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浩
生态社会主义是产生于1970年代并于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逐渐完善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它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出发,试图将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马克思主义式的环境危机理论,并将全球生态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考察,做到既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又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并在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实现社会变革的途径和阶级力量,以及未来社会主义模式等一系列问题上,找到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1976年,美国学者威廉·莱易斯在《满足的极限》一书中阐述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从而造成过度生产,造成生产力和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就导致人的异化和生态危机。[1]威廉·莱易斯和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等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把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与社会主义革命联系起来,认为生态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的具有无限倾向的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有限的承受能力之间存在着尖锐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一矛盾将导致人们对资本主义“期望的破灭”,并由此引发社会主义革命。[2]美国的维克托·沃尔斯认为,“当前全球严重的生态问题完全是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节制的生产和无节制的消费造成的”。德国的雅各布·莫内塔则强调,“为超额利润而生产、为过度消费而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根支柱”。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节制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节制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而这是资本主义做不到也不愿意做到的。[3]257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状况紧密结合的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分析而构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二者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在概念及形成背景、渊源、理论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从概念上来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它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从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有关生态问题,并将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文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如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辩证地对待外来资金与技术,提倡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战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下,才能得以实现的生态文明,这必然要经历了一个长期且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是将生态与社会主义进行有机结合而创造的新概念。具体来讲,生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社会主义就是指超越资本主义的更先进的社会形态,它不仅继承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物质文明成果,而且也破解了其基本矛盾,创新性提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即未来理想的社会模式就是人与自然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可以说,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超越了字面意义,它应时代发展要求,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风起云涌的生态运动与日渐成熟的社会主义运动紧密结合,提出了从社会制度的层面来解决生态问题的设想,为真正变革资本主义,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选项。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存在的概念关联。第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都强调要将生态问题的解决作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第二,二者都主张通过内外部条件的逐步完善、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充足的资金支持来切实有效地改善自然环境;第三,二者都主张将生态社会的实现以某种制度安排来完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主张用科学社会主义来完成,而生态社会主义则主张以生态社会主义来实现;第四,科学社会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谴责,生态社会主义则侧重于从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角度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二者都尖锐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所谓“文明进步”;第五,二者都将未来社会看作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科学社会主义重点从人的角度表述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模式,而生态社会主义则重点考察了未来理想社会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都体现了二者对未来社会设想的某些相似之处。
从形成的历史背景来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生态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生态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但是自改革开放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背景。我国紧扣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正面临着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与国外经济体竞争加剧的局面。三是政治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随着国内外政治气候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四是,文化背景。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创造了特有的东方思维方式,在这其中,生态思想将世间万物看作是联系而又统一的整体,“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东方生态思想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必然受此文化的影响。
生态社会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本主义进入20世纪以来凭借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然而,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也使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民众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二是,资本主义矛盾的持续激化。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在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环境不断受到破坏的同时又将这种生态灾难转移到普通民众及广大不发达国家中去,这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更加剧烈及日益全球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三是苏联模式的突然崩溃。粗放增长型的苏联模式在与集约增长型的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下峰,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和浪费甚至破坏,生态社会主义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主义形成历史背景的关联就在于:首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主义的提出背景都是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全球性的贸易往来也不断加深,这在带给人类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极大地消耗了地球资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由此爆发。其次,它们都是以一定的文化背景为支撑来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虽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形成的文化背景是东方文明,生态社会主义形成的文化背景是西方文明,但它们都是在充分发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现实情况基础上对传统生态思想进行的理论与实践反思。
总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与形成的历史背景都是全球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产物,它们也都从各自的角度对生态危机进行了理论化的归纳与总结,体现了其以生态问题为立足点并进而破解政治、经济等方面难题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深入认识国内国外严峻且复杂的生态形势下,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充分借鉴包括西方生态思想在内的各种生态思潮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理论。具体来讲,首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优秀成果,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思想。其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借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包括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文明思想,并提出要从人与自然整体的观点出发来研究二者和谐关系的观点。最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借鉴了我国传统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是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将世间万物看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构建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社会主义充分借鉴了风起云涌的绿色运动实践成果,吸收了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在内的各种理论成果,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主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提炼而成的。它指出,作为社会历史的客观存在,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了与自然的统一。这就是说,作为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人类是整个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能将自身凌驾于整个自然界之上,只能在自然规律下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这样,人类的利益就与自然的利益在本质上形成了一致。生态社会主义因此主张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与制度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主张以社会主义来替代资本主义。此外,生态社会主义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技术对于人类解放所起重要作用的观点。它指出,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帮助人类实现自我解放,促使人与自然相协调。其次,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也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有关理论。西方的一些学者也积极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们将理论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研究生态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试图寻找到解决日益严峻生态问题的理论良方,生态社会主义也正是以此理论为基础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最后,可持续发展观点也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二战以来,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适时地在国际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就是说,要构建同时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发展需要的理论体系,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相协调的道路。生态社会主义也提出要实现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及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并将这种观点细化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正义思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理论来源上有许多关联之处。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二者共同的理论基础,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内涵,其理论来源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其次,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都是以本地区浓厚的文化背景为各自的重要支撑。生态社会主义根植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文化土壤,形成了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则深受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东方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二者都以文化作为其理论的重要拓展面;最后,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都借鉴了各种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它们都深入地借鉴了以生态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的数量分析研究方法,仔细地分析了当地的生态状况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社会方面的变革,这具有创新性的意义。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运动造成了人与自然矛盾与冲突不断加剧的局面。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在取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消耗了极大的自然资源,环境也因此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主张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来共同应对生态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再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认为,未来理想的社会模式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人与自然的需要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的社会。第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特别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第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认为,生态环境可承受的经济增长是未来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第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出,当今世界物化的生产及消费观异化了人们的文化思想,只有建立生态的文化观念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社会主义发源于生态运动,它将生态危机的根源归根于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方式,并进而指出了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必要性。生态社会主义以此为基础,将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及事件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理论内容,具体来讲包括:首先,生态危机成因理论。虽然资本主义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其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仍然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持续紧张。当生态利益与资本利益不一致时,生态危机就会不可避免地爆发。其次,生态危机的依靠及应对理论。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生态革命才能有效地避免生态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佩珀认为,在资本家仍然控制国家的情况下,试图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应该接管国家,并将其改造成以某种方式为全体服务的机构。必须将此目标的手段限定在这种范围内,即用教育和示范生活的方法去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必须认识到用管理资本主义生产的方式无法根本解决环境危机。[4]再次,未来绿色社会模式理论。生态社会主义指出,未来的绿色社会将超越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在经济、政治、生态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分散化与整体化相结合、区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新型民主政治体制。[5]270第四,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社会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它不仅指出了资本主义给二者关系造成的异化,而且也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第五,生态政治思想。生态社会主义在对资本主义民主实质的分析后主张用非暴力的基层民主政治来协调政治与生态的发展。第六,生态经济思想。生态社会主义将适度的稳态经济增长视为其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第七,生态文化思想。资本主义的异化状态使人们的文化思想变得日益物化并出现了堕落的趋势,这也成为人与自然关系非和谐性的重要原因。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相通之处。首先,它们都从各自的角度尖锐地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其次,它们都强调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对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即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生态问题;再次,它们都认为未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第四,它们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放置于其理论研究的核心范畴;第五,它们都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给社会带来异化状况后提出要建立稳态的、适度增长的经济模式来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后,它们都认为资本主义的异化导致了文化的堕落,生态文化观的建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总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都将生态问题的研究放置于重要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从社会全方位的角度来改革现存制度,以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全球化给人类带来更加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将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置于人类思考的范畴。虽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生态社会主义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但二者在概念、形成背景、理论渊源、理论内容都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关联才使得它们对生态问题的研究有了更多的思维路径,这不仅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而且也给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观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世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源泉,不仅对生态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的发展,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祝士明.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J].广东社会科学,2008,(4).
[2]郭俊哲.生态社会主义评析[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David Pepper.Eco-socialism:From Deep Ecology to Social justice[M].London and New York:Rutledge,199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