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莹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大学生对儒家“和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
吴玲莹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和”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之一。“和文化”在儒家思想阐释和衍发下,显示出了独特的内涵,并在社会、生活、教育、政治等各方面得到广泛宣传和运用。儒家“和文化”的认知情况,反映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用“和文化”加强大学生教育有利于道德素质的发展。
和文化;认知;教学;文化传播
近些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社会发展理念,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则倡导“和谐世界”,这些理念对于发展国际多元文化,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极具重要价值,并且将有助于实现全球经济共同繁荣,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和谐理念的提出不仅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更是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传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在一幅让世界惊艳的中国画卷上以活字印刷术“刻出”三种不同的“和”字,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世界”的诉求,也促进了儒家“和文化”的发扬和传播。随着世界上出现的新一轮“汉语学习热”和“中国文化热”,认识“和文化”内涵,传播“和文化”精神,成为每一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承担中国文化传播之责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世界上不包括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总人数已达4000万,有100多个国家近40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据国家汉办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已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369个孔子课堂;在这股“汉语热”中,世界主要国家汉语学习人数正以每年50%的幅度增加。2010年上半年,浙江师范大学共有留学生248人,并从2009年秋季开始在留学生中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些留学生来自美国、俄罗斯、喀麦隆、乌克兰、加纳、韩国、泰国、印度、埃及、瑞士、墨西哥等全球几十个国家。世界“汉语热”的背后是世界对崛起的中国及其文化的浓厚兴趣。
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和文化”,“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及“持中贵和”等哲学思想和处世理念自古流传至今。我国著名当代学者张立文、费孝通、汤一介等都曾对“和文化”做过深入研究,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在儒家文化的滋养与改造下,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关于儒家“和文化”价值研究的著作和课题相继出现,国际儒学联合学术委员会编写了《儒学与世界和平及社会和谐》,朱贻庭主编了《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叶金宝主编了《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等;且1997年初,我国就启动了“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2005年中共“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此后,中国又提出“和谐世界”的社会建设理念,“和文化”的社会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进一步地被挖掘和发扬。[1]
本文以儒家“和文化”为切入点,收集了丰富的“和文化”研究资料,并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儒家“和文化”的认知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目的是推动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儒家“和文化”的内涵,形成“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中外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和谐地生活交流,实现不同文化相互沟通,互相学习借鉴。传承儒家“和文化”对于建立融通的人际关系、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世界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和”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原则、追求目标和理想境界,“尚和”的理想和信念已内化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稳定的国民意识和价值取向。然而,究竟什么是“和文化”?“和文化”的起源和内涵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真正了解的人屈指可数,大学生对此也仅是模糊片面的理解。本次调查以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7份,有效率96.1%。在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又对部分师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儒家“和文化”的初步了解及“和”字起源
“和文化”即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形式存在的包含“和”的人文思想、社会理念、人生信念以及一系列“贵和尚中”的价值观及方法论在内的文化体系。谈到“和文化”,很多人都并不陌生。在调查中,同学们能不假思索地举出了很多与“和”相关的词语,其中提到最多的是“和谐”、“和平”、“和睦”、“和气”、“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家和万事兴”,等等,而这些词语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尚和”传统和“和为贵”处世理念的最为直接的体现。
近些年来,中国提出了“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然而对“和文化”内涵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却显不足。据统计显示,147位同学中,仅有2位同学表示对于“和文化”非常了解,140位同学表示对此只了解了一些,另有5位同学表示第一次听说或毫无了解。同时,同学们接触了解“和文化”的途径也较为狭窄,据统计,64.6%的同学是在课堂讲授中接触到“和文化”,45.6%的同学是通过书刊阅读了解的,通过媒体宣传了解到该项知识的仅占15.7%,另有4.1%的同学是在平时聊天中接触到“和文化”。在这些同学中,76.9%的人希望能加深对此了解。
“仁”和“礼”都是我们熟知的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那么“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应占有怎样的地位呢?对此,82.3%的同学认为“和”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而其余的同学则不认同。对于“礼之用,和为贵”这句名言许多人耳熟能详,而其出处并未有很多人知道。事实上这句话出自孔子的弟子冉有之口,《论语·学而》就有记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1%的同学知道这句话是冉有所说,而64.6%的同学认为这句话出自孔子,认为出自孟子的占19.1%,12.2%的同学表示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汉字具有明显的象形特征,探究“和”字的字形结构有助于我们从字源上领会“和”的基本意义和文化意蕴。上古汉语系统中就有对“和”字的记载,经王国维、郭沫若等国学大师考证,主要有三种:最早出现的形态是甲骨文中的写法,“从龠禾声”的“龢”,《说文解字》的说解为“龢,调也。读与咊同”,有乐器和声音协调和谐的意思;在金文中,“和”被写作“从口禾声”的“咊”,《说文》说解为“咊,相应也”,有音声相应和的意思;“和”另一种写法是“从皿禾声”的“盉”,《说文》记载“盉,调味也”,是古代用以酒水调和节制酒之浓淡的器皿。[2]并且《说文》有“调声曰龢,调味曰盉,今则和行而龢盉皆废矣”的说解。可见,“和”在古汉语中是由“龢”、“咊”、“盉”3个同音字发展演化而来,有3个不同的起源和意义。在调查中,19.1%的同学认为“和”字起源与乐器有关,4.8%的人认为与声音有关,52.4%的人认为与食物有关,23.8%的人认为与这三者都有关系。
从“龢”、“咊”、“盉”三个同音字可以看出,禾是“和”的基本喻象,也反映了“和”思想的形成与古代农耕经济密切关联;《说文解字》对“禾”的解释是,“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之中和,故谓之禾。”“口”是发声器官,“皿”和“龠”分别表示盛食物之器皿和奏乐之竹管,都以具有“得之中和”含义的“禾”字作偏旁,保留了“禾”字“调和得中”的意思。[3]因此,“和”字起源包含了音乐、食物、声音的调和,食物满足人们物质需要,音乐则愉悦身心,而相互应答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需,可见“和”字体现了自然条件与人类基本物质需求之间的对应,也表现了生活现象的调节中和的状态。
(二)儒家“和文化”的基本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概括来说,主要指在包容差异的基础上,强调通过平衡、协调来消解对立冲突,实现整体的多样性统一,以达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目标。郭建宁认为“和”的思想概括体现为六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二是合二而一、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三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四是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六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4]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和重要内容,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在发展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儒家思想从“和”的起源和儒家文化观念出发,结合社会目标、政治理想、人生修养等方面对“和”进行了阐释和衍发,使“和”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呈现出独特的内涵。本文问卷调查结合了范赟概括的儒家“和文化”五大方面内涵,[5]就对对外汉语学生儒家“和文化”内涵的认知状况作了详细调查和深入分析。
第一,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将“和”看作世间万物繁衍生息的基础。据《国语·郑语》记载,郑桓公问史伯王室命运如何,史伯认为周王室的灭亡是因为周幽王“去和而取同”,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调查发现,94.6%的同学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表达的是“万物之间既要相互融合,又要有差异性”,这一理解符合“和文化”的多样性统一的主张;其余5.4%的同学认为“万物要和谐共存,就不能有相同点”,则是狭隘地看待“和”,忽略了多样性和差异性对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作为修养论意义上的“和”——“和而不同”,即以此作为人们处世行事的准则。《论语·子路》记载,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并善于协调不同意见,而绝不盲目趋同。可见,儒家虽提倡和追求和谐,但并非无原则地调和或曲意迎合。针对这一内涵,问卷给出了“客气谦让,迎合对方”、“和气友好,妥协退让”、“和善礼让,求同存异”及“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四个选项,让同学从中选出儒家和文化所提倡的行为。据统计,91.1%的同学能正确理解这一内涵,选择了“和善礼让,求同存异”。而4.86%的同学选择“和气友好,妥协退让”,2.7%的同学选择“客气谦让,迎合对方”,1.4%的同学选择“针锋相对,据理力争”,都不是积极正确的协调矛盾冲突的方法和行为。“求同存异”是儒家“和文化”所倡导的对待不同意见或想法的一种积极态度,而“妥协退让”和“迎合对方”则带有无原则的“为和谐而和谐”的意味,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更是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的恶化,不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不是儒家“和文化”所提倡的。
第三,作为思维方式意义上的“和”——“致中和”,即以“和”为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寻求对立面的和谐协调。《礼记·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提倡将“和”与“中”相联系,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处事原则和态度方法。张立文认为,“差异就是突,中和是融。有差异,才有中和”。[6]而儒家的“中庸”便是通过实行“中庸之德”,以实现“和”这一尽善尽美的状态与境界。而“致中和”即在处理事物矛盾冲突时,采取“中”立场,“在和的对待和谐中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的方式,即一种‘度’的观念”[7]。同时,不仅要重视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也要注重自身情感的“中和”状态。据此,问卷给出了四组性情方面的词语选择,如“风风火火,万事争先”、“爱憎分明,打抱不平”、“多愁善感,悲天悯人”和“心平气和,客观冷静”,其中98.0%的同学选择了“心平气和,客观冷静”这组词,这符合儒家所提倡的君子的温和品性及“中和”的处事态度。
第四,作为宗法性人伦色彩的“和”——“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协和万邦”,即以“和”来调节宗法结构内部人伦关系,这一内涵也是现代社会大力倡导和发扬的“和文化”的原因及价值所在。调查结果显示,78.9%的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这一层面“和文化”的内涵。“和”观念源于农作物生长所需调和的自然条件,君主希望农作物丰收,以告和“天帝”,维系人间宗法社会统治,《逸周书·商誓》记载:“亚明祀上帝,亦惟我后稷之元谷,用告和,用胥饮食。”而后,“和”的观念引入日常生活,出现了五味、五音的调和,乃至维系宗法制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和谐,赋予了浓厚的伦理色彩。《尚书》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儒家“和文化”的价值已从协调宗法社会人伦关系发展扩大为协调更广泛的社会矛盾和人际关系,甚至是国际关系,中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发展理念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层面的价值。
第五,作为境界论意义上的“和”——“礼之用,和为贵”,即以“和”作为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追求和谐的理想境界。儒家思想非常重视“和”思想,孔子主张以“仁”、“礼”来协调对立的事物,以达到和谐、和睦的状态。孔子弟子冉有提出了 “礼之用,和为贵”;管子也曾说:“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此外儒家学说中多次描绘了建立在“和”基础之上的美好图景,《周易大传·咸》有“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礼记·礼运》也描绘了重诚实、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的社会蓝图,“圣人乃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天下为公,是为大同”。可见,儒家“和文化”为社会和国家的建设描绘了一幅理想图景并提出了他们美好的愿望,人与人之间和睦,进而人与社会相融合,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祥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三)儒家“和文化”的价值意义及其宣传
“和”是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价值原则、追求目标和理想境界,经过儒家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和文化”被不断地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从中国提出和谐发展理念和承办各类国际友好赛事都可以看出,儒家“和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在对“倡导儒家‘和’文化最大的意义”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外汉语学生中,认为其最大意义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调节人际关系”的各占31.3%,认为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的占29.9%,认为在于提升个人修养的占7.5%,这几项意义也是倡导儒家“和文化”最为根本的价值意义。此外,受调查的学生中,99.3%的同学认为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儒家“和文化”有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98.6%的同学认为“和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素质修养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文化传播的加强,中国“贵和”思想开始为世界所广泛接受。然而,一种优秀思想的产生与传播必然与其所处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密不可分。关于“促使世界接受认可儒家‘和文化’的关键原因”这一问题的调查数据显示,26.53%的人认为是由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31.29%的人认为是由于“中国和谐发展理念的宣传”的影响,23.13%的人认为是与“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贯彻”有关,18.37%的认为是与“中国睦邻友好国际形象的树立”有关,还有一些同学认为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和文化”在世界的传播(0.7%)。
儒家“和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被世界人民所认可,宣传和发扬“和文化”的意义将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据调查显示,72.8%的同学认为这有助于增进国际理解,86.4%的同学认为有助于人们尊重民族差异,77.6%的同学认为这有利于缓和地区冲突,79.6%的同学认为这有利于发展多元文化,59.9%的同学认为这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要世界人民真正地了解中国“和文化”,推动儒家“和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必须要有有效的途径。对此,在受调查的学生中,赞成通过“促进艺术、文化上的交流互访”途径的占48.3%,认为“加强孔子学院汉语传播组织的建设发展”的占34.7%,认为“扩大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宣传”的占14.3%,2.7%的人主张通过“开展专题性国际论坛、讲座”的途径。
在访谈中,许多同学表示对儒家“和文化”存在很大的困惑,提出了生活中“和”是怎么定义的、“和”与“退让”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儒家“和文化”与其他学派所阐述的和文化有何同异、“和文化”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当今和谐发展理念的异同之处、如何解决和文化理念和实际推广之间的差距等等问题。对此,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希望以何种形式获得更多或者加深对儒家“和文化”的学习,70.8%的同学希望通过较为轻松自由的旅游参观如参观孔庙的方式,70.1%的同学希望能在文学课堂如中国文化课上汲取更多的相关知识,59.9%的同学选择通过阅读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的方式,57.8%的同学希望能参与一些相关的课外讲座来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最后38.1%的同学希望通过网络媒体的一些宣传报道来增进对“和文化”的了解。
(一)正确领悟儒家“和文化”内涵,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文化”经过儒家文化的吸收与改造被运用于社会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同学对“和文化”都有一些了解,却极少有人去深究其根源或内涵。同时绝大多数同学对儒家“和文化”的了解是来自于文化课堂的知识讲授,而不是来自于自己对儒家经典的阅读,不是来自于自己的思考和与他人的讨论,因此对儒家“和文化”认知还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误解。儒家“和文化”主张万物发展多样性的统一,提倡人们以“和”而不同作为处世准则,但是他们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而非“为和谐而和谐”,反对无原则的妥协退让或者曲意逢迎;同时儒家“和文化”倡导以“和”作为自身状态发展的最佳境界,以“致中和”为人格培养的目标[8],培养儒家君子文化人格,这些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提升道德素质修养具有很大的价值。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内传承者和对外传播者,更应开阔视野,充分利用讲座、书籍、网络、媒体等各种资源,深入了解和学习儒家“和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内涵;同时,要注重生活中与人交往时行为表现,应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处事原则和态度方法,对于不同的思想观点求同存异,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去协调人际矛盾冲突,建立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展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应有的精神风貌与良好形象。
(二)改进文化教学形式和传播策略,促进儒家“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课堂讲授”是学生获得相关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所吸收文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改进文化教学方式是促进文化传承的有效措施。要加深学生对于儒家“和文化”的了解,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应结合书籍、PPT展示、视频等资料,还应打破课堂教室的限制,开展生动的教学形式,如开设课外专题学术讲座、开展儒家经典读书会、组织旅游参观孔庙等人文景点等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文化内涵及社会价值。
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广泛传播及和谐发展理念的宣传都促进了世界人民接受和认可儒家“和文化”,而要推动儒家“和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被世界认可,必须要依靠有效的途径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这些途径中,效果最为明显的乃是艺术、文化上的交流互访,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宣传中国的文化精粹。其次,加强孔子学院等汉语传播组织的建设发展在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中也担当了重要角色,汉语学习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中国文化有利于他们正确领悟中国文化内涵,从而带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扩大电视、网络、报纸等较为直观的媒体宣传也是必要途径,但增加媒体宣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且效果不及文化交流明显。至于开展专题性国际论坛与讲座则限制了参与活动的人群范围,参加者多为学者专家,文化的传播可能大多停留在中上层社会,而社会底层人民则很少能接触到,但是国际性论坛、讲座的影响力和效果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中国要促进在儒家“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就必须结合各种文化宣传方式,以加强宣传效果,增进人们对其了解。
(三)发扬儒家“和文化”思想,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各有其特点和差异,且都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并无优劣之分,发扬儒家“和文化”思想将有助于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及差异互补,有利于推动和谐世界的发展。在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将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学生,在教学或者生活中难免会产生文化冲突,这需要以儒家“和文化”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对外汉语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将其思想精髓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主张,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尊重和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通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拓宽国际视野,增进相互了解、相互宽容和相互合作,提高国际理解的水平,使他们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9],同时应坚持对比性文化传播策略,引导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截然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对比其发展背景和现状,在坚持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要拓宽视野,扩大眼界,意识到其他人类文化的尊严和价值,对其持开放、尊重的态度,在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与欣赏别的文化上去取得一种平衡,练就他们跨文化理解的能力,培养他们多元文化的适应力和运作力”[10]。
(四)推动儒家“和文化”对外传播,改善中国国际形象,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儒家“和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思想资源,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也是近些年来中国不断弘扬儒家“和文化”,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原因。儒家“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核心内容,有利于中国的文化建设,增强中国软实力。同时,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矛盾突出的社会转型时期,弘扬儒家“和文化”有利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与冲突。
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与稳定,然而,仍有不少声音质疑中国发展对于世界和平的意义,他们认为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去很多资源和环境问题,许多关于中国威胁世界发展的言论也沉渣泛起。为此,我们应以儒家“和文化”思想为主导,积极倡导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同时继续发展文化外交,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是文化外交最直接的渠道和手段”[11],如汉语传播组织、国际文化交流论坛、儒家文化传播讲座、中国电影巡展等等都是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行之有效的方式。儒家“和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将有利于世界生态平衡,同时使人们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与特色,缓解世界的冲突和矛盾,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建设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与特色,儒家文化在中国文明发展历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而“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与儒家文化相互融合并显示出了独特的内涵。中国和谐发展理念的传播,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崇,使得儒家“和”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被不断发掘和运用。
[1][2][5]范赟.儒学和平思想研究[M].南京出版社,2008:6-9,23-24,25-27.
[3]白淑杰.中国古代“和”范畴的美学阐释与现代意义[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2.
[4]郭建宁.中国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G].从多元到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32-36.
[6][7]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思[M].北京:首都大学出版社,1996:101,103.
[8]许思安,张积家.儒家君子人格结构探析[J].教育研究,2010(8):94.
[9][10]王璐.中国“贵和”文化传统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1):48-50.
[11]张清敏.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J].外交评论,2006(87):36-43.
责任编辑 姚胥正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raduate Students'Perception of Confucian Harmony Culture
Wu Linying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rmony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pursuing goal of Chinese nation since ancient times.It is also one of sou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Under the explaining and developing of Confucianism,Harmony culture shows its unique connotations which have been widely propagated and used in society,life,education,politic etc.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and analyses graduate students'perception of Confucian harmony culture so as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propagating it.
Harmony culture;Perception;Cultural education;Cultural transmission
G112
A
1006-1789(2012)02-0054-06
2011-12-10
吴玲莹,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