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网蝽虫口密度调查方法和为害程度的分级

2012-03-22 10:37吴平昌马良才张敏
茶业通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防治效果

吴平昌,马良才,张敏

(陕西省镇巴县茶叶技术指导站,镇巴723600)

茶网蝽虫口密度调查方法和为害程度的分级

吴平昌,马良才,张敏

(陕西省镇巴县茶叶技术指导站,镇巴723600)

〔摘要〕茶网蝽是我国西南茶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在陕南茶区可查证的历史资料中没有记载,更无大面积暴发的先例。近几年来,在川东地区大规模暴发后,由邻近的万源市传入镇巴的盐场、赤南等产茶地,并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暴发成灾,成为新入侵的危险性害虫。为此,镇巴县茶技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该害虫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并展开了防控茶网蝽的试验。对害虫虫口密度的调查以及对受害程度进行等级划分是基础性研究的重点内容,两项指标对防治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茶网蝽;虫口密度;调查方法;防治效果

2010年10月初,镇巴县盐场镇盐场村茶农向县茶技站反映,该村茶园大部分茶树“得病”,且症状严重,将会给当地茶叶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县茶技站立即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实地调查核实,经过对危害症状的分析及查阅相应资料,初步诊断为茶树虫害而不是病害,且是该县乃至陕南茶区不曾发生也无记载的危险性虫害——茶网蝽。之后经陕西理工学院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张宏杰教授鉴定为昆虫纲半翅目网蝽科的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 Drake或Sphephanitis sp.),又名茶军配虫、白纱娘。

茶网蝽为不完全变态昆虫,若虫和成虫以刺吸式口器从茶树叶片背面吸食汁液,一般只为害成叶。虫口数量多时,就从下部向中、上部转移,特别多时,密布整株茶树的成叶背面;在嫩叶上观察到有少量若虫,但无明显的为害症状。典型的为害症状为:叶片正面呈现密集的白色小斑点,远看茶树一片灰白;背面有大量的黑色粘性物质,系害虫排泄物、蜕壳和溢出的茶汁、滋生的霉菌等;因此茶农将其误认为茶树病害。具有集中危害的特点,轻则使茶芽萌发缓慢且瘦弱细小或发芽停滞,重致茶树叶片脱落,树势衰弱,无法正常萌芽,特别严重时致茶树枯死。

图2 茶树叶片背面的茶网蝽若虫

1茶网蝽的特性

自2010年10月始,我们在盐场镇盐场村受害较重的茶园内,对茶网蝽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和生育性状进行了观察、记载和分析,目的是为有效防控提供第一手资料。但如何进行虫口密度调查进而确定为害程度,是一大难题。

(1)虫体小。茶网蝽的若虫体长只有1~2mm,成虫3~4mm,肉眼观察极不方便。

(2)数量大。发生严重的茶园内,整株茶树的成叶背面虫体密布,数量相当庞大。

(3)害虫怕光,阳光下活动加剧。茶网蝽一般静伏于茶树枝叶密集的中下部的叶片背面吸食汁液,但遇阳光照射就四散逃逸,爬行较快,成虫还有较弱的飞行能力,为准确观察虫体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一旦茶园受害,即使及时防治,但树势恢复缓慢,无法用茶树叶片的受害程度来确定防治效果。

由于以上特点,很难恰当地调查虫口密度,也就不能准确地评估防治效果。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种新的方法,能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

2以茶树叶片为单位调查虫口密度的具体方法

在受害茶园内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和方法,确定10个茶蓬(茶园面积在13.33hm2以上,按每增加6.67hm2增加5个茶蓬),在每个茶蓬的中、下部随机轻取5个带虫叶片(叶片无虫体掉落,也不能让其它叶片上的虫体附着上来),集中放在无破损的白色透明塑料袋内,密封。按上述方法重复2次,但选点可以不重复。

在袋内轻喷农药,待活虫全部死亡后,于放大镜下数出所有的虫体数。虫体数除以叶片数就是一次抽样的虫口密度,虫体总数除以叶片总数就是平均虫口密度,或用多次重复的虫口密度计算平均虫口密度。

实例一:

抽样1:虫口数2677,叶片数50

虫口密度1:虫口数2677÷叶片数50=53.54

抽样2:虫口数2743,叶片数50

虫口密度2:虫口数2743÷叶片数50=54.86

平均虫口密度:(2677+2743)÷100=54.2

3用虫口密度评估防治效果

能有效地调查虫口密度,就能用数据较准确地反映防治效果。方法是:防治后,因农药品种确定间隔天数,如前法进行相同样点的调查,但不一定是原定抽样点,确认活虫体总数后,就能计算出防治效果。

实例二:

抽样1:活虫数178,叶片数50

防治有效率1:(2677-178)÷2677×100%=93. 35%

抽样2:活虫数194,叶片数50

防治有效率2:(2743-194)÷2743×100%=92. 92%

平均有效率:[(2677-178)+(2743-194)]÷(2677+2743)×100%=93.14%

4误差分析

采取上述方法得出的虫口密度和防治效果是有误差的,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样点的选取会产生误差。茶网蝽在茶园内不是均匀分布,需对整片茶园内的状况进行概略评估后选取抽样点;样点的数量尽可能多,但工作量会增大。

(2)选取带虫叶片时会产生误差。害虫主要分布在茶树中、下部老叶片上,并且在四个方位的分布也不均匀。所采叶片的老嫩、大小不同,则代表的虫量有一定差异。采叶方法要轻巧,不能掉虫也不能带虫。

(3)茶网蝽的世代重叠会产生误差。茶网蝽的越冬(夏)卵在孵化时极不整齐,形成非常明显的虫态重叠的现象。即使对三龄若虫进行了防治,还会有无法杀死的虫卵继续孵化。这就是前述防治效果较低的主要原因。

(4)防治时的漏喷会形成误差。漏喷的面积越多,误差会越大。如果超过总面积的10%以上,得出的数据就会失真。

5受害程度的分级

应用茶网蝽虫口密度可对其进行较准确的级次划分,进而为防治提供依据。因为,虫口密度越高,为害症状和受害程度越重。拟以虫口密度的高低分为五级,如下表:

表1 茶园茶网蝽为害程度分级表

〔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5768(2012)03-0141-03

〔收稿日期〕2012-03-29

〔作者简介〕吴平昌(1968-),男,陕西镇巴县人,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防治效果
0.08%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分析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不同药剂对水稻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
不同浓度三唑锡悬浮剂防治效果研究
小麦返青期除草剂防治效果试验
4种土壤处理剂对日光温室蚯蚓的防治效果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观察
“应得”对籽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