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江
根据语言的文化载蓄功能,语言教学中确立了联系文化学习语言的命题。世界汉语教学需要一部收录和解释文化词语的汉语文化词典,或者在汉语学习词典中收录和解释文化词语。汉语文化词典要解释文化词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释义对象、释义的理论原则和释义方法。
文化词语就是义位中包含民族文化语义成分的词语,包括不对应词、背景词、文化伴随意义词(章黎平,解海江2008:35 44)。归纳来说,有两类:1)基本意义就是文化义,“概念意义与文化意义相统一”(壬人1999:95 98,148),即词的概念意义就是词的文化意义,如:“太极拳”、“饺子”、“春节”、“孔子”等;2)文化伴随意义是受民族文化制约的附属意义,主要包含潜在的受民族文化制约的感情色彩和评价色彩(吴国华1989:49 52)。文化伴随意义也叫内涵意义(利奇1987:17)、联想意义、国俗语义(王德春1991:8 16),但二者不完全对等;也有人把带有这种意义的词语称为征喻词语(高燕2008:80),如红豆、竹子、鸳鸯、莲花和基本颜色词等。
义位由基义和陪义组成,基义由义值和义域组成(张志毅,张庆云2005:17)。文化义主要表现在义值和陪义上,有时也会表现在义域中。文化意义表现在义值上,就是不对应词、背景词。根据编码度理论,不对应词包括完全不对应词、部分对应词(解海江2004;章黎平,解海江2008:35 44)。完全不对应词,如“中国结”、“孔子”、“龙”等;部分对应词,如汉语中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在英语、俄语中都用一个词表示,英语用 uncle,俄语用 дядя。文化义表现在陪义上,就是文化伴随意义,如“狗”的贬义色彩。
汉语文化词语的研究和释义,应该建立在对比语言学基础上。不同语言中基义相对应的词语,其民族文化语义的差异主要是通过对比发现的,如英语fullmoon与汉语“圆月”、“盈月”的基本意义对应,但两者的文化意义不同。英语故事里的人物,月圆时常变成“狼人”,因此有些西方人认为盈月能够使人做出危险、古怪的事情来。而汉民族文化中,盈月往往和团圆联系在一起。再如英语sheep一般被认为是蠢笨的动物,那些自己不动脑子想一想就凭某个人的话去干事的一群人有时就被称作绵羊(Summers 1992)。而汉语中“羊”象征吉祥和温顺,“绵羊”喻指老实人。
一种语言的民族文化语义是以另一种语言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是建立在特定文化背景基础上的(吴国华1999:1 4)。文化认知框架的差异,决定了文化词语释义框架差异。如中西文化中“神”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有一套“神”的系谱,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以希腊北部的奥林匹斯山主神宙斯及其众神为线索,结合希腊社会的历史和传统创造出来的;而汉族古代神话和传说中,“天宫”神族中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七仙女”等各种天神。“神”虽然是中西文化相对应的义位,但是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神”的义值不同,内涵不同,对“神”的释义自然会有差异。因此王德春(1991:8
16)认为:“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的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文化词语释义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它们直接影响词典释义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1.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词典编纂理念由描写主义与规定主义的矛盾转向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实用主义编纂理念(解海江,章黎平2010:27 41)。在释义上表现为:释义更加实用和贴近读者,普遍采用词汇控制理论,以短语型释义为主,逐渐采用适当的自然语句释义,为读者提供详细的语法信息、语用信息和搭配信息。这种编纂理念也体现了词典释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科学性原则坚持词典释义以语义学为基础,实用性原则坚持词典释义以读者为中心。汉语文化词释义时,既要充分揭示文化词语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读者的认知视野,又要考虑读者的知识视野(章宜华2009:195,219)。
2.整体论原则
(1)释义模式的整体性原则
用整体观统一场内各义位的释义模式。文化伴随意义词、不对应词、背景词释义参数不同,释义模式必然也有差异,具体到不同的语义场之间,释义模式更是不同。汉语文化词典中文化词语的释义应做到同场同模式。
(2)释义元语言的整体性原则
文化伴随意义词、不对应词、背景词、同一语义场的词语释义时,释义元语言的使用应该统一。特别是比喻、象征、联想等元语言的使用,要做到恰当而统一。许多带有伴随意义的词语,常因联想或象征而形成,如“红娘”常用来指媒人,也可用以指为各方牵线搭桥,促成事情的人,用“比喻”就不太恰当。
(3)条目照应
有些条目可使用参见系统,指出专文、插图所在的页面或条目。汉语词典编排有拼音顺序、笔画顺序、义类顺序。通常做法是采用拼音顺序排列,便于查检,但词与词之间意义上的联系被割裂开来,不利于系统学习和比较。通过词典内部的参见系统可以加以弥补。汉语文化词典中也应使用参见系统,这样可以使知识环环相扣,构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对与“春节”有关的背景知识,可以专文的形式介绍,其中必定会涉及与“拜年”、“守岁”、“压岁钱”、“春联”等词条相关的内容,如在这些词条下指出参见“春节”,则更利于使用者掌握这一系列词的整体意义。
另外还应注意同场义位的区别性原则。如将“饺子”释作“中国传统的有馅儿面食”,就没能很好地反映其区别性特征,不能与“包子”区别开来。应将“饺子”、“包子”放在面食语义场中释义,充分体现其区别性特征。
3.客观性和思想性兼顾的原则
所谓客观性即在释义和例句选取时要遵循客观的原则,尽量减少意识形态成分。思想性主要体现在例证中,从人本主义角度影响读者,对塑造人、教育读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张金忠2005:101)。在收词和释义时,还应注意把正面的、积极的内容介绍给读者,要让读者通过汉语学习词典认识到一个正面的、有积极文化内涵的中国。
此外,汉语文化词典中文化词语释义,还应坚持学科义位与普通义位的区别性原则、积极型释义与消极型释义的区别性原则等等。
汉语文化词释义参数化,一方面可以有效贯彻释义的整体论原则,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每个词语释义的丰度和深度。在词条中,可以包括如下内容:
1.语义类别
给出语义类别索引。《剑桥国际英语词典》(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以下简称《剑桥国际》)、《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以下简称《合作》)、《朗文当代英语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以下简称《朗文》)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以下简称《牛津高阶》)都在义项前给出语义标志。《朗文》(第3版)设立“路标”(signpost),《剑桥国际》设立“导向词”(guide word),《牛津高阶》(第6版)中称为“捷径”(shortcut)。Bogaards(1998:555 563)对《剑桥国际》、《合作》、《朗文》和《牛津高阶》等四部英语学习词典对比研究后,认为基于语义原则的索引结构更有助于学习者的检索。在汉语文化词典中最好给每个词条标注语义类别索引,如[人物]、[动物]、[植物]、[地名]、[颜色]等。
2.释义
汉语文化词语包括文化伴随意义词、不对应词、背景词,它们的释义参数各有不同。
(1)文化伴随意义词语的释义参数
文化伴随意义词汇通常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中指称意义相同的中性词,但在一定民族文化领域又具有特殊的感情评价意义和文化历史联想。文化伴随意义词,依其指称意义包括:动物词、植物词、数字词、颜色词、方位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表示民俗形象的词汇等。对文化伴随意义词的释义,既要介绍基本意义,更要介绍文化伴随意义。
在对动物词、植物词释义时,应说明事物本身的属性、特征,因为事物的属性、特征正是文化伴随意义形成的联想点,当然重点仍是文化伴随意义。
如在民间风俗画或年画中,“鱼”是绘画的热门题材。有的画“鲇鱼戏水”,因“鲇”与“年”同音,“鱼”和“余”同音,取“年年有余”之意;有的画鲫鱼戏水,因“鲫”与“吉”同音,取“吉庆有余”之意;有的画鱼和莲花,因“莲”与“连”同音,取“连年有余”;有的画鲤鱼跳龙门,因“鲤”和“利”音近,龙门是高开之意,取其“有利有余,步步高升”的意思。
对数字词的释义,除说明与阿拉伯数字的对应关系外,应侧重于解释汉语中数字词的文化意义。如数字“九”是基数中的最高数,“九”与“久”同音,人们往往用“九”表示“长久”之意,所以“九”是人们喜欢的吉祥数。而《应用汉语词典》(2000)却没有给出文化伴随意义的释义。再如《应用汉语词典》对数字“八”的释义也较为单一,只列出了两个义项:“(1)[数]数目,阿拉伯数字写作8。……(2)[名]姓。”这两个义项都是对其一般意义的解释,并没有涉及文化伴随意义。实际上数字“八”在汉民族文化体系中拥有丰富的文化伴随意义。“八”象征吉祥喜庆,很多事物的命名都用“八”字。另外,“八”与“发”谐音,人们希望发财,也就更喜欢用这个数字。
对颜色词的释义,除对基本意义释义外,更重要的是对文化伴随意义的释义。如《应用汉语词典》(2000)对颜色词“红”的释义就兼顾了两者,其义项包括:
(1)[形]像鲜血的颜色。(2)[形]象征革命或进步。(3)[形]指运气好、事业兴旺、出名、受重视等。(4)[形]指喜庆。(5)[动]变成红色。(6)[名]指表示喜庆的红布或红绸。(7)[名]红利。(8)[名]姓。
对人名释义时,不但要说明专有名词在文学、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中的角色,更要说明其文化意义。通常人物在作品中的角色和性格,就指现实生活中的这类角色和带有这种性格的人。如:
阿Q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备受屈辱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现指自甘屈辱的“精神胜利者”,含贬义,有诙谐意味,可引起可笑、可悲、可叹的联想。
白骨精《西游记》中的一个女妖精,狡诈凶残,善于伪装变化。现指坏女人。含贬义,能引起伪装、阴险毒辣的联想。
红娘《西厢记》中的人物,为崔莺莺与张生牵线搭桥,使两人结成良缘。现指媒人,也指从中介绍、促成双方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含褒义,可引起善良、热情的联想。
阿斗 三国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不明事理,胸无大志,平庸无能,多用来指懦弱无能的人。可引起昏庸愚昧的联想。
诸葛亮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人们常用来指有智慧的人,含褒义,可引起足智多谋、可敬可畏的联想。
(2)不对应词的释义参数
不对应词,指相对于其他语言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包括部分对应词和文化局限词(章黎平等2008)。不对应词释义时,既要介绍基本意义也要介绍文化意义。
不对应词特别是文化局限词,其基本意义就是文化意义。有些不对应词,除具有基本意义外,还有文化伴随意义,释义时应交代词语指称对象在民族心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如《应用汉语词典》(2000)对“长城”和“黄河”的释义:
长城 ①[名](座,段,道)指万里长城:不到~非好汉②[名]比喻雄厚的力量或不可逾越的障碍。③[名]比喻军队:敌人妄图毁我~。
黄河 [名]中国第二大河。因含沙量大,水色浊黄得名。发源于青海巴颜喀喇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不到~不死心(表示坚持到底)|跳进~也洗不清(形容避不开嫌疑)。释义中对“长城”和“黄河”的基本意义和文化意义都做了解释,但还不够全面,有些文化意义还没有解释出来,如“黄河”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在民俗、文学艺术创作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提到黄河,我们就会联想到中华文明的摇篮、母亲河等。“长城”其基本意义是“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但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又赋予了它不少引申义、联想义和象征义。“不到长城非好汉”中的“长城”,并非实体的长城,而是指“伟大事业或抱负的实现标志”;要“毁我长城”,是从原来长城“防御外族内扰”的“保卫”安全功能上加以引申,代表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表示节日和活动的文化词语如“春节”、“中秋”、“龙舟赛”、“庙会”等的释义,既要反映古代社会的文化遗产,又要突出当代社会的文化新貌;既要介绍比较严肃的正统文化,又要展现丰富多彩的通俗文化。如《应用汉语词典》(2000)对“端午节”和“中秋”的释义就比较恰当:
端午节 [名]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汨罗江自沉,后世为纪念他,把这天定为节日,有吃粽子、划龙舟等风俗。也说端五、端阳、五月节。……
中秋 [名]农历八月十五日(约在公历九月份)。居三秋(七、八、九月)之中,故名。中秋是中国传统节日,晚上有赏月、吃月饼等习俗: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分外明。而《应用汉语词典》(2000)对“春节”的释义则缺少文化释义:
春节 [名]旧时以立春为春节。今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包括正月初一到十五这些天。……
“春节”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内涵更接近民间对它的称呼——“过年”。“过年”其实表达的是人们驱除邪恶、躲避灾难和追求幸福安康、吉祥快乐生活的美好愿望。尽管漫长的文化流变使“过年”的内涵有所改变,然而其原本的意义却定格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春节文化中,最具普遍意义的“春联”是春节文化底蕴的重要表征,以至形成了独特的春联文化。在“春节”的释义中,应该介绍与春节有关的习俗和活动等内容。
(3)文化背景词的释义参数
对背景词释义,重点在于揭示背景词的文化背景知识。从文化背景知识的性质和功能角度,可将其分为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吴国华等2000:38)。知识文化是指不直接影响交际的背景知识;交际文化是直接影响交际的背景知识和普通的文化模式。如“黄河”,其长度、流域面积、入海口及其主要支流等都是知识文化,不同语言文化人群进行交际时,知识文化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而有关“黄河”的背景知识,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在民俗、文学等艺术创作中所起的作用等,都是交际文化,对正确理解和使用“黄河”尤为关键。交际文化的内容有限,但会随着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3.用法标注
介绍义位陪义和语用知识。以《朗文》为代表的学习词典提供了详尽的“用法说明”(Usage Notes),讲述语用标注,对于词语适用的专业语域、正式程度、语气、语式、地域、时域等都提供了更加详尽的标注。《HSK汉语8000词词典》在“父亲”释义后设“【提示】:多用于书面语或较正式的场合,‘爸爸’多用于口语和当面的称呼。”以此说明同义词之间的区别。
文化伴随意义往往包含着人们的态度和评价等褒贬色彩,如“阿斗”、“秦始皇”、“秦桧”、“白骨精”、“南郭先生”等含有贬义;“孔子”、“李白”、“诸葛亮”、“雷锋”、“鲁迅”等含有褒义。有的如“猪八戒”等含有诙谐幽默的意味。“南山”、“蓬莱”、“泰山”、“长城”等含有好的联想;“圆明园”等含有不好的联想。释义时都应加以说明。
4.搭配
词的意义往往取决于搭配,搭配信息应该是语文词典微观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便于读者查找及使用搭配信息是当今语文词典努力的方向。尤其文化伴随意义词,通过提供丰富的搭配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词义。如“狗”作为语素,可以构成的短语有“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狗尾续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人模狗样”、“狗腿子”等,应在相应的义项后提供搭配。
5.例证
根据词汇学习的语境化观点,可以大量例证来为学习者提供小语境。例证可以提供典型语境、显示语体使用风格、显示搭配习惯、记录语法功能,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记忆、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例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是语言学习者必需的。《朗文》主张多引用例证,少做释义性说明。从2版到4版每次修订,都增加大量例句,《朗文》(第四版)比《朗文》(第三版)增加了40%的例证。对带有文化信息的语文词语,更需要配有例句。
6.同义词
有些文化词有丰富的同义词,而且每个同义词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在词条中应列出其常用的同义词,如“女婿”的各种说法:东床、东坦、乘龙快婿、姑爷、娇客、赘婿、驸马;“春节”的同义词有“过年”;等等。
7.词源、理据信息
词源或理据,对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词义、增加对词语的认知非常重要,而且有很多词的词源意义中带有文化信息。文化词的释义中应适当介绍词源、理据和有关的历史事实。来自历史的,如“五四”、“五四青年节”、“三顾茅庐”、“大意失荆州”、“身在曹营心在汉”等;来自寓言故事的,如“削足适履”等。以来自文学作品的“阿Q”为例,可以释为: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备受屈辱,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自我安慰的办法自欺欺人。后指自甘屈辱的精神胜利者,常说“阿Q精神”。
8.参见系统
提供与本条目相关的词条,如同一语义场的其他词的释义。如在“春节”的释义中,要介绍与春节有关的民俗活动等内容,其中有的需要单独立目,在释义时可以注明参见“春节”。又如在“五四青年节”下可设参见“五四运动”。
不同类型的文化词语,其释义参数和释义语模式不尽相同,下文分别说明。
1.文化伴随意义词语的释义模式
对文化伴随意义词,要先解释基本意义,随后解释文化伴随意义。如果只解释文化伴随意义,而不解释概念意义,则文化伴随意义就会失去依托。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建立在概念意义基础上。但是对基本意义的释义,要简明,因为这些词在不同语言中,基本意义一般是对应的,即所谓的国际词。如汉语的“狗”,在英语中的对应词为dog,释义时,可以用提供英语对译词的方法。释义的重点应放在文化伴随意义上。
文化伴随意义词语具有多义性特点,事物的不同属性能够引起不同的联想意义。对文化伴随意义词语,要划分出多义项,采用多层次释义法。词语的文化意义要分出义项、意味和特用三个层次,以避免释义过于笼统。比较固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可单独列为义项,给以解释。文化伴随意义词包括动物词、植物词、颜色词、数字词、人名、地名等。如:
蜜蜂 人类饲养以供采蜜的蜂类,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蜂群。工蜂能采花粉酿蜜。因工蜂采蜜忙碌不息,人们用蜜蜂比喻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人。例这些志愿者为游客带来最热心的服务,是世博园里最勤劳的“小蜜蜂”。
鹤 世界珍稀鸟类之一,中国一类保护动物。颈、嘴、脚细长,叫声嘹亮,生活在平原水边或沼泽地,以各种小动物和植物为食。民间也称为“仙鹤”,中国画常以松鹤为题材,表达延年益寿的祝愿,很多人家厅堂挂有松鹤延年图(见插图)。参见“鹤发童颜”、“鹤立鸡群”。
2.不对应词的释义模式
不对应词的释义,应直接说解有关文化信息,有些词可用直观释义法。但要处理好学科义位和普通义位的关系,不能用学科义位释义替代普通义位释义。
如亲属关系称谓词“叔”、“伯”、“舅”等,应说明与英语uncle的区别;祖父、外祖父,应说明与英语不对应。可以用括注的方法把内涵和外延解释清楚,还可以用图表显示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如《HSK汉语8000词词典》在“爱人”释义后加了提示:爱人关系是指夫妻关系,不是指情人关系。这就指出“爱人”与英语lover不是对等词。不对应词包括社会关系称谓、宗教、迷信、神话、人物、名胜、建筑、服装、日用器具、饮食烹饪、艺术(如戏剧)、服饰、国旗国徽等常见标志、节日民俗、伦理道德、传统医学、政治活动、社会制度、文学艺术、历史、度量衡、货币单位、敬谦辞及反映生活习惯、劳动、农事的词语等等。
不对应词的释义,除直接说解有关的文化信息外,还要充分利用插图和表格等,把丰富的文化信息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读者。这种方式对说解汉语文化中特有的文化词语即不对应词甚为有利。作为一种特殊的解释手段,语言与实物定义法配合使用,适用于人物、名胜、建筑、日用器具、食品、艺术、服饰、国旗国徽等常见标志等的释义,如“天安门”、“华表”、“字帖”、“旗袍”、“长城”、“针灸”等。这种释义法的优点是直观形象。如:
西施 ①又称为西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传说她在溪边洗纱时,溪水映照着她的身影,鱼儿见了,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②指美女。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例:女主播,人人都是美女,个个胜似西施。
饺子 中国传统面食,用薄的面片包馅,做成半圆形,有水饺、蒸饺和煎饺。中国人认为是最好吃的食品,俗语“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中国人在春节和冬至等节日、婚庆等场合吃饺子。春节吃饺子,有吉祥如意的意思,用以辞旧迎新。为亲友送行等场合也吃饺子,俗语“起脚饺子落脚面”(见插图)。参见【春节】【冬至】。
3.背景词的释义模式
背景词,包含概念意义和背景意义。背景知识,对理解语言和沟通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外国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及日常生活很有帮助。背景意义的解释,在释义中是首要的;但是不解释概念意义,背景意义就会失去依托。释义时,除对基本意义做解释外,应重点介绍文化词的背景知识。有以下两种方式:
(1)随文介绍
在下完定义后,附带介绍有关的知识。如“五一节”,与英语May Day背景意义不同。《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 2004,以下简称《朗文当代》)对May Day的释义是:
5月份的第一天。过去人们在这一天庆祝春天的到来,活动内容包括游戏和跳舞。在英国,5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是公众假日,至今仍保留了一些地方习俗和庆祝方式,如大游行和评选五朔节王后。在美国,小孩子通常围着五月柱跳舞,他们还会在朋友家门口放上一小篮子鲜花,让他们在五朔节这一天清晨有个惊喜。
汉语中虽然都指5月份的第一天,但其背景意义不同。汉语文化词典释义如下:
在每年的5月1日。也叫“五一国际劳动节”,为纪念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举行大罢工而设立。中国将5月1日定为法定假日,全国放假1天,人们高兴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和广场,参加各种庆祝或文体、娱乐活动,或出门旅游。在这一天,国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或颁发五一劳动奖章。
(2)提供专文
对基本意义简单释义后,专门对重要的背景知识做系统阐述。如seaside,《朗文当代》除了做概念意义释义外,还设立“文化注释”:
虽然现在英国到海边度假已不如过去那样普遍,但仍有许多英国人到海边城镇度暑假。典型的英国家庭即使在阴冷的刮风天也会到海边野餐。父母亲坐在躺椅里,孩子们则堆沙堡、骑毛驴、吃硬糖或冰激凌。
再如英语family与汉语“家庭”相对应,但是背景意义不同。英语国家里,family通常包括父母和子女,不包括祖父母,而汉语所说的家庭,有些指祖孙三代之家,有些甚至是四代同堂。《朗文当代》对family在英语中的背景意义就做了“文化注释”:
在美国和英国,传统观念中的典型家庭叫“核心家庭”,由母亲、父亲和子女组成。一般来说,父亲外出工作,而母亲照顾家庭和子女。尽管这种家庭模式常受政治家的好评并经常出现在广告中,但实际上真正像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少。现在大多数妇女结了婚之后都还有工作;单亲家庭也比以前多了,这种情况有的是离婚造成的,有的是未婚生育造成的。如果父母离婚后重新组织家庭,再生育孩子,离婚还会造成家庭结构复杂化。还有的家庭是由同性恋者组成的。由于这些变化,现在的家庭出现了多种模式。还有一种家庭模式称为大家庭,包括祖父母、亲戚等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这在过去很常见,但在美国和英国目前已相当少见了。
1.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利奇.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3.陆建德.牛津英美文化词典·序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壬人.《词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与辞书编纂》读后.辞书研究,1999(2).
5.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王德春.国俗语义学和《汉语国俗词典》.辞书研究,1991(6).
7.吴国华.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领域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俄语教学,1999(3).
8.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
9.吴国华.俄汉文化伴随意义词汇对比研究.中国俄语教学,1989(2).
10.解海江,章黎平.词典编纂理念的二度转向.辞书研究,2010(6).
11.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2.张金忠.俄汉词典编纂论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3.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章黎平,解海江.汉语文化词典收词的科学性原则.辞书研究,2008(4).
15.章宜华.语义·认知·释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6.Bogaards P.Scanning Long Entries in Learner's Dictionaries.∥Fontenelle T.et al.Actes Euralex ’98 Proceedings.Liege:Liege University,1998.
17.Summers D.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Harlow: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