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周
老来重温幼年书,百种滋味上心头。
莫谓韶光随风逝,昔日深情个中留①个中,这里。。
故人一去不复返,新意潺湲曾未休②旧人虽已逝,但新的情思不断涌现。。
细品兄长此间意,华章忍泪再三读。
2011年11月26日,在上地永旺市场散步,过纸老虎书店浏览,朱光潜著《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赫然在目。这不正是七十多年前二哥继愈自重庆寄我的书吗?急切购得,归来浏览再三,百感交集。
那时我正在四川万县,现在叫万州,读初中二年级。收到二哥从重庆发来的邮包,打开一看,是朱光潜著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开明书店出版,天蓝色的封面,有粗细不等的直条花纹,淡雅、清新。是朱光潜游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的信。是大哥哥和小弟弟谈话的语气,亲切,平实,很好懂。我怀着浓浓的兴趣,很快地读完了。从此我知道了朱光潜。我知道朱光潜还写了一本《谈美》,但万县买不到,就写信给二哥,请他给我找。那是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困难,书店经营大概也不容易。我焦急地等待着,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也许几个月,二哥买到了《谈美》,寄来了。其中讲了许多道理,都很新鲜,有趣。也许这是我接触理论文章的第一步。
二哥一直引导我,多读一些课外读物。抗日战争以前,他从北平给我订《小朋友》,以后是《儿童世界》,再后来是《中学生》,尽管那时我还没有进入中学。这些刊物循序渐进,年年订,从未间断过。还记得我小学毕业的那一年,他从北京寄来一本冰心的《寄小读者》。他在扉页上写了几句话,说他刚刚参加一二九游行回来,衣服被警察的水龙头喷湿了,很激动,写字时手还有些发抖。
对于一个从小学到初中时段的孩子来说,读了这些读物,说不上有什么深刻感受。但今天拿到手里,就不一样了。翻开这本书的“序”,便可看见老教育家,当时开明书店的总编辑夏丏尊写的一段话,这是“点睛”之笔。他说通观全书“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接着说,“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类似美国的旅行家看《蒙娜丽莎》③《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第十一封,《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中,记述了四、五十个美国青年参观蒙娜丽莎名画,匆匆而过的肤浅形象。“卢佛尔宫”,今通称卢浮宫。了”。
当前,作为一个耄耋老人,旧书重读,摩挲着书本,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的,深沉的脚步声。这份穿越历史的厚重,在幼嫩敏感的孩子心里扎了根。它“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间,留下印记了。这种来自童年的熏陶,老来回味,涌上心头的何止“百种滋味”④本诗开头一句“老来重温幼年书,百种滋味上心头”相呼应。?
当年寄书给我的家兄继愈已经离去三年了。他留下的记忆却历久常新。我手里拿着这本书,竟忍不住含着眼泪,再读,三读。昏花的老眼中,恍惚间,我听见当时的声音,还看见清晰的形象。我读的已不再是书。我读到书本外边去了。
——2012年7月定稿于家兄离世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