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远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基于低碳视角的社区空间规模研究
姚尚远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基于低碳视角探讨了社区空间规模的特点,包括社区用地规模的发展趋势和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体量规模对居民出行效率和建筑能耗的影响,从人口聚集规模、交通设施条件和社区运行效率的角度对低碳社区空间规模的确定进行了分析,以便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低碳; 社区; 空间规模
社区空间规模是城市社区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用地规模和体量规模2个方面。我国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人口规模、人均居住用地等作为社区空间规模的主要控制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不同层次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相关设施的配置情况,属于刚性指标[1]。在当前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方略之下,社区空间规模还与人们的出行效率和维持社区正常运行的能源消耗等密切相关。因此,在确定社区空间规模时不仅需要研究人口规模、人均居住用地等刚性指标,而且需要研究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和较低量的碳排放的“软指标”。下面,笔者对基于低碳视角的社区空间规模问题进行了探讨。
1.1社区用地规模
1)新建社区用地规模发展趋势 在城市新建居住小区中,居住小区与城市中心距离越远,其用地规模越大。以上海市2002~2007年新建居住社区为例[2],内环以内社区平均用地规模为2.19hm2(1hm2=0.01km2),内环和中环之间社区平均用地规模为4.75hm2,中环和外环之间社区平均用地规模为9.15hm2,而外环以外社区平均用地规模为14.7hm2。
2)用地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 用地规模是社区空间规模在水平方向上尺度大小的反映,社区尺度大小直接影响居民出行距离、出行方式和出行频率,其中对出行方式的影响尤为突出。一般来说,用地规模较小的社区居民主要采取步行、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其用于交通的能源消耗较小,因而碳排放水平相对较低;用地规模越大社区的居民采用私家车出行的方式,其用于交通的能源消耗较大,因而碳排放水平相对较高。
1.2社区体量规模
社区体量规模是指社区空间规模在垂直方向上尺度大小的反映。一般情况下,高层住宅建筑在社区中所占的配比越大,社区体量规模越大;低层住宅在社区中所占的配比越大,社区体量规模则越小。社区体量规模影响着居民出行效率和维持社区运行的能源消耗。
1)体量规模对居民出行效率的影响 在社区建设中,通过提升高层住宅的配比即增加社区在垂直方向上的体量规模有助于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因而目前大多数社区建设一般都加大社区体量规模,而体量规模的越大,势必会增大垂直方向上的交通出行距离,进而影响社区居民的出行效率。因此,在进行社区建设时,应尽量减小体量规模对社区居民出行效率的影响。
2)体量规模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①对维持社区建筑运行所需能耗的影响。维持社区建筑运行所需能耗包括电梯采暖、照明、烹饪、洗衣等,其中与垂直体量规模有关的运行能耗有垂直交通用能,即电梯用能。由于社区垂直体量规模不断加大,因而维持社区建筑日常运行的综合户均耗能也随之增大。②对建筑物生命周期能耗的影响。建筑物生命周期能耗是指从建筑材料制造、建筑施工和建筑物使用、维护乃至报废拆除的全过程所需能源消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钢材、混凝土、铝材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小高层、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建筑形式。一般情况下,社区体量规模越大,在社区建筑运行生命周期中的能耗也越大。因此,应采取适当的体量规模以降低维持社区建筑运行所需能耗。
2.1人口聚集规模
人口集聚规模是确定低碳社区规模的主要指标。目前我国城市社区规模分为居住区(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小区(10000~15000人、3000~5000户)、组团(1000~3000人、300~1000户)3种级别[3],其主要分级依据是人口集聚规模。因此,在确定社区建设规模时,根据高效便捷生活方式和低量碳排放的原则,一般以小区级别来确定人口聚集规模是比较适宜的。
2.2交通设施条件
社区交通设施包括道路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社区道路设施按照居住区等级规模分为居住区级道路、小区道路和宅间小路。为满足社区安全和管理的要求,目前大型居住社区规划中小区道路和宅间小路通常自成系统,外部的机动车和行人不能自由穿行,以免对社区居民生活产生干扰,但也因此影响了城市道路路网的通畅性。鉴于此,在完善社区道路设施时应适度调整路网形式,尽量减少城市道路与公交站点的距离,进而减少碳排放。公共交通设施包括公交站点、公交线路、轨道交通站点等,上述设施对于居民选择远距离出行的交通方式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公交站点密度高、线路多、公交服务水平高,则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较高。因此,在进行低碳社区建设时,应改善社区交通设施条件有利于提高低碳出行方式的比重,进而减少碳排放。
2.3社区运行效率
社区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到社区高效的便捷生活方式和碳排放的水平,其涉及到居民日常出行的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研究表明,当社区居住人口规模为3万人左右时,公共设施服务半径为400~500m,社区居民一般选择私家车出行;当社区居住人口规模为0.5~1万人左右时,公共设施服务半径200~250m,社区居民一般选择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4]。很明显,社区空间规模较小时,居民日常出行的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较高。因此,为了实现高效便捷生活方式和低量碳排放的目标,应当使社区空间规模保持在适当水平。
在当前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方略下,社区空间规模与人们的出行效率和维持社区正常运行的能源消耗等密切相关。基于低碳视角探讨了社区空间规模的特点,根据高效便捷生活方式和低量碳排放的原则,从人口聚集规模、交通设施条件和社区运行效率的角度对低碳社区空间规模的确定进行了分析,从而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1]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
[2]陈蔚镇,卢源.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路径与愿景——以上海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
[4]吴锦瑜.街区特征对居民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9.
[编辑] 李启栋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12.047
TU984.12
A
1673-1409(2012)12-N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