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茶业经济的初起

2012-03-31 19:47陶德臣
茶业通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茶区巴蜀茶业

陶德臣

(解放军理工大学人文教研室,南京210007)

学者对唐宋以前的茶叶经济研究甚少,原因不外乎资料不多、研究难度较大。这一时期茶叶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比较缓慢,但已历时长久,并为嗣后唐宋茶叶经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地位仍然重要。

1 秦汉时期的茶业经济

先秦时期巴蜀一隅之地的茶业到两汉时期突凸而出,茶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茶业文献出现、茶区扩大、名茶产生、茶叶市场形成诸方面。

第一,出现了最重要的茶业文献及不少关于茶事的记载。主要有两大表现。一是《尔雅》、《说文解字》等重要字书的出现。《尔雅》为中国第一部字书,一般认为成书于西汉。其《释木第十四》说“槚,苦荼”。陆羽《茶经·一之源》云:“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由此可知《尔雅》所说“槚”和“荼”就是茶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另一部重要字书。该书卷一说:“荼,苦荼也,从草余声”,“茗,荼芽也。从草名声”。这两部权威性字书的出现,说明两汉茶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二是介绍和记述茶的医药著作和文学作品的出现。西汉儒生所作《神农食经》说:“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1]七之事,深化了对饮茶效果的认识。西汉三大著名文学家在其文学作品中提到茶叶,有的还作了较详细的记录。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把茶称作“荈诧”。扬雄在《方言》中说:“蜀西南人谓荼曰蔎”。王褒的《僮约》是一篇极为重要的茶文献,文中所提“烹荼尽具”,“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买荼”两句,表明西汉地主富豪以饮茶为风尚,出现了专门的饮茶用具,巴蜀一带已形成若干茶叶产区,这些产区的茶叶汇集到市场上出售,出现了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权威字书和医学著作、文学作品的出现使茶叶进入了有文字可据或信史的时代。

第二,茶区的进一步扩大和一批名茶的涌现。春秋战国前,中国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四川东部的巴国。春秋、战国时期巴蜀茶业开始在四川西部的蜀地出现,且发展很快,巴人迁蜀最先定居的南安和迁徙成都的沿途都成了茶产区,其蜀国的主要茶叶产地或茶业中心是以“葭萌”名苴侯的封邑。汉中是巴蜀茶区的组成部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末期,茶叶生产转到适宜茶树生长的汉中地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秦汉时期四川茶业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西汉时期川西地区是四川最重要的茶区,且名茶不少。《华阳国志·蜀志》载:“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名茶”。什邡、南安、武阳均为西汉地名,什邡即今什邡县,南安治乐山,包括今乐山、峨眉、洪雅、夹江、犍为、丹棱、青神诸县。武阳治今彭山县。《华阳国志》所记川西的几个茶区及名茶仅是四川最重要的茶区和名茶,未录名的当然更多。例如川北的葭萌(今广元)等处也已产茶就未载[3]。

两汉茶区还走出四川,向长江中游的荆楚等地推进。“秦汉至西晋这个阶段,既是巴蜀茶业继续持盛的时期,也是中国茶业由巴蜀走向全国和茶业重心开始东移的重要阶段”[4]。据考证和史料证明,西汉时湖南种茶颇为发展,荆楚茶业一直发展到了今天湘粤赣交界的茶陵。鄂西原为巴人旧地,巴人西迁前,已发现茶,并加以利用。三国时期魏国张揖《广雅》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5]卷八六七,反映了川东鄂西一带茶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三国时的实态,但它的前发展期至少在东汉。这种发展还可证之其他史料。据班固《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载,长沙国有县13个,其中就有“茶陵”的县名。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茶陵图经》说:“茶陵者,所以陵谷生茶茗焉”。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茶陵州志·山川》考证,茶山就是茶陵的景阳山,与江西吉安府永新交界,因“茶水源出此”和“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这条材料可证西汉荆楚茶业已拓展到湖南、广东、江西交界地区。

两汉植茶还拓展到长江下游和江浙一带。三国时,吴国据有东南半壁江山,包括早在西汉时就产茶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区。《三国志·吴书·韦曜》中所云“以茶代酒”的故事,可以肯定江浙一带植茶不会迟于东汉末年。

第三,区域茶叶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是中国最早和最有价值的关于茶叶市场的记载,反映了当时茶叶饮用、买卖情景。显然西汉时期,四川茶叶生产已经商品化,出现了茶叶交换和专门的茶叶市场。据此,可以证明四川植茶业、制茶业、饮茶习俗已比较发达,中国最早的茶叶区域市场已经形成[6]。

2 三国两晋时期的茶业经济

三国时孙权据有的东南半壁江山,是当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三国时吴地已普遍饮茶,北方也开始饮茶。饮茶普及既是茶叶生产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直接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两晋时,江东饮茶相当普及。《三国志》载:孙皓举行宴会时,“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7]卷六五。这是中国正史中最早、最具体把茶当饮料的可靠记载,它表明韦曜嗜茶成性,是吴地嗜茶者的代表。吴地茶树种植有一个相应的发展。南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云:“乌程温山,县西北二十里,出御荈”[8]。晋代杜育《荈赋》也证明晋代植茶业之盛,“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冈,……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9]卷八二,反映了山区漫山遍野都种上了茶树和茶农上山采茶的实况。不但浙西产茶,浙东一带也产茶了。《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说:“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相给”,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1]七之事。

此时期茶业得到一定发展的地区还有东南沿海和传统产茶区巴蜀、荆楚。东晋裴渊《广州记》载:“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8]。皋卢就是茶叶,刘宋时《南越志》说:“茗,苦涩,亦谓之过罗”[5]卷八六七。《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平夷县“山出茶、密”,《巴志》云:“涪陵郡,巴之南鄙……惟出茶、丹漆、蜜蜡”。说明西晋时巴蜀产区有所拓展,产生了一批新名茶。《桐君录》载:“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8],名茶还有“峨眉茶”、“玉垒沙坪茶”、绵州安州寺“安州茶”等。南北朝时期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文选》注:“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10]卷3,西部名茶以玉垒沙坪所产称绝品。西晋刘琨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中说:“前得安州干茶二斤,……恒假真茶,汝可信致之”[5]卷八六七。《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浮陵茶最好”[11]卷一四四,浮陵当为武陵之误。《桐君录》也说:“西阳(湖北黄冈)、武昌、晋陵(江苏武进)皆出好茗”[8]。可见,三国两晋时巴蜀荆楚仍是中国产茶和茶叶生产技术中心。三国魏国张揖说:“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5]卷八六七,这是中国最早的制茶记载。《广雅》谈制茶技术以荆巴为代表,说明这两地的茶叶加工技术颇具代表性,足以说明当时茶叶加工实况。正因为巴蜀荆楚茶业仍在全国占中心地位,晋代的孙楚《出歌》干脆说:“姜桂茶荈出巴蜀”[1]七之事。文学家把美好的词汇用来歌颂巴蜀茶。张载《登成都楼诗》就很典型,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12]卷四。

西南的云南、贵州等地植茶业也有一定发展。三国时普洱府已植茶,“六茶山遗器”说到:“莽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13]卷二六。武侯乃诸葛亮。两晋前西南、南中地区包括了云贵川交界的部分地区。《华阳国志·南中志》提到平夷县“山出茶、密”,平夷县即今贵州大方县。

其他茶产区还有安徽等地。《桐君录》云:“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说的是湖北黄冈、武昌、安徽庐江、江苏武进等地人嗜茶成性。由此推断汉末晋初皖北已产茶。《续搜神记》载:“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丛茗而去”[1]七之事。晋武帝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年号,“丛茗”是“一丛丛茶树”,显指人工所植。皖南茶叶数量多,质量好,仅从晋元帝时宣城地方官温峤贡茶1000斤,贡茗300斤来看[14]卷七,也可反映上述情况。

三国两晋时期饮茶风气的兴起和植茶业的发展,为茶叶市场的产生和茶叶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饮茶不但成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嗜好,而且还渗透到民间;不但成了治病的良药,而且还被用来招待客人,赏赐臣下,标榜清廉、节俭和朴素;不但南人嗜饮,北人也饮。这么广阔的消费市场,一方面,要求生产相应发展,以求相衬;另一方面,这些茶的取得必有很大部分是通过市场交换手段获得的。西晋将领刘琨给侄子南兖州刺史刘演写信,要求侄子为他备茶,说:“前得安州干茶二斤,桂一斤,姜一斤,皆所须也。吾患体中烦闷,常仰真茶,汝可信致之也”[11]卷一四四。西晋人傅咸《司隶教》说到:“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这两则故事说明茶叶已经市场化,且进行了“深加工”,提高了“附加值”,从简单的卖茶叶,变成了卖茶水,更加直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地点颇具代表性,一个在西,“南方蜀地”,一个在东,江东广陵,也就是说在传统茶业中心和新兴饮茶发展区域,售茶均有市场。东晋愍怀太子甚至在宫廷中开起了卖场,销售“醯、面、蓝子、菜、茶之属”[1]七之事。太子热衷于“收市井之利”[15]卷五六,不顾体面,直接涉足售茶牟利,这是茶叶商品经济发展的另一种折射。

3 南北朝时期的茶业经济

南北朝时期,江淮和江浙沿海一带茶业得到较大发展。《夷陵图经》云:“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夷陵即今天的湖北宜昌。荆楚的湖南茶山不少。《坤元录》谈到沅陵一带“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此山。山多茶树”。《括地图》明确提到“临遂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淮阳图经》云:“山阳县(江苏淮阳)南二十里有茶坡”,这是首次所见苏北植茶的记载。浙江植茶已经从浙西、浙东推进到浙南的永嘉一带。《永嘉图经》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1]七之事。“三百里”当为“三十里误”。老茶区继续生产,新茶区出现,茶叶生产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山谦之《吴兴记》云:“温山,县西北二十里,出御荈”。茶已成贡物,必为上乘之品。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宋录》,说新安(河南渑池东)王刘子鸾与兄豫章王刘子尚到八公山拜访昙济道人(晋宋时对僧人的统称),“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把茶比作甘露,这是对道人所献茶叶优越品质的崇高称赞。这个时期还第一次出现了专门以咏茶为内容的诗。如南朝宋人王微的《杂诗》;也出现了较多以“图经”命名的地理著作,而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出现了历史上第二篇茶赋南朝宋人鲍令晖的《香茗赋》。这表明,随着茶业经济的发展,文人把茶业经济发展实况以文学的形式再加表现。

[1](唐)陆羽.茶经[M].

[2]王民柱.汉中茶业始期[J],古今农业,1993(,2):33~39.

[3]程启坤,庄雪岚.世界茶业100年[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101.

[4]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13.

[5](宋)李昉.太平御览[G].

[6]陶德臣.中国古代茶叶国内市场的发展[J],安徽史学,1999,(1):8~11.

[7](晋)陈寿.三国志[M].

[8]陈祖椝,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G].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205~206.

[9](唐)欧阳询.艺文类聚[G].

[10](康熙)峨眉县志[M].

[11](唐)虞世南.北堂书钞[G].

[12]全晋诗[M].

[13](乾隆)云南通志[M].

[14](清)顾炎武.日知录[M].

[15](唐)房乔.晋书[M].

猜你喜欢
茶区巴蜀茶业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北缘茶区秋季修剪对茶树越冬及次年茶芽萌发影响的探讨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贵州茶业大事记
生态茶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管理浅析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