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安 刘俊凤 王晓芬 肖文福 刘彬斌 刘刚、2 张友洪*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637000;2.四川省南部县人民政府 637300)
升钟湖修建于1976年,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是我国西南地区蓄水量最大的人工湖泊,位于四川省南充市,位置于东经105°44',北纬31°31'。湖面最宽达3800m,最深处170m,面积8.4万亩,库容量13.4亿立方米。辖区包括南部县的升钟、升水、皂角、保城、双峰、铁鞭、神坝、大坪、桐坪、店垭、太霞、西河、丘垭、光中等十四个乡镇以及阆中、剑阁等县的部分区域,辖区内总幅员面积近600平方公里[1]。栽桑养蚕是库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剖析升钟库区蚕桑产业发展状况对升钟库区人民脱贫致富有重要作用。2012年7月,笔者专程对升钟库区蚕桑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
2004年以前,升钟库区所有乡镇中仅16个村栽桑养蚕,主要是四边桑,桑树不足90万株,有零星分布的小桑园210亩、年养蚕1 720张。2006年以来,国家加大对升钟湖库区开发扶贫力度,库区蚕桑产业迅速发展。光中、保城、大坪、桐坪、店垭等12个乡镇得到南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地方出台了配套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库区发展,并引进南部县蚕业专业合作社在当地成立分社,蚕桑产业开始重点发展。升钟库区全域全面推广“旱地桑园化”,目标是建成养殖桑园5万亩,其中桑果采摘园1 000亩,龙桑、垂桑等观赏桑500亩。2011年,库区养蚕6万张,产茧230万kg,养蚕农户人均增收1 606元。先锋蚕业合作社采用“签约指导、风险包干、统一收烘、二次返利”的产销对接模式,入社社员1 4675户,占库区养蚕农户的70.5%,新增养蚕10张以上的业主大户1 216户[2]。
升钟库区的桑园基本实现了旱地桑园化。在升钟蚕桑产业环线路带,桑园主要位于丘陵区的二台地,二台地以上为川北地区常见的柏树等树种,少有粮食种植。新桑园主要栽植形式为密植,株行距有0.66m×0.33m,老桑树基本上为四边桑,高干养型。当地的旱地桑园土壤肥力偏低,有机质较为缺乏。桑树长势较差,桑树下部枝叶由于缺乏光照等原因,叶片黄化,利用价值较低。
按照当地政府要求,桑园内不得间作高杆作物。除少量的玉米高杆作物外,当地密植桑园主要间作花生、黄豆等作物,限于当地的经济交通条件和密植桑园的形式,间作农产品并未给蚕农带来较大的收益。
升钟湖库区的海拔高度在400~800m之间,常年平均气温16.4℃[1],比南充其他低海拔蚕区平均温度低3℃左右,桑树生长发育开始时间推迟,整个生产季节推迟。但当地在蚕种出库时间上没有对此做特殊的考虑。同时当地的蚕房建设方面,急需解决的蚕室升温问题上,也缺乏明确的规定。在新建的小蚕共育工厂,升温的问题将依靠自动升温补湿装置。但当地较为紧张的电力供应以及较高的运行成本可能限制升温设备的使用。
当地蚕桑生产技术人才较为缺乏,目前当地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人员兼职从事蚕桑生产的规划、发展工作,而技术主要依靠先锋蚕业专业合作社派驻到各乡镇的技术员,每个乡镇1名,而在此前的2011年,还有1名技术员指导、服务两个乡镇的情况。如大坪镇有1 300亩密植桑园,另有四边桑大约700亩,总计超过2 000亩。2012年春季养蚕仅430张,全年养蚕不过1 500张。亩桑产茧不超过50kg,这样低的亩桑产茧量水平是不够支撑产业发展的,也不能吸引农民在家养蚕而不是出门打工。
技术人员数量少,待遇也很差。据了解,一名技术员在上班期间,每天90元钱的基本工资,如全勤且完成任务的话,另加30元钱的奖金。全年工资总额大约4.3万元。但实际上可能计算的工作时间200多天,年收入不超过3.0万元。但是,每个乡镇有一个合作社分社,每年大约能够得到8万元的地方政府补贴,名义是技术指导费。而技术员是合作社聘请的,工资也由合作社进行开支。因此每个合作社分社至少要配备2名技术人员才是合理的。
南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一直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在原有的绿神集团南部公司撤出南部县以后,当地政府及时出台政策,扶持蚕业合作社发展。在一些合作社刚成立时,为了降低蚕业合作社运营成本,有关部门帮助联系的会计师事务所仅收取合作社的财务管理费用200元/月。县政府专门安排了县政府助理调研员1名负责蚕桑生产管理和指导。每年在春蚕期前召开由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县机关部门负责人以及73个乡镇(街道)的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街道办主任)参加的蚕桑工作会。在工作会上,前3名的乡镇将得到表彰并上台交流经验,而后3名需要检讨。
南部县每年都会筹集较多的资金投入到在蚕桑生产发展方面。2012年南部县实施新增40万kg蚕茧养殖基地扩建项目(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项目资金56万元,实施单位为南部县中心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南部县政府筹集资金480万元,在升钟库区12个乡镇建立小蚕共育工厂12个。每个工厂饲育规模为1 000张。南部县蚕业局提供了专业的小蚕共育工厂的设计图纸,对小蚕共育工厂建设的地址、材料都有明确规定,制定了严格的竣工验收标准。在整个南充蚕区中一直很难推行的小蚕共育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南部县的地方乡镇政府也大力扶持蚕桑产业发展。例如光中乡政府将桑园集中流转,农民获得一定的收入,政府将桑园建好后,再返租给农民。其中间差价由政府予以补贴。现在整个乡镇在蚕桑环线建设上卓有成效,全部实现了旱地桑园化。在光中乡制定的“桑树管护制度”中,明确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决贯彻粮桑分离政策。建立“一社一册、一户一页、一地一格、一季一核”的台账管理制度。禁止占用桑园地块修房和建企业工厂。对损毁桑树的,按照50元/株的标准进行处罚外,还必须补栽桑树100株。说明当地政府在蚕桑产业发展上是有力度的。
升钟湖库区的开发式扶贫现在已见成效,因此库区蚕桑产业要紧紧围绕“依托库区资源优势,努力增加蚕农收入”的中心目标,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库区蚕桑产业发展。
在升钟湖库区的崇山峻岭间,一片片碧绿的桑园让人心旷神怡。依托“升钟湖钓鱼节”“全国钓鱼锦标赛”等节庆、赛事活动,升钟湖旅游蓬勃兴起。在全国各地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蚕桑旅游项目时,升钟湖库区的蚕桑产业可以紧密依托升钟湖旅游的兴起,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饮桑葚酒、喝桑叶茶、吃桑枝菌、品桑园鸡”等特色的旅游活动将助力升钟湖库区蚕桑发展,增加蚕农收入。依托四川省蚕业研究所的最新科研成果如天然彩色蚕茧、蛹虫草等以及桑叶茶产品,开发有关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以及特色保健食品,不仅丰富库区旅游的内涵,还可以为当地的蚕农增加收益。
升钟湖库区受较高的海拔与较宽的水域影响,温度常年比周边地区温度低3℃左右,这样的气候有利果桑产业的发展。在周围平坝地区的桑葚已经结束出产的情况,升钟湖库区还可以延长半个月以上的桑葚供应时间。同时,较低的温度对于桑葚病虫害的发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利于出产更环保的桑葚产品。
桑叶中的DNJ(脱氧野尻霉素)对降低血糖有较好的作用,生产天然绿色、无污染的桑叶茶产品对环境条件要求较为严格。升钟库区周围没有大的工厂,没有污染源,环境条件好,对发展天然环保的桑叶茶极为有利。
桑枝食用菌的应用是利用废弃桑枝等物料转化,现有的技术已经成型,具备实用化推广的可行性。在库区,可以利用库区气温较低的优势,重点发展生长温度要求较低的食用菌品种,如大球盖菇等[3]。
升钟湖库区气温较低,桑树生长速度较慢,桑园光照条件有限,土壤肥力较低,施肥水平不高。这些条件限制了密植桑园在当地推广的效果,几乎没有间作农产品补充蚕农收入。不考虑蚕茧价格剧烈变动的影响,当地亩桑园年收益大约在1 500元。密植桑园难以保证蚕农获得足够的年收入维持蚕桑产业的发展。建议当地借鉴四川宁南蚕区“6215”的栽植形式,积极鼓励蚕农发展桑园间套作,提高种桑养蚕的综合收益。
在养蚕设施设备上,除了推广方格蔟外,重点要考虑实用化的升温设施设备。建议在蚕室修建地火垄,这种方式运行和维护成本低,使用方便,效果良好。有经济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自动升温补湿器,效果更好。
库区现有的生产技术体系,劳动力短缺、技术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问题。依托合作社建立有效的技术体系是当前较合适的方式。合作社要积极培养当地年龄在40岁左右,有较丰富经验的养蚕大户,充实合作社的技术人员队伍。技术人员通过参加培训、学习、考察等机会拓展视野,提高技术水平。合作社还可以采用定期培训、田间课堂、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对合作社社员进行相关业务技能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养蚕农户的技术水平。
同时要规范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合作社的经营服务水平、拓展合作社的经营服务区域。建议当地政府依托有关的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帮扶等多种途径,选拔一批“合作社辅导员”,切实将合作社建设成为带动当地蚕农发展蚕桑产业的龙头。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应该在蚕业专业合作社的设立、登记等方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促进蚕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
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条件,要解决升钟库区蚕桑生产技术人才紧缺问题,主要还是依靠当地的技术人员。短时间内,可以通过蚕桑技术干部挂职锻炼等方式,选拔一些蚕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担任大学生村官等形式充实当地的蚕桑技术干部队伍。
另外进一步与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加强联系,依托四川省蚕业研究所在人才、技术、机具等方面的优势,将蚕桑实用技术、蚕业机器方面的新成果,集中在升钟湖库区示范推广,促进升钟湖库区蚕桑产业发展。
[1]中国升钟湖官网,景区游览,景区介绍,西部水乡
升钟湖 http://www.shengzhongfish.com/Article/Show.asp?id=289&NewsType=10
[2]赵成元.南部县升钟库区加快发展蚕桑产业[J].四川蚕业,2012,(1):4
[3]张剑飞,吴健梅,胡祚忠,等.废弃桑枝及蚕沙栽培珍稀食用菌-大球盖菇新技术初探[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