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文兰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属于西部欠发达边境省份,在国家沿边开放、西部大开发及向北开放政策实施下,内蒙古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及国家赋予的政策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发展道路,使我区对外贸易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贸易不平衡问题日趋突出,影响了我区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内蒙古对外贸易开始于1947年,但迅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由1978年的1552万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19.39亿美元,33年间增长了约768倍。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2000年,为贸易顺差阶段,顺差额由1978年的500万美元提高到2000年774万美元;第二个阶段是2001-2011年,为贸易逆差阶段,逆差额由2001年的2.7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5.7亿美元。
改革开放前,内蒙古自治区出口产品中粮油、土畜产品占70%以上,另外还有少量的矿砂及少量的工业品及中药材。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出口商品已达到700多种,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出口产品已由粮油、土畜、皮革等初级产品发展到深加工的粮油产品、纺织服装、五金、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制成品;制成品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增长迅速。以2011年为例,全区机电产品进出口额为15.46亿美元,同比增长53%,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3%;全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为3.88亿美元,同比增长30%,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
内蒙古边境线长、口岸多,有发展边境贸易的独特优势。内蒙古边境贸易始于1948年,但因政治因素,曾一度中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特别是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政策以来,内蒙古与俄蒙的边境贸易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发展态势。2011年,内蒙古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同比增长39.2%,占全区对外贸易总额的39%,占全国边境贸易额的13%。其中出口主要以日用消费品、建材、果蔬类、家电等为主,进口主要是煤炭、铁矿砂、锌矿砂、木材等资源类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类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内蒙古对外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1年,全区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额73.4亿美元,占全区对外贸易总额的61.5%。全区外资企业对外贸易额24.6亿美元,占全区对外贸易总额的20.6%,比2010年提升了2.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了53%,高出全区进出口增速13.9个百分点,对全区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26.4%,体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依托口岸优势,内蒙古大力发展口岸货运、客运和边境旅游,口岸货运量及客运量逐年提升,边境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时边民互市贸易发展也带动了口岸城市旅游业的兴起,使我区旅游、运输等项目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区服务贸易发展的主体项目之一。2011年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其中出口7.9亿美元,同比增长14.5%,进口6.4亿美元,同比增长60%,贸易顺差1.5亿美元。2012年第一季度,内蒙古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达到3.7亿美元,同比增长37.1%,占全国服务贸易比重为0.4%,其中旅游服务贸易总额为16773.6万美元,运输业贸易总额达到7301.4万美元,另外为其他商业服务。
内蒙古对外贸易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其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性问题亦日益突出。
内蒙古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表现在诸多方面,既表现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也表现为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的不平衡。
1.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协调。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以货物贸易为主,2011年货物贸易总额为119.39亿美元,同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14.2亿美元,服务贸易发展严重滞后。
2.货物贸易内部结构不平衡。(1)纺织服装、矿产品、化工、农畜产品等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仍是我区出口的主要商品,出口额占到全区出口总额的80%以上。(2)高新技术产品及机电产品出口增速虽高,但占比较低。2011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94亿美元,占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的7%,占全国贸易总额仅为0.05%,全区机电产品出口额为8.56亿美元,占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的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贸易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3)资源类产品是我区进口的主要商品,而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和生活消费品进口占比相对偏小。2011年,全年进口煤炭1840万吨,增长38.9%;进口原木777.5万立方米,增长7.5%;进口铁矿砂798.2万吨,增长34.2%;进口铜矿砂11.2万吨,增长57.8%;进口锯材395.3万立方米,增长37.5%。各项产品进口额约占全区进口总额的70%。
3.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平衡。内蒙古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中如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等方面发展迅速,但包含着智力因素的一些服务项目发展缓慢。以2012年第一季度服务贸易发展数据为例,内蒙古3.7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中,其中运输、旅游及其他商业服务贸易额达到3.11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84%,而包含智力因素的服务项目如保险、金融、电影及影像制品出口额为零。智力型服务贸易项目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服务贸易自身的发展水平,也影响了货物贸易的发展。
自2001年以来,内蒙古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且呈现不断扩大的发展态势,至2011年,全年逆差额高达25.7亿美元。2012年以来,内蒙古对外贸易额及出口额出现了下滑。1-7月份,进出口总额66.75亿美元,同比下降1%,其中出口23.66亿美元,同比下降12.4%,进口43.09亿美元,同比增长6.7%,贸易逆差额19.4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贸易逆差额仅为13.44亿美元,逆差额不断扩大。
内蒙古地域面积狭长,东西跨度较大,各盟市分处于不同的地域空间,经济发展条件及自然条件不一,使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1.呼包二市以优越的综合人文环境、较强的经济基础、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等成为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中业绩最好的地区。特别是包头市,2011年,包头市进出口总额实现27.7亿美元,同比增长41.8%。其中出口完成18.2亿美元,同比增长51.0%,占自治区比重为38.8%;进口完成9.5亿美元,同比增长26.9%。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均列全区各盟市之首。呼和浩特市2011年进出口总额实现20.2亿美元,同比增长34.4%。其中出口完成10.2亿美元,同比增长34.9%,占自治区比重为21.8%;进口完成10亿美元,同比增长34%。出口额仅次于包头市,位居第二。
2.满洲里与二连浩特分别依托口岸优势,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满洲里是口岸城市中贸易额最大的城市,2011年全年贸易额达24.9亿美元,占呼伦贝尔市贸易总额的97.2%,主要贸易对象为俄罗斯。二连浩特是自治区第二大贸易口岸,2011年贸易总额达15.9亿美元,占锡林郭勒盟市贸易总额的97.6%,主要贸易伙伴是蒙古国,以进口蒙古国矿石、转运俄罗斯木材、向蒙古出口日用消费品等为主。
3.兴安盟及乌海市因其在内蒙古自治区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及人文环境,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以2011年为例,两市的对外贸易额都不足500万美元,兴安盟贸易总额为380万,而乌海市贸易总额仅为378万美元,两盟市在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发展中处于落后地位。
内蒙古依托与俄蒙边境相邻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与俄蒙的贸易,与俄蒙贸易总额占全区对外贸易总额的48.1%。虽然目前我区贸易伙伴已达160多个,但俄蒙多年来始终位居内蒙古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以2011年为例,全区贸易总额119.39亿美元,其中对俄贸易28.93亿美元,在全区对外贸易中占比24.2%,在中俄贸易总额中占比3.7%。对蒙贸易28.45亿美元,在全区外贸总额中占比23.8%,占中蒙贸易总额的44.2%。表明我区在贯彻国家向北开放战略实施中已初见成效,但对其他市场的开拓力度不够,成效不明显,市场过度集中于俄蒙,虽有利于发挥我区的区位优势,便于进口俄蒙资源,但市场风险加大、贸易结构低度化等问题凸显。
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贸易结构的不合理及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成为解决内蒙古贸易结构不合理的主要手段。
多年来,我区依托资源、能源,使我区经济发展呈现出重工业化、资源化的特征,经济软件化特征不明显。以2011年为例,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246.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4.9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8092.0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4849.13亿元,增长11%。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9%。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9.2:56.8:34。这表明,内蒙古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需要加大对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一是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外贸发展的转型与升级。
二是立足于我区资源禀赋,合理布局我区的产业规划。主要是根据我区十二个盟市的资源禀赋,建立起各种类型出口基地,提高各地区产业集中度,形成必要的产业集群效应,创建优势产业与相关产业、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
三是立足于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加快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形成以传统骨干产品为基础、高新技术产品及机电产品为引领的出口商品结构,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出口的效应。
目前,借助于与俄蒙口岸对接、边境相邻的区位优势,我区口岸过货、国际物流、口岸资源落地加工及商贸旅游等发展迅速,但口岸产业“空洞化”问题突出,加快建立符合口岸特点的产业经济应是当务之急。
一是改资源落地加工为坑口加工。目前,口岸多以资源落地加工项目为主,但从长远考虑,俄蒙对资源出口的限制不断增多,未来,一些企业可能面临无资源可加工的窘境,而我国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一些拥有矿产权的企业可考虑就近加工,把可利用的产品运回国内,这不仅符合对方的利益诉求,而且还为我国节约了水、地,减少了污染等。
二是把国内加工转移至口岸加工。从目前口岸的现有经济发展模式来看,缺乏加工贸易企业。我们与俄蒙经济发展互补性较强,许多轻工业品及日用消费品在俄蒙很有市场,但基本上都是从区内外经过长途运输至口岸。在口岸发展加工贸易,有运输节约、出口便利的条件,对口岸地区来说是拓展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好途径。
三是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与俄蒙相比,我们在农业生产、建筑、加工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加强与俄蒙的产业合作、在适宜地区建立与俄蒙的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双方产业合作、深化口岸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我区与俄蒙经贸关系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区横跨东西、北接俄蒙,是唯一一个同时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向北开放等各种优惠政策的地区,各种政策叠加优势明显,内蒙古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拓展区内全方位经贸关系的发展。
一是利用国家赋予的向北开放的政策优势,拓展与俄蒙的经贸关系。内蒙古通过加大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快与俄蒙在口岸通关问题协调机制的建立以及解决口岸“一关两检”问题,在提高内蒙古与俄蒙之间货运、客运量的同时,促进与俄蒙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拓展我区与朝鲜、日本、韩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蒙东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中心距离较远,但与东北三省紧邻,基于国家发展大局的考虑,2007年国务院批复将蒙东地区纳入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规划中,为蒙东地区经济振兴提供了机遇。内蒙古东部地区处于俄蒙与东北三省的交通要道上,地理位置重要。蒙古没有出海口,蒙东也属于内陆地区,但通过与东北地区的对接,借助于锦州、大连、营口及天津港,使蒙东地区直接与日本、东南亚及其他邻国对接,实现其对外经贸关系的拓展。
三是利用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实施,拓展我区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经贸关系的发展。1999年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赋予了西部地区在人员出入境、边境贸易政策以及到周边国家投资等的各种优惠政策。内蒙古应借助于优惠政策的实施,为我区西进政策的推进以及与中亚、西亚等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便利。
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稳增长、调结构及促平衡”,在促平衡方面主要是促进进口贸易的发展。但就内蒙古而言,其对外贸易应更加注重出口贸易的发展。
一是鼓励轻工、纺织、服装、家电及绿色农畜产品等我区具有比较优势、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生产能力向目标市场转移,带动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出口。对周边国家有需求、我区有优势的产品,比如粮食等应适度放开。支持具备实力的各种经营主体的外贸企业、大型流通企业等在境外投资建设批发市场、零售中心,扩大我区产品在当地市场的销售。积极鼓励我区有实力的企业承接境外承包工程,带动我区原材料、设备等产品出口以及劳务的输出。
二是鼓励国内金融机构、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走出去”,为我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在口岸通关、外汇结算、国际货运方面为一些鲜活产品开通绿色通道,加快鲜活产品进入俄蒙市场的速度,进一步促进我区出口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走过的是一条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道路。未来,内蒙古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也恰逢其经济结构调整、外贸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内蒙古应充分利用区位、资源及国家赋予的各种政策叠加优势,在推进进出口并重发展道路中追求贸易总体平衡,在改善内部结构中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在市场多元发展道路中分散市场过度集中的风险,在保持自身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更加关注其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及平衡性发展。▲
[1]李健,实现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增长,国际贸易,2011(2).
[2]张莉,构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理论体系探讨,国际贸易,2012(5).
[3]陈建奇,中国进口战略与贸易平衡分析,国际贸易,2011(6).
[4]王受文,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对外贸易稳定平衡发展,国际贸易,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