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云
(集宁师范学院 美术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论中国水彩的艺术语言
张丽云
(集宁师范学院 美术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水彩要发展成为独具魅力的成熟的大画种。一方面要更深层次的发掘水彩本体语言的优势,努力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另一方面还要不断丰富和拓展画种的艺术语言,寻求更多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水彩;艺术语言;形式感
关于构图的形式这样论述:“构图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视觉形式图形。它决定着整幅绘画作品的艺术品格。”不重视对画面构图形式的研究,一味追求客观真实就是当前国内很大一部分水彩画艺术语言贫乏且形式感不足的主要原因。好的构图一定是首先把握“形”的要素。农作全认为“所谓‘形’就是要求画家对对象高度概括的意识,和对画面黑白灰色块大胆的组织调控能力。吴冠中先生的水彩作品计白当黑,点线面的节奏和经营位置、色块的分布组合优美和谐、相得益彰,自然形成一种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形的节奏韵律感也是构成作品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到水彩画的形式感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位水彩大师—王肇民。王肇民先生的静物擅长用中国传统画笔法结合西画中的构图形式组成画面。强调物象的结构美和画面的构成美,他把结构作为一种精神语言与坚实厚重的色彩结合在一起,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形式感很强且博大、恢宏的艺术精品。王肇民先生创造了小画种大精神的审美格局。把中国水彩静物的表现力推到了史上最高峰。另外,新生代画家陈海宁也很注重画面的构成关系和形式感。他善于把静物表象下的内在结构从实物中拉出来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新的和谐的形式,并且赋予那些朴素、平实的静物坚定、从容的风致。以上这些水彩画家们对作品形式结构的研究贡献很大,也为我们丰富水彩画的艺术语言打下基础[1]。
如果说构图形式是作品的骨骼和脊梁,色彩关系就是作品的血肉。艺术作品情感内涵的表达是否充分,要看作者是否能够恰当的驾驭和运用色彩的情感因素。如果一味运用写生色彩追求形似和物象表面的真实,作品往往容易流于图片化、照片化,失去艺术作品应有的表现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色相具有不同的情感因素。试想,如果在创作过程中色彩的这些情感因素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愿望不期而遇、不谋而合时,作品就必然会引领观者走进画家的情感精神世界达到共情。我们仍以王肇民先生的作品为例:他的画多以黄、红、黑搭配作为主调,红黄色调华丽、饱满、昂扬,红黑相衬的画面具有的庄严崇高的恢宏感正是王肇民先生一生的艺术追求和人格写照。美国水彩画家安德鲁斯的作品几乎都是微妙幽暗的褐绿色调。大面积凝重的暖褐色投射出画家沉重抑郁孤寂的情感状态,隐隐泛起的新绿色是画家心底的生命悸动。画面的色调就是他的人格意象,总能把我们带进恍若前世梦境般的乡愁里。相比之下,我们国内水彩作品的感染力似乎就要弱一些了。通常吸引我们关注的都是关于技法的玄机。真正重视色彩研究的水彩画家并不很多,很多画家过多地注意了水彩画的“水”性特征,而忽视了色彩的情感表达在水彩创作中的作用。这也是水彩画表现力较之其他画种较弱的原因之一。
(一)捕捉瞬间出现的光感
光可以使平淡的物象在一瞬间熠熠生辉。英国水彩大师透纳是一位表现光的大师。他喜欢表现自然光线下的天空、雾气、火光、海面,还有昼夜晨昏不同光线下的大气呈现出的丰富微妙的色彩变化。变幻莫测的光赋予他的作品一种奇幻的神秘魅力。使他的作品成为难以超越的永恒的经典。水彩画家侯安智也很擅长捕捉瞬间的光感。他的人体作品《窗影》,色彩单纯、形体关系高度概括,画面中所有不必要的细枝末节都被去掉了,只抓住窗前偶尔透进来的一缕阳光就把观者带到一个诗意的情境中。善于把握和捕捉转瞬即逝的光,画面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巧妙设计光感
创作时从作品的立意和构思出发,根据画面的需要设计和布置光的来源、强弱、方向。不同的光源色形成不同的色调,传达作者不同的心理情感诉求。而不同强度的光能产生不同强度的对比,设计画面的光感时可以通过运用对比和阴影变化来渲染空间的环境氛围。如:怀斯在《水彩画专集》的作品《巫婆之门》。暖褐的光源色的设计运用使画面透出宁静的氛围。而大片处于光线幽暗的阴影中的收缩的空间传达出紧张、压抑、忧郁的情感色彩。反之,当空间中光线较强时,处于其中的人会感到舒畅、开敞和放松。周刚的水彩作品《海风》,画面在明亮的黄红色光的统领下呈现出夏日海滩的明朗、闲适和阳光下炙热的生命温度。如果介入空间的光线是点状和线状的话,那么光影的变化、交织将不仅能够赋予空间层次感,也会使空间变得丰富、活跃。蒋智南的《光影里的女儿》,百叶窗投影的线状光斑使一个婴儿午后小憩的平淡场景立时层次丰富、灵动起来,也给画面平添了许多生活情趣。
放松、随意是很多拥有深厚功力的水彩画家们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看似随意,实则有意,是一种超乎物象外在形式之上自在优游。做到这一点对画家的个人技术、艺术修养要求很高。看似放松状态下的随意用笔是画家对物象形神了然于胸的从容。潇洒写意的寥寥几笔其实是画家数十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积累的外化结果。如绘画大师吴冠中的作品。几条粗放的墨线,几个随意的色点千山万壑神采奔涌、呼之欲出、气象万千。王涌的《青花瓷》系列,板刷几笔交织下来,清凌剔透的中华古瓷意韵幽幽、跃然纸上。张小刚的《荷花》。泼色流动的用笔,虚实辉映的意境营造,折射出作者追求虚怀心境的人格意象。“简于象,但不简于意”。放松随意间万千气象随笔而来虽不易做到,却应是每个创作者努力达到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高品位的精品。
传统对水彩本体语言的定位是透明,轻快、清新、流动、水色交融。显然对于一个成熟独立的画种而言分量轻了些。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的水彩画应该在发挥本画种优势,继承传统技法精髓的同时继续拓展和创新,不断丰富和强化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水彩画一直以其透明、滋润、水色交融的标志性语言区别于其他画种,并不意味着水彩只能奏响清新明快的轻音乐,不能成为厚重宏大的交响乐。王肇民先生的水彩作品就是华丽庄重、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人物画家关维兴先生的人像作品形体丰厚、形神兼备、酣畅淋漓,不逊色于任何一位油画大师作品的分量。青年水彩画家黄增炎,苦心钻研材料技术。尝试用做胶底的方法丰富画面的肌理效果,加强静物的质感表现。还有陈朝生、陈海宁等一批画家,他们在画面的形式语言、色彩运用、和材料技法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创作出很多具有新元素的时代力作,为水彩本体语言的不断拓展和多元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加强水彩画的艺术表现力要从深入研究构成作品的艺术语言的诸要素入手。在作品的形式感、色彩的情感因素、光感运用和随意性表现、本体语言几方面积极探索、勇于突破。在传承画种精髓的同时广泛吸纳借鉴,博采众长,不断为水彩创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唯此,才能真正提高水彩画的艺术表现力。
[1]黄菁.绘画构图教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J215
A
1673-1395(2012)01-0179-02
2011 11 23
张丽云(1971-),女 ,内蒙古集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彩画创作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