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武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双倍增目标。本文主要分析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5919元,按照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目标,到2020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将达到38218元,农村将达到11838元。这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
第一,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满足全体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能够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同时,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也决定了必须以改善民生、增加消费为生产目的。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资料,从而没有消费;另一方面,消费也决定生产,没有消费,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生产越多,浪费越大,生产者就会破产,没有消费的生产是注定要灭亡的。因此,从整个社会来看,即使是非公有制企业,也要提高生产者的收入水平,增加生产者的消费。
第二,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必须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让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达此目的,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收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从而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第三,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包括五个目标,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们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这五个目标都与提高居民收入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使经济增长有持续动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最根本的是倾听人民的诉求。而人民最大的诉求是经济民主。没有经济民主就没有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的目的,是谋求平等的、有尊严的、体面的、幸福的生活。文化软实力的显著增强,要求居民增加文化消费的支出,必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直接要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求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是居民幸福指数提高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目标。
第五,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这种发展方式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也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限制,是一种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因为,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必然造成对生产资料过度消费、过度需求,从而引起环境恶化,生产资料生产发展过快,消费资料生产发展不足,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阻碍经济可持续增长;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必然造成进出口比例失调,外汇储备过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有限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必须把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上来。依靠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必须扩大居民消费,从而必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第六,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客观要求。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若自身体制机制没及时更新,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及时转换,发展战略没有及时调整,加上受到外部冲击,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我国2011年人均GDP达到5432美元,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现阶段,我国处于发展方式转换时期和改革攻坚时期,各种矛盾充分显现;又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产品成本提高的影响,出口难以扩大;再加上收入差距较大,消费需求受限,经济出现下滑趋势,有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避免这种危险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因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可以增加居民消费,既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又有利于拉动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第一,缺乏居民收入增长机制。目前,我国对干部政绩考核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对人民生活提高指标重视不够;对企业、事业单位考核,也只是规定职工工资最低标准,没有规定提高职工收入的指标。因此,居民收入提高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限制了劳动成本的提高,因此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的实现比较困难。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由于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存在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居民有钱不敢消费。因此,即使提高居民收入,也难以将收入转化为消费,从而不能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居民收入不能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倍增目标难以实现。
第三,收入差距扩大。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而且有扩大的趋势。收入差距过大,多数社会财富被少数人占有,多数人不富裕,社会有支付能力需求不足,就会限制消费,从而限制生产,阻碍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倍增目标难以实现。
第四,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我国经济连续十年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部分人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精神开始懈怠,躺在功劳簿上,以为不再付出更艰苦的劳动,就能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其实,无论何时,离开辛勤劳动,都不能得到幸福生活。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更要加倍努力。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办法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
第二,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创新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使居民敢于消费,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第三,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方式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到主要由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上来,经济发展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第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的关系。经济发展是手段,消费增长是目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必须以国内生产总值倍增为前提和基础。同时,居民收入倍增又为国内生产总值倍增提供永续动力和保证。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居民收入,才能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第五,要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要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攻坚克难,辛勤劳动,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创造幸福生活,建设和谐、幸福社会。
[1]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武汉晚报,2012-11-16.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湖北日报,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