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巧云
(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写作是用语言表达思维活动的一种方式,反映着特有的语言结构模式和文化思维模式。由于文化历史背景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很大差异。许多中国大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因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语言环境,以及习惯用法缺少认知和了解,常将汉语构思出来的句子写作成英语。结果写出的句子,要么带有明显的汉语特色,要么回避使用复杂或不确定的词汇和句型以求得语意上近似的、含糊的、宽泛的表达。这样做,即使在语法上没有错误,但却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且往往词不达意。可见,文化语境不仅是影响英语写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准确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将文化语境感悟和习得能力的培养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的矛盾、冲突、比较中,感悟、认知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的特质和特点,实现二者在写作表达上的相容、同化,在写作、交际中实现准确理解和表达。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会自然而然的以母语文化为思维基点,在词语的选择、文章的组织等方面总是潜意识地遵循着母语的写作范式,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即“Chinglish”(戴华2011:117-118)。这在相当程度上应当归结为文化语境差异所致。因此,源于英语文化背景和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些词汇、句法和语篇结构成了写作者学习与运用的难点。
词汇是语言的细胞、核心和关键,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许多词汇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导致英汉词汇在对应上不完全一致。这种词汇文化差异常常使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选词失误,甚至错误(张莉 2008:159-160),而陷入英语写作窘态。 譬如颜色表达的差异,在汉语中 “黄色(yellow)”可以引申为“淫秽、下流”之意,而在英语语言文化中yellow就无法表达这种含义,表示蓝色的blue倒是具有“淫秽、下流”这样的文化内涵,但是蓝色(blue)在汉语中却表示希望之意。 “First Lady”在英美等国指是总统夫人或州长夫人,而在中国常会误解为“原配夫人”。 诸如此类,hippie、cowboy、Christmas、lover、thanksgiving、intellectual等英语词汇承载的全都是西方文化,而“端午、元宵、春节、本命年、爱屋及乌、辞旧迎新、不打不成交、东施效颦、纸上谈兵、赔了夫人又折兵、世外桃源”等都是承载中华文化的特有词汇和成语典故,反映的是特定的事物与概念,分别体现着英语民族和汉民族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的语境里,英汉词语搭配上也存在差异,汉语中的某些词在用英语表述时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词语搭配规则,否则,语言表达就不合规范,甚至错误。例如,英语中与knowledge搭配的动词通常有 enlarge,obtain,develop,acquire 和 gain 等,如果将“学习知识(acquire knowledge)”按照汉语的习惯来写成learn knowledge,就会导致搭配不当的语言错误。
任何一种语言的句子都有其独特的构造形式。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刘真2011:137-138),主要表现在:①英语属于重形合(hy-potactie)的语言,在句子结构上有其特有的固定句型。比如:表存在的“there be”句型,表强调的“it is…that(who)…”句型、倒装句型;保持句子结构均衡的形式主语句型“it is reported/well-known that…”等。此外,英语语言在句子结构上讲究逻辑性、连贯性,常用 if,although,but,therefore,so that,in order that,in the same,on the contrary等连接词进行衔接,句式简洁、紧凑,层次感强;而汉语是一种重意合(pa.ratactie)的语言,结构松散,不用连接词也能把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如:先睹为快(the sooner you see,the happier you will be)②英语句子有长句和复合句较多的特点;而汉语表达中则常用短句、简单句。如:The president said at a conference dominated by questions on yesterday's election results that he could not explain why the Republicans had suffered such a widespread defeat,which in the end would deprive the Republican Party of long-held superiority in the House.这个英语长句若用汉语来表达,最少需要用三个单句才能将其内容表述清楚。③汉英两种语言在主述位结构上有差异。汉语属于主题显著(topic-prominent)语言,只要主题明确,主语有误关系不大,因此,常出现零指前照应现象,而英语属于主语显著(subject-prominent)语言,很少出现零指称现象。如 “见富而生谄容者最可耻”(it is degrading to grow sycophantic before people of wealth and position。)④英语通过词形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时态、语态和虚拟语气,而汉语里除“着”“了”“过”“将”“把”等几个说法外,没有其他与英语相对应形态,一般都是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现的。比如:“又一座立交桥将于年底通车。”(another flyover will be opened to traffic by the end of this year.)当然,句式表达差异对写作的影响除了体现在词序、语态、结构方面外,还有句子衔接等方面的差异。
美国学者卡普兰(Kaplan 1966)等诸多学者曾对英语和汉语学习者写的英语文章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英汉写作中从写作策略到观点陈述,从篇章结构到遗词造句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在写作策略上,中国学生倾向于采用堆积词藻、重复论断、引经据典,或慷慨陈词或委婉华丽的策略,而英语族人则喜好使用数据和细节、引述个人和常人经历,运用成语、习语则采用掐头去尾推陈出新,以事实说话的策略;在观点陈述上,中国学生喜欢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文章观点往往要由读者自己做出思考和选择,存在模糊的灰色地带,而英语族人在观点判断上一般都是非此即彼,泾渭分明,一目了然;在篇章结构上,汉语一般先交代细节或举例说明,然后渐次引伸,推出结论,最后以总结归纳结尾,采用的是“螺旋型”段落发展结构,而英语从一开始就把话题、观点、态度引入文章,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李松涛 2005:52-56),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General—specific”、Summarize—exemplify”、Whole—respective”的规则,这种差异化写作的结果极易让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产生“主题不鲜明、观点模糊不清,难以接受”的感受和评价。
由于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作者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用词和造句出现很大差异。如:在英语写作中,多数人都将“端午节”写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显然,这二种不同的书面表述方法正是写作者对“端午节”这一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之微观写照,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一种直观的文化生活行为。笔者曾要求学生用英语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文章,一名学生写道:“the fifth of fifth lunar month,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a.In my home town,every household should hang wormwood on the door,pack dumplings,do the steamed bun on the day...”(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我的家乡,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挂艾叶,包粽子、做包子……)。估计写这篇文章的学生是来自缺水地区,通篇没有提及赛龙舟的事。由于学生将端午节表述为Dragon Boat Festival,当时,一名新来的外教看到这篇作文后就很纳闷地问我:这“龙舟节”怎么就没有一点与舟相关的活动呢?我把中国人过端午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向她进行一番详细解释后,这位外教才总算弄清了这“端午节”并不是一场为划船比赛而举办的节会活动。又如: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地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呢?如果表达成:“This is a nice present,I hope you will like it.”就不会令外国朋友感到诧异了。再如,若在写作中对某部现代都市爱情剧用“堪称样板戏”来进行评价就很不合适,因为在中国,“样板戏(model drama)”是基于中国30年代初的苏区和40年代的延安等根据地革命斗争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下,文艺被作为政治权力机构实施社会变革、建立新的社会体系的重要手段而形成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8”个样板戏和“9”个样板作品的专指,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一个特殊的词语,蕴含着特定的社会文化生活。如果缺乏对这些特定社会文化生活的了解,就很容易在英语写作中出现常识性错误。可见社会文化生活差异直接影响到英语表达和写作。
语境(High Context,即HC)和低语境(Low Context,即LC)的划分。认为低语境就是把一切要表达的意思明白无误地用语言讲清楚,高语境就是把许多要表达的意思都隐含在语境之中,不需要讲得很直白”。因此,在用高语境语言表达低语境语言时,对语言文化含义的表达往往相对准确,而用低语境语言表达高语境语言时,则往往词不达意。在高语境文化中,语境是言语或行为意义的根源,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所说的要多。在低语境文化中,突出的是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不是当时所处的语境(王红梅 2008:185-186)。中美文化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国家,而英美国家则属于低语境国家。中国人在交流时语言含蓄,含有较多暗码信息,因此Hall及大多数学者认为,汉语言交流对环境的依赖颇高,所以说中国处在高语境一端,人们在交流中善于捕捉隐含信息;相较之下,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美国文化则属于低语境文化。对于美国人来说,语境只起到辅助作用,而语言是真正的交际工具,交流双方需要提供较多的明码信息。在写作表达过程中,中西方之间不仅在行为方式上有直接与隐晦之差异,在写作文体与文本格式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时代精神、主流意识、民族习俗、非语言形式表达方式等使用语言的社会语境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二者不仅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的认识存在差异,而且对同一现象、同一意义语言表达方面,也产生很大差异,如对“他一想到要回来就害怕”这一句的写作,90%以上的中国学生都会写成 “He felt frightened when he thought that he would return.”因此,英汉语之间的差异对英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英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导致中国学生在将汉文化用英语语言进行表述时,往往很难准确把握。
英语写作作为四种基本的语言技能之一,是大学英语各门课程中层次较高、地位较为突出的一门课程,也是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高低的体现。英语写作不仅需要对英语词汇和语法有很好地把握,而且要有丰富的思维、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如何通过教学让大学生获得英语写作技能,需要有良好的英语写作教学技法。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而且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深刻。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应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写作技能为中心,以母语(汉语)文化和目的语(英语)文化为主兼顾其他文化和相关知识为内容,针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从文化知识(culture knowledge)层和文化理解(culture understanding)层(曹文 1998:10-14)入手,将文化语境知识的吸纳和认知导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英语应用能力。
所谓二分法教学体式,就是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和英语文化分层教学结合起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和范式(向巧云 2012:169-172)。
通过分级教学,将学生按照现有英语水平基础及其英语学习潜能划分为不同层级,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办法,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不同的学习层次上都能取得较大程度的进步。分级教学能从词汇、语法、句式表达等方面有效解决大学生语言知识层面上的不足,使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得到增进和提高;而英语文化的分层教学,是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融合,即语言教学中要教文化,主张将跨际文化语境作为突出内容,在语言教材中更多的加入文化内容,不仅对英语文化进行专门化学习和训练,而且强化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和鉴赏学习,如开设英汉文化比较课程和讲座,编写文化教材等,从强化文化知识(culture knowledge)层和文化理解(culture under standing)层以及连接这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culture awareness)教育入手,通过英汉二种语言文化的比较和学习,使大学生在语言基本应用能力得到提升的基础上,对英语语言的词汇文化、背景文化、社交文化,以及非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超越文化知识层,达到文化理解层,在英语写作和交际中游刃有余、应用自如,实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双重提高。
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设计,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直接关系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优劣。大学英语教学是较高层次的教育教学,不同于中小学时期以讲授词汇、语法、句式等语言基本知识为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大学阶段,当以文化的比较、鉴赏和吸收为主,侧重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应当围绕“听、说、读、写、译”这五大实用目标来进行设计和构建,这既是搞好英语写作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本质要求。单以提升写作水平为核心来看,这样的课堂设计再辅之以课堂讲评,形成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听、说、读、写、译、评六步连贯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创设相应的模拟情景,生动、自然地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实现“以听导写、以说带写、以读促写、以译助写”之效用。这是因为:
通过听力训练,促动学生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对听力材料进行分析、理解,蓄积一些单词、句型、地道的表达法和语言风格,为写作输入丰富的思维和信息,实现以听导写;通过多讲英语,实现课文讲解全堂英语化,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完全用英语交流对话,用英语口语编织短文的学习氛围,努力创设良好的英语文化交流情景,这本身就具有以说带写、消除汉语思维影响、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功效;通过广泛阅读英语原文,能为学生增加语言输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总体上成正比例关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总是要比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在词语选择、句型表达、谋篇布局等方面都略胜一筹;翻译能力与写作能力历来都是相得益彰的,通过日积月累的汉英互译训练,对提高学生在选词、造句、表达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有着直接帮促作用;而讲评是克服学生自主学习缺陷和不足的必要补充,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译各个层面所显现的优点和问题进行及时点评,既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价值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得以改进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向巧云 2012:169-172)。
英语写作是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方法,将英语语言文化思维进行外在化输出的创作活动,因而英语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不善于直接用英语语言文化方式进行思维,是横陈在提高英语写作能力面前的最大羁绊。探寻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能力的教学技法,对大学生英语语言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训练,教会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尤为重要。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应当针对当前中西文化语境差异影响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实际,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思维能力为核心和目标,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狠抓学生写作基本功训练,在学生能正确说、写出简单句子后,再引导学生根据特定体例写出精短小文,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篇章构思和运用正确的写作技巧等,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按照“多样化训练”的原则,采取听说读训练和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口头作文、改写故事、仿写课文等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对各种文体进行多元化的写作训练,促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多样化的写作训练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按照“指导性控制”的原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包括写前、写作、修改三个基本过程)中技术性细节(如格式、拼写、语法、写英语摘要等)的指导及其写作中汉语思维的控制,提高学生在选择材料、布局谋篇、主题表述等方面的语言文化辨析能力,使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用英语语言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和自然。
近年来,我国外语界已普遍意识到文化语境因素在英语写作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语言教学应当导入文化语境内容已成共识。但对文化语境导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运作问题一直处于探索和研究状态。本文仅从培养大学生英语应用写作能力的视阈对文化语境差异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强调把中西社会文化语境纳入对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培养内容之中,设计了 “二分”、“六步”“三原则”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培养英语综合应用型人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现实需要提供个人见解和思考视角。文化语境导入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新思路,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Kaplan,Robert.B.(1966).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J].
曹文(1998).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 [J].外语教学与研究(3)。
戴华(1998).中式英语在写作上的表现 [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李松涛(2005).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组织的影响 [J].外语教学(2)。
刘真(2011).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王红梅(2008).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J].教育与职业(11)。
向巧云(2012).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回避现象”实证研究 [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3(3)。
张莉(2008).浅析英汉表达差异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