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登贤
(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天水 741001)
地方性高师院校是省、市属高等师范院校的简称,包括高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我国现有二百多所地方性高师院校中都设有英语专业,一直承担着为地方培养基础英语师资的历史重担。然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原有的高师院校中一部分条件较好的改玹易张,晋升为综合性大学,一部分心猿意马蠢蠢欲动时,刻等待时机改换师范门庭,众多的地方性高师院校多年来因循“跟踪性”发展思路,面对如此情况,心神不定,处于徘徊观望之中(王国良2008:87)。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也因而受到了深刻的影响,面对诸多压力,困惑迷茫,不知路在何方。2004年,中国第一所翻译院系成立,翻译教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翻译人才的培养走向了职业训练。在翻译教学和培训热潮中,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开始寻求新的思路和模式,部分院校革新课堂教学,部分院校开展层次教学,推出翻译方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百花齐放”,情况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消弱了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性教育,反而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基于此,本文分析新形势下地方性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设想,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培养目标是一所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依据,是方向性的问题(王国良2008:88)。现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地方性高师院校便以此为依据,大多将自己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较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中学英语课教学的合格教师及与本专业相关的翻译或研究的复合型人才。诸如此类的培养目标,内容宽泛,表达含糊。各高校并未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以市场需求的中长期预测为基础,因校设置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脱离学校实际,不够细致具体,片面追求大而全,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具有同质化倾向,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对于地方性高师院校来说,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实现科学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必然导致教学定位的不准确。翻译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一般在我国高校外语系三、四年级开设。这一阶段的翻译不再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种练习手段,即教学翻译了,作为独立课程,翻译有了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教材和独特的测试方法。然而,受大学英语四六级及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和考研英语翻译测试的影响,地方性高师院校并未及时调整思路,转换角色,依然将翻译教学定位为教学翻译,将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和语言差异,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能翻译中等难度的篇章,译文忠实通顺,速度每小时250-300字作为教学目标。按照如此教学目标培养的英语人才,只适合于应试,缺乏实际翻译能力,完全与社会需求脱节。
课程是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所在,它决定着学校培养计划的实现和培养人才的规格(邱艳萍,茹宗志2008:50)。随着翻译研究和翻译专业的大发展,翻译系列课程层出不群,地方高师院校不甘落后,加大增设力度,开出了五花八门的翻译课程。数据显示,我过目前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高达65%,其难度和深度与综合性大学的相同专业相差无几(邱艳萍,茹宗志2008:49)。但是在具体操作方面却令人大失所望,众多课程的开设只为开设而开设,有的课程开设出来,鲜有学生问津,有的课程缺乏相关的老师去胜任,只能由别的老师勉强为之。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考虑和科学的论证,课时设置少,课程比例严重失调,学科类课程多,实践类课程少,地方类课程和校本课程几乎为零。
地方性高师院校翻译师资主要来源仍然是原来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而且相当多的教师本身没有翻译经验。这些外语老师,过去多年来,普遍重视的是教学翻译的知识积累和技巧掌握,课堂教学流程一般都是“复习旧知识—讲授新技巧—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授,突出的是教师主导这根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获得信息主要靠老师的讲解。另一方面,这些翻译老师自身翻译能力非常有限,在教授翻译时对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有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困难没有切身的体会,也就不会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更不可能及时更新教学材料和练习材料。翻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效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自然无助于学生翻译水平和外语水平的提高。
地方高校是以城市或地方为依托产生的,国内外经验表明,地方高校能否办出特色,关键在于能否立足本地,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培养更多社会城市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陈小虎2011)。地方性性高师院校是地方各城市县区的人才库,应该为当地的各行各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因此,地方性高师院校必须适应高等教育转型的新形势,审时度势,在为地方培养合格师资的同时,适当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强非师范专业。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角度来看,地方高师院校必须形成“一体两翼”的教学目标,所谓“一体”是指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两翼”是指从事中学英语课教学的合格教师及熟悉地方文化能够胜任地方文本材料翻译的复合型人才。即,地方性师范院校要形成“通才与专才”并重的办学思路,既要开足开好国家要求的翻译课程,又要开设有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特色的地方翻译课程和校本翻译课程,在强化教师教育技能的同时,也应依据职业翻译的内在规律组织教学,培养出既能胜任中小学教师职务的高学历人才,又能在基层一线胜任某个岗位,能够及时恰当翻译地方经文化治材料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以此在翻译教学中突出自己的特色,避免与其他院校“撞车”,形成自已的专业特色,保证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后发优势,提高他们与全国各地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现有的地方性高师院校基本上都是是教学型大学(姚成荣,王荣德2003:51),教学质量是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主线,各高校必须避免以科研论文论高低的教师评定机制,鼓励教师在提高个人实践翻译能力,恰当处理教学材料和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多下功夫,并以相关的校规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和肯定。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翻译教学的需求,翻译教师不但要更新教育观念,博览群书,更要积极开展翻译实务,如有必要,还应接受专业培训,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翻译能力,从而在翻译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专业和职业性的指导,并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参与翻译实践,使他们走上真正的翻译之道。教材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目前,国内与翻译课程教学相关的教材数量有限,教材内容参差不齐,有的重文学文体的翻译,忽视实用文体的翻译,有的出版年代久远,教材内容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翻译教师可根据本校的翻译教学定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增加有地域特色的新内容,删除重复、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还可整合不同的知识点,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总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体现出教师对教材使用的主动性。教学方法是课堂改革的重点,今年来许多院校已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上,尤其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下,翻译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有了一定的交流和互动。在以后的教学中,翻译教师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应用型课堂设计,将“任务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过程式”教学法,“翻译坊”教学法成功应用于翻译教学课堂。这些教学方法以翻译过程为导向,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以真实材料作为学生翻译的原始材料,提倡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会识别翻译问题并恰当运用翻译策略解决问题,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翻译课是一门既有学问要求又有技能要求的课程,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必须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核心,在重视课堂实践教学的同时,进一步增设实践课程,开展校企合作。实践课程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以地方实践课程为主,有针对性地消除学生的认知距离,保证地方企事业单位招聘的翻译人才上岗就能适应工作的需求,不需企业化大成本去培训。当然,更好的办法是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教学,学校可在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与地方旅游单位、博物馆及一些企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派学生到企业进行翻译实践,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这样既服务于社会又使得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能收到“双赢”的效果。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还可通过“三证书”毕业制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杨文生2011),“三证书”指毕业证、高级翻译证及教师职业技能证书。“三证书”毕业制的内涵在于毕业生获得相应职能的证书说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已获专业机构的肯定和认可,他们将是更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
总之,地方性高师院校有很强的地域特色,生源主要来自与地方,学生就业也多回归地方各行各业,英语专业本土化化特色翻译教学的开展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精彩纷呈”的翻译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变我国地方性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同质化发展,毕业生“千人一面”的困境,必将帮助这些院校走上多元化发展、内涵发展和错位发展之路,成就学生的精彩,促成教师的精彩,彰显学校的精彩。
陈小虎(2011).地方高校定位不怕“低一些”[N].中国教育报.2011-9-26。
邱艳萍,茹宗志(2008).关于地方性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成都大学学报(12)。
王国良(2008).地方性高师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理论与实践(7)。
杨文生(2011).江苏技术师院创“三证书”制[N].中国教育报.2011-9-26。
姚成荣,王荣德(2003).新世纪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