理论水平提升有限,发现分析解释实际语言现象的实践能力有限。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有效地应对挑战,我们需要更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语言学名著阅读》课程地位

阅读对人类文明来说意义重大,它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语言学名著阅读》,专为新近接触语言学学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语言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和前沿学术论著,使学生从原典上理解语言学理论,更广泛地了解语言学学科理论及其相关问题,为将来独立学习和研究语言学领域里的理论、应用问题夯实基础。所以,从形式上看,语言学名著阅读课程是辅助课程,实质上是学习《概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阅读名著出发学习经典语言学理论,又回到阅读,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也就是,辅助理解和掌握《概论》所学理论,消化所学理论,在阅读的同时又内化成实践应用能力。本课程除了选用合适的语言学著作作为阅读材料以外,还特别征订了统一的适合我国高校本科教学现状和实际的阅读教材《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以下简称《导读》)[1]。

二、《语言学名著阅读》课程安排时机

《语言学概论》是本科生学习语言学的入门和基础课程,初次接触其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不易掌握。将理论课和阅读课相结合,一方面阅读原著理解原著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的论述,一方面讲授理论基础知识,两方面相结合,使学生一入门就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语言学这一学科的基础,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开端和基础。阅读课的阅读内容安排,与《概论》(教材是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内容相协调。如:《概论》课程讲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时,及时安排《导读》第三章“布龙菲尔德《语言论》”,重点阅读“原著章节第二章语言的用途”部分。而对于语言学界经典理论的学习,则须等《概论》教授到一定阶段之后,即等学生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对语言学科领域里一般理论体系和构架有所了解之后。比如,“句法结构”应安排在“语法”章节之后,“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法”等则安排在语言与言语、语言是符号系统基础理论学习完后,语音、语法等语言系统的子系统知识学习之后。

阅读内容与《概论》课进程保持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原著阅读理解《概论》中的语言学概念、理论,同时利用它来接受语言学原著内容,使两门课程相互补充、协调并进。

三、《语言学名著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本阅读课采用教师引导下的组长负责制的学习小组的教学模式。从阅读材料的选择安排到讨论争议再到课堂总结,教师全程引导和管理。学习小组的阅读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尽量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阅读原材料及相关评著,并且最终做到个人或小组对一个单元阅读材料有一个结论性的总结;或者对单元阅读材料中的理论或者部分论述提出疑问,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或在小组内部自觉为疑问寻求解释和答案,形成相对完整的看法和结论。

(一)教师引导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和各个教学单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尽可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习内容。下面以一个教学单元布龙菲尔德《语言论》第二章语言的用途为例,说明此教学模式。

1.课前

挑选合适的阅读材料,确定相关阅读材料的阅读时机,设计个人阅读、集体阅读、集中阅读和集中讨论等各个学习环节以及反馈环节。

比如,《概论》的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讲授到两个学时后,安排阅读布龙菲尔德《语言论》第二章“语言的用途”。首先,提前布置学生自行阅读,并且在小组内开展非正式讨论,把个人的一部分问题通过组内讨论进行解答。然后,集中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问,提交到全班,或者进行组间讨论。对外汉语专业2007级39人完成课前各个学习环节之后,5个小组提交了18个问题,如“如何理解语言可以在一个人受到刺激时让另一个人作出反应”、“如何理解例子中S→R以及s→r的过程”、“结合实例说明语言的作用,进而如何在社会分工中产生作用”等等。

2.课堂中

课堂讨论,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第一,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材料中的语言学理论结合语言实例进行分析。对于学生的自觉用例给予相应肯定和适当补充,力争使学生的举例说明目的得到充分表达和肯定。如《导读》索绪尔单元,关于“语音变化是从个人的言语变化开始,促使语言演变的是言语”问题,学生举出“三个代表”、“愿景”等语例进行分析,思路很好。教师从学生举例出发,进一步结合具体语言事实阐释语言演变现象。

第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包括不理解的理论及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语言现象时所出现的问题等等,并由此顺势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合理分析和解释现实语言现象,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语言现象,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阅读《语言论》第二章“语言的用途”时,教师挑选其中三个带有普遍性而与本阅读单元中心任务紧密联系的问题作为课堂集中交流讨论主题:一,如何理解例子中S→R以及s→r的过程;二,结合实例说明语言的作用,进而如何在社会分工中产生作用;三,劳动分工以及人类社会按分工原则进行活动都依靠语言?这里的语言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哑语算是语言吗?这三个问题是逐层深入的,体现了学生在阅读、讨论中的学习、理解和思考在逐步深入。理解第一个问题,也就是理解布龙菲尔德的著名公式“S…r……s…R”,实际上也就是理解布龙菲尔德《语言论》第二章语言的用途中的观点:语言是受刺激而产生的。语言可以在一个人受到刺激时让另一个人去作出反应。第二个问题则是理解了布龙菲尔德的关于语言作用的观点之后,结合人类社会中语言的工具作用,进一步思考语言的作用是如何实现的。第三个问题,则对“语言”这一科学概念深入理解和讨论,并且结合社会语言事实进行思索。同时,也激发了对索绪尔关于“语言与言语”阅读单元的阅读潜势。

第三,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扩展思路,提升思维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讨论中有价值的闪发点,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比如,适当挑出几个发言同学的不同观点、不同理解,激励争鸣,从而使思路进一步打开,视野进一步开阔。

3.课后

引导和鼓励学生把思考、讨论的结果,形成小论文或笔记等书面形式。

4.教师的角色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无庸置疑,但教师绝不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帮助者、参与者,参与质疑、释疑,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和释疑。教师在各个环节中都有引导作用,但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而是平等地参与讨论和交流,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作为讨论交流的一名特别成员,平等地加入讨论,交流看法,鼓励质疑和探讨,给予学生充分的信心提出疑问、探讨和解疑。面对一门全新的学科,面对经典名著,一般学生更多的是无条件地全盘被动接收,较少能结合现实语言现象进行思考、解释和验证。这时,教师应该与学生一样,把语言学中心理论和身边的语言现象结合起来讨论、解析和验证,可以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由此,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习惯。

(二)小组学习制

学习小组组建原则是“志同道合”,兴趣为上。首先,在全班确认一定量的小组长,均由“自告奋勇”者来担任。要求由本课程兴趣者担任,一般不由班干部等兼任。然后,其余同学自由加入各小组长之列,组成学习小组。各小组人数大致一样,若有需要,教师再根据同学的意愿进行调整。其次,小组成员一般都是住在同一宿舍或邻近宿舍,在课外共同学习、交流、讨论也非常方便及时。

学习小组的基本功能是:第一,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并集中所有问题,然后组内自行寻求答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与别组讨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再全体讨论。第二,各组分组阅读一些阅读材料,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共同研讨,提高学习效率。小组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一部分问题就会在小组内或小组间得到解决,这样集体学习集体提高,学习效率优势更明显。

四、《语言学名著阅读》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多元评价考核方式。多元性表现为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的多元性。评价主体由传统的教师一人担当,转变为由学生本身、教师、同学等来担当。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只有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才最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因此激励自身改进和提高。在评价标准方面,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释能力和应用能力。

建立学习档案。学生的阅读笔记、心得、提问,小组内或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记录等等,都是学习档案的组成部分。学习档案既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考核工具,更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的记录册,反映学生的进步,亦可促进学生的进一步自主学习和思考。

[1]高志明.后出转精合于教学——评萧国政主编《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J].长江学术,2010(1).

[2]萧国政.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张新玲)

Abstract:The Reading of Linguistics Classicsis an auxiliary reading course ofGeneral Linguistics, constituting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of learningGeneral Linguistics. The teaching mode of this course shall be as follow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group leader responsibility system shall be applied, the initiatives of the group shall be fully explored, and the quantity of reading linguistics works shall be increased, so that students’ ability in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oretic works can be upgrade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real-life linguistic situation,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discover, analyze, describe, explain real linguistic situation can be trained and ungraded.

Keywords:linguistics; reading;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ollege Course The Reading of Linguistics Classics

XIONG Ying1,2LIU Qun2
(1.Central-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5; 2. Xiangfan College, Xiangfan, Hubei 441002)

H319.1

A

1009-8135(2012)05-0152-03

2012-06-19

熊 英(1979-),女,土家族,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普通语言学教学与研究。

本文系襄樊学院2009年教学改革项目(JG200910)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概论语言学名著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青铜器辨伪概论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