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华,姜爱福
(1.湖南工业大学 文新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2.中国电信 株洲分公司,湖南 株洲 412007)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尤其是20世纪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的声音就不绝于耳,譬如,麦克卢汉就曾在1969年5月14日致荷兰亲王贝恩哈德的信中宣称:“马克思主义完全不能够对付20世纪的问题”。[1]433麦克卢汉为什么要下如此断语呢?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麦克卢汉认为,马克思没有对技术问题作出研究,而这个问题,在麦克卢汉看来,乃是属于“20世纪”的世纪性问题。诚然,马克思确实没有专门就技术问题作过论述,但通过研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著作中包含了对技术问题的深刻而全面的论述。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尤其是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本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这样阐释: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麽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麽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4]67-68
这是马克思整个历史唯物论的基石。而生产又是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技术不同,生产方式也不同。在某种意义上,技术决定着生产。因此对生产的基础作用的强调实际上就是对技术的基础作用的强调。
关于技术在整个社会和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恩格斯说的似乎更明确。在给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5]177
对技术的这种唯物主义理解,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的核心。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刻的分析。马克思认为,作为技术的体现,譬如说工业,我们不能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这种关系来理解,还应该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来理解。他说:
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6]88
他批评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仅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本质的历史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今天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尽管他们可能并不曾受马克思的影响。比如当代德国哲学家阿诺德·盖伦认为,“假如我们把技术理解为人类由于认识自然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利用它们与控制它们,从而使得自然能为人类自身服务而具有各种能力和手段;那么技术在这种高度普遍的意义上,就是人类自身本质的最重要的部分。”[7]4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就旧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的形成的分析有力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说:
上一世纪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因为那时在所有自然科学中只有力学,而且只有固体(天上的和地上的)力学,简言之,即重力的力学,达到了某种完善的地步。化学刚刚处于幼稚的燃素说的形态中。生物学尚在襁褓中;对植物和动物的机体只作过粗浅的研究,并用纯粹机械的原因来解释;正如在笛卡儿看来动物是机器一样,在 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看来,人是机器。[14]228
马克思认为,正是三大发现,使得唯物主义对历史与人的认识进展到新的阶段。
马克思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这样写道:
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走锭精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在罗伯茨公司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在避雷针面前,丘比特又在哪里?在动产信用公司面前,海尔梅斯又在哪里?……在印刷所广场旁边,法玛还成什么?……阿基里斯能够同火药和铅弹并存吗?或者,《伊利亚特》能够同活字盘甚至印刷机并存吗?随着印刷机的出现,歌谣、传说和诗神缪斯岂不是必然要绝迹,因而史诗的必然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5]91-92
虽则没作具体的论证,马克思还是看到了,随着技术的变迁和艺术表达媒介的变换,必然会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美学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个艺术领域的变化。
与马克思没有专门的论技术的著作不同,麦克卢汉所有的著作可以说都是围绕技术这个关键词而展开的。譬如在他最脍炙人口的《理解媒介》一书的第一版序言中,就这样写道:“本书的写作就贯穿着这种信仰,其宗旨是探索技术所反映的人的延伸的轮廓,且力求使每一种探索都明白易懂。”[8]23那么,在麦克卢汉眼中,技术是什么?
在关于技术的理解中,麦克卢汉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将技术理解成媒介。在很多时候,媒介和技术两词,他要么同时使用,要么分开使用,但含意并未改变。譬如人们经常引用的他的经典名言:“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8]34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我们用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8]100作为媒介,麦克卢汉认为,技术本质上是人的感官的延伸。有些是某种单一感官的延伸,如印刷品是人们眼睛的延伸。有些是人的多种感官的同时延伸,譬如电视,一方面,它延伸了人耳的听觉功能;另一方面,它音画同步的特点又使它是触觉的延伸。作为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迄今为止,技术发展已历经三个阶段。他说:“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个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8]20
“每当我们创造一种新技术,……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把它当作我们的文化面具。”[1]389关于这一方面,麦克卢汉的论证十分丰富。麦克卢汉分析道,文字文化从根本上乃是一种“理性”文化或“逻各斯”文化,因为文字和印刷鼓励人的线性思维,鼓励连续性、序列性。而口语文化以及电子文化则是一种“感性”文化,是非线性的、非连续性的、直觉性的,是一种模式识别,靠类比的方式来把握。麦克卢汉说:“如果说17世纪从一种视觉和造型的文化退入一种抽象的文字文化的话,今天我们就可以说,我们似乎正在从一种抽象的书籍文化进入一种高度感性、造型和画像似的文化。”[3]348
麦克卢汉认为,技术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重要的是它是人体感官的延伸。他以此区分了口头、文字和电子三种不同的传播和感知模式。在口语时代,人们的交流更多地是依靠听觉,人的各种感觉是平衡的,它容许一切感官频繁地相互作用,是为“部落时代”。文字的出现则使人的视觉功能突出,并开始压抑听觉价值,由此促成个体从部落中分离,走向独立,由此产生主体自我的反思和分析能力以及主体自我的内心对话。电子时代的到来则又开启了新的“口语”时代,相对于文字时代,这种感觉和思维是全新的,是一种个体感觉的整体性的回归。
他说:“我们激增的技术创造了一整套新环境”。[8]27众所周知,“媒介即是讯息”是麦克卢汉最著名的警句,对于它隐含的意思,可谓人言人殊。为此,他特意做了专门的解释。他说:“用电子时代的话来说:‘媒介即是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创造出来了。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加工,正像电视对电影正在进行彻底的再加工一样。因为电视的内容是电影。电视是外部环境,难以为人觉察,在这一点上它与一切环境无异。”[8]27在另一个地方,他如此解释:“它(即‘媒介即是讯息’)说的其实是一套隐蔽的服务环境,由革新造就的隐蔽的服务环境;使人改变的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改变的是环境,而不是技术。”[2]153他还说:“如今,我们生活在技术铺就的环境之中,这种环境把地球包裹起来。[3]316
以上是我们对马克思与麦克卢汉技术思想的简要分析,下面我们不妨略作比较。
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讲,对自然、历史与人的唯物主义解释其不可放弃的灵魂,[10]43这是马克思考察技术的基础。可以看到,马克思对技术的论述主要将之视为“感性的人的活动”、从物质实践方面去理解(譬如认为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属于“经济关系”)。反之,总观麦克卢汉技术思想的四个方面,则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也即从文化方面理解技术的宗旨。
[1]梅蒂·莫利纳罗, 科琳·麦克卢汉, 威廉·托依.麦克卢汉书简[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7]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M].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
[8]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9]菲利普·马尔尚.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0]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