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教育思想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2012-03-31 17:54张宝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精髓张謇外语教学

张宝国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四十岁不惑之年中清朝状元。上个世纪之交,他感于民族危难,毅然辞官,回到家乡“兴实业、办教育,以图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创办建立了我国近代第一城——南通”。[1]作为我国南通籍近代教育家,张謇先生穷其毕生精力“谋求近代中国实业与教育现代化”。[2]在有生之年,他不仅建立了我国较为完整的实业工业体系,而且还建立了我国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他的教育思想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当今我国教育发展仍有启示作用。本研究将从张謇教育思想精髓入手,着重分析张謇教育思想对我国外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张謇教育思想精髓

谈到张謇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们不能不提他教育思想的渊源。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名状元,张謇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其教育思想来源自然始于“儒家思想”。[3]

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体现了教育对个人的价值,“新民”则体现了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其知在格物”。

在此思想影响下,张謇兴办教育非常注重“人”的培养、注重通过教育把“人”与“社会”联系起来。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内”到“致外”层层递进,从个人到社会,最终实现教育真正的价值。

不论办哪类教育,他都始终把学生的“德”放在首位,同时还注重把教育与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在“张謇教育思想论述”一文中,南京学者季云飞曾经指出张謇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救危亡、兴实业,开民智;培养学生“德、体、智协调发展;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从严治校、从严治学四方面。[4]其中第三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这一教育原则体现了他教育思想的精髓。1902年张謇在他所制定的通州师范学校“开办章程”中作了这样规定:“师范学校中亦必立小学为师范生实践教授之地,今拟师范开办后八个月,附设高等寻常两科小学校,以资练习”。[5]同样,对于所兴办的其他各类专门学校,张謇也作了类似规定。对商校、农校和纺校也强调“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以便培养“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人才。[4]

二、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所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角度看,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本质的异化,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丢掉了民族的传统精髓:治国、齐家、平天下,即忽视了“人”的培养,造成了“智育/分数至上、德育缺失、道德滑坡、学术腐败”等现象;应试教育至上,反而回到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老路,忽略了“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社会民生相结合”的现代教育原则,造成了教育和个人素质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脱节”现象。

另外,我们的教育管理体系也存在问题。以高等教育为例,学生自主性不够,导师制往往流于形式,一切都是“大一统”,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违背了我们自己“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祖训。

再次,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理念也出了问题。教学评价方面,我国高校大多采用注重结果的“静态评估”模式,采用平时成绩与考试“三七开”的简单方式,这直接制约、影响了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从微观角度看,具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方面问题很多。以高校外语教学为例,“满堂灌”,“师生、学生间缺乏互动”仍是主流。即使有些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多也流于形式:把传统的板书变成了课上念PPT电子讲稿,结果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演变成了多媒体“主导”教学,把“满堂灌”技术化,甚至造成了有些年轻教师,离开了多媒体设备反而无法上课的“怪”现象。就外语教学效果讲,“满堂灌、无互动”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直接造成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低下,造成了我们熟悉的“哑巴”恶果。

三、启示与建议

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张謇,主张从“修内”到“致外”,从个人到社会,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其精髓在于“教育与社会、与民生”紧密结合,以便培养出社会实用型人才。尽管这一思想产生于上个世纪之交,但至今对陷于困境的中国教育,包括外语教学,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第一,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和高校招生制度。变每年一考为每年两考,甚至数考。在发达地区实现机考化(CAT)。招生制度方面,可学习欧美国家,实行每年常态化招生,实行每年春秋两次新生入学。

第二,改革我们的教育管理体系。逐步改变“大一统”做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重拾“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祖训。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注重人的素质培养。由此,大学前两年为基础阶段,学生可以不定专业,选课文理可以打通,随着对专业了解程度的加深,再定所学专业方向。同时,如何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可以在学术导师的帮助下,制定自己的学业计划,根据计划再相应选课。

第三,改革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方面,像欧美高校那样,将权力下放到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开学前全权处理制订所教课程的教学评估政策。从学术角度讲,采用注重过程化学习的“动态评估”模式。教务部门对教师考核时加大对“课堂互动”要素的考查、监督。

第四,外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它最大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目的语能够灵活运用,即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不管哪个层面,外语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实践”上,“精讲多练、强化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便培养他们“语言的输出能力”。消除“满堂灌”、强化“课堂互动”可以表现为学生小组讨论,口头进行成果展示。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培养、提高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彻底改变“哑巴英语”现象。强化课堂互动也符合张謇先生倡导的“教育服务社会”、“培养‘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社会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原则,因为好的课堂互动,口头成果展示需要良好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背后包含了小组成员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而这些恰恰就是当今学生毕业求职,在现代社会中谋生的必备素质。

源于儒家学说的张謇教育思想其精髓在于“教育与社会民生相结合”。它给我们当前外语课堂教学的启示便是,通过“精讲多练、强化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外语类实用人才。

[1]张謇全集(卷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李建求.张謇教育思想评述[J].教育研究,1999(9).

[3]陈炜.张謇教育价值观[J].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

[4]季云飞.张謇教育思想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

[5]张謇.通州请立师范学校公呈,张謇全集(卷4)[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精髓张謇外语教学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联墨双馨六
缝补Boro i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