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虹颖
(巴音郭勒楞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快速发展之后,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势。一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发展职业教育,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针对性的部署。可以预见,高等职业教育将在今后地个时期获得大量人、财、物的支持,并取得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激烈的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招生日益困难,生源危机正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间蔓延开来。如何在招生工作上实现突破和创新,以应对和化解生源危机,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高职院校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主要表现在生源减少、生源质量降低、新生到校率不足等。生源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性的依托,生源减少对高等职业教育及高职院校的发展构成了直接的挑战。为应付生源危机,各个高职院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推出多种策略进行应对。
其中,降低录取分数线是应付生源危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以山东为例,据《人民日报》报道,该省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线2008年为220分,此后逐年下降,2011年更是降低到史无前例的180分,线下考生仅剩3000多人。然而分数线的降低,又造成生源素质的不均等,给正常的班级教学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试点自主招生考试,录取批次提前,招生标准多元化,宽进严出,招生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但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另外,为吸引学生入学,高职院校采取了多项配套措施,如提供奖学金、对困难学生进行特殊帮扶等,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它们不但要在外部同本科院校进行不对等的生源争夺战,而且在内部,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也相当激烈。
造成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原因相当多,需要采用多元、综合的视角进行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外因和内因。
适龄教育人口的减少是生源危机的直接原因。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是建立一定的人口基础之上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新出生人口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减少,下降趋势明显,适龄教育人口也呈下降的趋势,直接导致高校生源的逐渐减少。“以上海市为例,适龄教育人口从1988年的19.03万下降到1998年的6.17万,下降趋势和力度都很明显。”[1]全国高考人数在2008年达到1050万人的最高点,但随后即开始持续下滑,到2011年即下降到933万人,仅仅3年时间就减少了117万人。在可预见的十年内,适龄教育人口还将继续减少,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和教育人口的平衡将出现,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只会进一步加剧。
大学扩招对高职院校的招生造成严重的冲击。过去的十年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本科高校持续扩招,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学校的竞争力,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以升本为目标,通过重组、合并及强强联合等手段,极力向本科院校的队伍靠拢。如此一来,本科学校在招生数量上呈现的乘法效应越发明显。面对日益减少的生源,本科教育的扩招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进一步加剧。
社会文化资本的确认方式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带来不利影响。虽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却普遍较低。社会文化资本是指人所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它通常通过证书表现出来。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在社会文化资本的确认方式上,高职院校往往就处在不利地位。社会上重本科轻专科学历的认识还没有得到改观,高职院校的学生竞争力没有得到正常的展示。正因为如此,学生也对高职院校产生偏见,致使一些学生宁可选择复读也不选择职业院校。
此外,还有一些影响高职院校生源的外部因素。如张震认为“我国现有的招生考试和录取制度的不合理造成高职院校‘低人一等’的假象”[2],高职院校的录取工作排在本科院校之后,高职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档次里处于底层,学生感觉高职院校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徐金寿、赵凌指出高职院校还存在着“看涨的高职教育消费与学生承受力的背离”[3]。为降低受教育成本,学生往往选择复读。
2.2.1 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有待加强
从内源性上来说,高职院校还需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综合条件比较好的高职院校,其招生完成率能达到80%以上,特色专业的追捧度同样很高。然而从总体上说,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并不雄厚,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相似度比较高,缺乏差异化、专业化竞争策略,导致学校的吸引力并不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
2.2.2 高职院校招生口过窄
无论是对口招生还是自主招生,高职院校对高考的依赖性仍然很强。过度地依赖高考生源,直接导致生源渠道狭窄,招生完成率低的现象。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有相当部分来自“三校生”的对口招生,这种招生方式,可使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有机衔接,对培养高技能的学生有重要的接续教育作用。然而这种招生方式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三校生”的整体素质不如高中毕业生,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编制上,“三校生”所占比例日益下降。另外,高职院校的生源中,在职人员的比例也有待提高。
2.2.3 高职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实际招生数量低于预期,从一个侧面说明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还有待加强。在计划编制上缺乏预见性,招生宣传不到位,本校的特色专业没有得到有效的推介,不但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公信力,而且直接影响到招生计划的完成。
自从2005年上海开启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后,目前多数省市的一些高职院校也有了自主招生权,对于学生的录取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在这样的背景和优势条件下,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改革,积极探索,扩展生源渠道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扩展生源渠道就是要增加“三校生”及在职工作人员在招生计划中的比例。对口的“三校生”能稳定高职院校的生源,而在职工作人员则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可靠的生源补充。由于相当多企业的在职工作人员的年龄较低、学历层次不高、技能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可为在职人员的素质提升进行针对性培训和后续学历教育。招收在职工作人员,不仅能增加生源,还能获得企业的财力支持,对企业和高职院校来说是种双赢的选择。因此,高职院校可设置弹性课程,通过学分制形式,为在职工作人员提供教育。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探索“建立专业招考联盟机制”[4],通过强强联合降低招生成本,提高招生竞争力。
当前高职院校同质化现象严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毕业生的竞争力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要在高校招生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在同类院校里有所成就,就必须加强本校的竞争力,走差异化和特色化路线。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设置针对性且需求性比较强的专业,充实师资队伍,建设良好校园硬件和软件环境,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设置合理配置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对学生的教学同样要注重差异化,自主招生背景下的学生素质高低不齐,比较优势各有所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类别层次进行针对性的授课。走差异化和特色化路线,要注意避免和警惕“泛职业化”[5]。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始终坚持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统一、育人和技能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切实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以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吸引力,从而化解招生难的难题。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反映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让企业参与培养学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在当前企业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积极邀请企业资深人士来学校兼职授课,提升课程的实效性;继续鼓励和加强校企之间的师资双向交流。在招生上,积极和本地大企业、龙头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设立针对性专业,邀请企业参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提高就业的对口性,并积极推进校企双方在继续教育培训上面的合作。
招生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高职院校的招生成败。高职院校招生宣传的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宣传本校的特色和优势,让众多家长和学子打消社会偏见的束缚,选择就读高等职业院校。高职院校的招生宣传要做好以下三点:首先是要回答好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如本校的优势、特色、教学及学习环境;其次,要把握好时机,充分利用包括网络、微博在内的现代传媒技术进行分区域、分时段的宣传,对于重点生源地及生源学校,派出工作组深入学校进行宣传;第三,招生工作的宣传,应当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注意公信力,切实维护好学校的声誉。
要提高学校的吸引力,就要切实做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服务工作。比如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设立高额奖学金鼓励学生来校求学,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设立全额奖学金,通过优秀学生的名片来提升学校的品牌和知名度;搞好对困难学生的帮扶,为困难学生提供资助和关心;强化学校的基础条件和后勤保障,对学生比较关注的图书馆藏书、校园网络、食堂、住宿条件,应当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方便。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还应考虑到多民族学生的融合及习俗和饮食习惯。
[1] 杨旭辉.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缘起与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27.
[2] 张振.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问题研究[J].湖北招生考试,2010,(30):31.
[3] 徐金寿,赵凌.招生问题:高职教育发展的窘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2011,(8):7.
[4] 戴诚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现状与对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28-29.
[5] 张轩.高职教育招生模式变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