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012-04-01 14:45:10于洪浩梁玲芝
城市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人文精神人文

于洪浩,梁玲芝

(湖南城市学院 音乐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一、音乐教育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品质,尤其对于提高其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人文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同时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音乐教育从不同方面、不同的层次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作为总目标,在施予教育、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本身的生活态度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在热衷于研究创造的同时还精通音乐,他认为早年的音乐教育给他的发明创造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力。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证明:艺术修养高、形象思维发达的人在进行专业活动中通常会表现出更强的创造性。这证明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及思维创新有着重要作用。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音乐是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艺术形式,它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使人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尤其是那些具有超强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对于人的感知能力则具有更强烈的熏陶和提升的能力。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它是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而人文精神是音乐教育的精神核心,以人文精神统领的音乐教育,在提高音乐修养的同时培养审美情感,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

二、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现状

“人文素养”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人格、气质和修养的表现形式。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对人的心理、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及审美体验等都具有决定作用。“人文教育”,即以人文科学为核心,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一)人文基础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缺失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延续,因此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也就很少会去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渐渐地遗忘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知之甚少。[1]学生在努力寻求社会认可的同时,忽视了对人文课程的学习,缺乏必要的音乐、美术、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知识。许多大学不注重开设音乐欣赏方面的课程,部分学习音乐的大学生片面追求音乐所带来的美感,过于看重音乐表演中的炫技,却不注重挖掘音乐所展现的内涵,人文精神自然无法健康生长。

(二)信仰缺失,导致个人主义至上

当代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磨难,社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失衡,形成了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局面,自我意识极强。[2]进入大学后其心理和生理年龄的不同步,造成他们易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单缺少辨别是非的个人能力。人生观和世界观未定型极易遭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当前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缺少根深蒂固的信仰教育,学生们人云亦云,无所适从,最后导致个人主义至上。部分大学生为功利而学习音乐,过于看重音乐表演带来的丰厚名利,把音乐的精神内涵抛之脑后,哗众取宠,人文精神自然无法健康生长。

(三)人文行为不规范,道德观紊乱

“言为心声,行为内现。”我们常常通过言行举止来了解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现代社会的功利取向使大学生只重视看得见的东西,而对无形却特别重要的东西往往不重视,只为了今后的物质生活,而缺少了人格和修养的提高。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所以道德品质在人的素质中起到主导和统帅的重要作用。

三、通过音乐教育开展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尊重音乐教学规律,教学设计要体现人文素养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加强音乐课程结构中人文教育的比重,在进行音乐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进行人文知识的吸收。[2]在欣赏音乐艺术作品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音乐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当然,这要求教师在授课前挑选含有丰富人文精神的音乐艺术作品。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人文教育的比重,借以增强其音乐艺术感染力。

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解、体验、感悟等审美体验的提高。人文学科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内在含义,也就是我们进行艺术审美的心理过程。因此,无论是从艺术本身审美的角度,还是从培育人文素养的角度上来说,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其过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也就是从情感态度上来说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方式。只有培养出学生自身的人文兴趣才是学习中最有力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的存在会使学生对真善美进行锲而不舍的追求,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完美的人格,最终成为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的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在于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展示,而是在于塑造一个具有完美人性的人。

(二)转变音乐教学观念,创设丰富的人文情境,促使人文精神的形成

音乐具备了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形象性、趣味性以及陶冶性等特点。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启学生创新的思维,激发其创造灵感。目前,教师要更加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原来的“授”、“予学”转变为“授”、“学”、“予学”。教师要改变原来单一的授课模式,逐渐转变为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2]音乐教学方式要采取多途径、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角色转变,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探索者。让学生在这种转变模式下自己去选取有用的知识,并用音乐的思维模式来提高自身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其创造能力。

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同时要避免说教式等形式化的教学倾向。在保持音乐教育这种特殊的人文学科自身魅力的同时探索多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改变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把音乐知识渗透到艺术作品的人文主题中,从而展现出艺术现象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来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因此,创设一个丰富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获得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升人文精神

音乐教育在强调人文素养培养的同时将知识渗透在人文主题中,从而体验出音乐艺术的审美性。音乐教育包含了情感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它不能形象地加以描述和分析,只能通过学生的情感、思维来理解和体验。[3]这种思维方式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根据音乐艺术学科自身特点,在音乐艺术欣赏中去感受以艺术形象为主体的审美活动,这是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心理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从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另外音乐艺术欣赏更加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激发,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来分析音乐艺术作品的内在韵义。以情感共鸣来升华审美体验,感受音乐艺术的归宿。当学生积极的进入到某种沉醉的情感状态时,就达到了与音乐融合的境界,对音乐艺术作品的体验也达到了理想值。在给予学生发挥音乐艺术潜能机会的同时赋予他们想象的空间,没有任何拘束地表达自我,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4]让音乐这种最具有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来获得心灵的满足。在聆听音乐、展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同时让学生在创造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内心发出对人生的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它不仅仅以传授专业知识为目的,还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感受艺术能提高人的修养、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人的审美能力,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音乐教育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来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

[1]汪慧.当代大学生素质现状和素质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2(2): 16-19.

[2]吕重九.深化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人文科学素质, 2002(11): 7-11.

[3]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28-448.

[4]Bennett Reimer.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167.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人文精神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