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机制

2012-03-31 17:02关翠玲
关键词:化机制内化信仰

关翠玲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陕西 咸阳 712000)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机制

关翠玲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陕西 咸阳 712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超越性的精神生成实践活动。将外在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在思想,从而实现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做一定的分析,可以提出充分发挥内化机制作用的系统思路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内化机制

内化起初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配体与细胞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的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类生物学内化过程,从而将内化概念引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内化,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中的思想品质与政治观念,与教育对象内在原有的思想观念相契合,从而形成新的内在思想体系的过程。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化机制,是指包含道德内化、信仰内化、心理内化、观念内化等在内的全面而系统的内化体系。从系统而非局部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可以防止和纠正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作用的片面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之一,内化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内化过程包含外界信息、内部基质、切入点或矛盾点、内化手段等多种要素,其中,外部信息即是指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期望要素,内部基质是指教育对象的思想与精神原有状态,内化手段是指教育者运用的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切入点或矛盾点是内化过程中的关键。当外部信息与内部基质基本一致的状况下,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点所在。而当外部信息与内部基质不一致时,找到矛盾点,解决矛盾,则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同时,我们也必须充分重视内化手段的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更具内化实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系统

心理内化是全部内化活动的基础。从外在规范到内在观念,实质是一个认知心理过程,因而心理内化是全部内化活动的基础。心理内化是指将期望的心理素质逐渐转变为教育对象自我心理特质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人格是受教育者形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的心理基础。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必须准确认知教育对象的心理基质,深入探索心理内化的过程与规律。

道德内化是内化机制中的重点。所谓道德内化,是指教育对象将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道德范畴的广泛性使得道德内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所有内化活动的重点和中心内容。道德各部分的内化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道德整体内化的结果。

信仰内化是内化机制中的难点。信仰内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科学主义的信仰深入教育对象的内心,融入教育对象的信念,并成为指导其一切思想和行为的精神支柱的过程。信仰是理性认识的产物,具有相对坚定性,具有可信并确信的特质,形成后难以改变。“历史是通过信仰的培育和人性的不断改造而走向自由的过程。”[1]同时信仰内化又是道德内化的升华。当一种道德品质或政治观念成为信仰后,就真正成为了人的自我精神存在。

二、内化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

紧抓内化关键,找准内化切入点及矛盾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具体过程中,切入点的选取至关重要。当外部思想道德政治素质要求,与教育对象内在思政基质基本一致的状态下,合适的切入点的选择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而更为重要的则是矛盾点的发现与化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时会面对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及外在规范与内在认知不一致的矛盾,能否解决这些矛盾及矛盾解决的程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决定因素。例如在人生观教育方面,主要矛盾点在于社会主义主流核心人生观与少数教育对象错误消极人生观之间的矛盾,因此,应在揭示拜金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对教育对象明确提出“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要求;其次,要通过大量实例,揭示金钱不是万能的,更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这样,经过剖析—教育—强化的过程,可以使得教育对象对拜金主义加深理性认识,并从道德情感上予以否定,从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生观。

夯实内化机制基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从内化角度来讲,心理内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基础,重视学生心理基质与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可以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例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当某学生对集体和他人态度冷漠,人际交往不良时,教育者不能简单地责备其对集体不关心或责备其自私自利,而应该从这些表面现象找到其心理根源。对集体不关心有可能源自于他的自卑和胆怯心理,而自私自利有可能源自于他的自负心理,因此,应具体帮助他克服自卑、自负的自我认识偏差,才能使其正确认识自我与集体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做到关心集体,关爱他人。

围绕内化机制重点,改进道德内化教育教学方法。首先,应发挥隐性德育作用,有效促进道德内化。从道德教育的方法来看,德育可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显性德育是指根据道德教育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道德教育专项活动,具有目的性、灌输性的特点。而隐性德育是指运用环境影响、氛围熏陶、制度建设、师德示范等方式进行的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具有渗透性、长期性的特点。从道德内化的需要来看,显然,具有长期性和渗透性特点的隐性德育,通过经常性熏陶将外在规范自然渗透至教育对象内心,本质符合道德内化的特征和要求,可以取得道德教育期望的效果。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环境净化与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有效发挥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影响作用和先进道德人物的辐射作用,并通过建立科学民主、规范完整的校园制度,将隐性德育制度化、常规化,切实保障隐性德育的有效开展和长期稳定发展。其次,应重视情感教育,强化道德内化效果。从道德的构成来看,道德是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构成的有机整体。道德情感属于道德意识范畴。意识是先导,道德规范只有经过教育对象的意识内化,才能成为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进而才能产生道德行为。因而在道德内化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道德意识的内化。在道德意识体系中,道德情感是指人对道德原则、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与共鸣,又是人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的向往之情。英国伦理学家休谟认为,情感力量的运动,创造着道德,没有这一运动,也就无所谓精神。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讲道理,更要讲情理,即重视调动和激发教育对象的道德情感,在情感内化的基础上实现规范内化。可以用情景教学法、换位体验法、实践体验法、对比体验法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加强道德内化效果。

解决内化机制难点,积极促进信仰内化。信仰是一种确信的心理状态。树立科学的信仰,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信仰内化建立在道德内化的基础之上,是道德内化的强化与升华。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科学主义的信仰深入教育对象的内心,需要踏踏实实做好道德内化工作。与此同时,还需注意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民族化、大众化教育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艰深的道理,以朴实大众的方式引领科学信仰的内化。

[1]潘晶芳.试析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的驱动模式[J].东岳论丛,2010(8).

G41

A

1673-1395(2012)03-0094-02

2012-02-11

关翠玲(1975-),女,黑龙江双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化机制内化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刍议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长效化机制
论信仰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铁的信仰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论国有企业如何构建舆情管理常态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