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桢杰
(上海政法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701)
《鹿鼎记》英译本中武功招式翻译策略的选择
丁桢杰
(上海政法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701)
闵福德(John Minford)的《鹿鼎记》英译本在翻译武功招式时,有时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手法,有时则采取了归化的翻译手法。异化策略常用于以下情况:武功招式或其对应人物在文中出现次数较少,重要性较低,或翻译难度较大时;武功招式的名称涉及到作者的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认同时。归化策略常用于以下情况:武功招式出现次数较多时;武功招式与小说情节,或者人物形象塑造有紧密联系时。
鹿鼎记;武功招式;归化;异化
《鹿鼎记》可谓是金庸武侠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该书对于“韦小宝”这样一位“反英雄”的成功刻画,使其被誉为中国的《堂吉诃德》。曾经参与翻译《孙子兵法》和《红楼梦》的著名翻译家闵福德(John Minford)花了10年的时间来完成《鹿鼎记》一书的翻译工作,其译本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而闵福德对于该书的成功翻译也是他能够获得剑桥大学荣誉学位的重要原因[1]。
武功招式是武侠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闵福德对于招式有着如下的解释:“招式”是武功中的基本单位,它们的名称或者是一种使用者形象的描述,或者是一种基于想象的、诗意的概念。一种风格的武功中往往包括一种以上的招式,而每个招式又都有自己的名称。[2]他在翻译《鹿鼎记》一书的过程中,对于武功招式的翻译使用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
(一)武功招式出现次数较少,重要性较低,翻译难度较大
对于一些出现次数较少,或者重要性较低的武功招式,译者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如,Steel Tree Blooming(铁树开花),这个武功招式及其使用者吴大鹏在全书中都只出现了一次。其他类似的例子还包括Purple Cloud(紫云手),Whirlwind(回风剑),Emerald Cockerel Spreading Feathers(碧鸡展翅),Gold Horse Neighs in the Wind(金马嘶风)及Seven Star Clustered around the Moon(七星聚月)等。这些武功招式的翻译紧贴原文字面,但让读者很难体会到其具体的动作特点及相应效果,读者甚至无法知道他们的动作是徒手完成的还是利用武器完成的。而这些武功招式都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出现频率低。很多招式在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第二,相关人物重要性低。与以上招式相关的人物在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第三,缺乏进一步的解释。在行文中,一些招式往往独立出现,作者并未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可见其重要性比较低,理解与否不影响整体阅读。
译者在以上情况下并未采取归化策略,不仅仅因为其重要性较低,也往往因为翻译难度较大。孔庆东在《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一文中指出,金庸本人并不会武功,很多武功招式仅仅是基于作者的想象,连作者自己都很难说明这些武功招式的细节[3]。韩国学者禹康植在《论金庸武侠小说中“武”的特色》一文中指出,金庸武侠小说中武功招式的名称往往源于唐诗宋词及先秦诸子散文,其背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传承、哲学思想及美学追求[4]。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译者需要在西方找到对等或接近的历史、审美和哲学因素。在很多情况下,这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采取异化策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二)尊重作者的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认同
在一些涉及作者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的武功招式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了异化的策略,如:Buddha of the South Seas(南海礼佛),Silvers of Gold and Jade(金玉瓦砾),Shadow in the Mirror(镜里观影),Moon in the Water(水中捉月),Drifting Clouds(浮云去来),Brightness in the Dream(梦里明明)及Void After Enlightenment(觉后空空)等。这些都是少林武功大慈大悲千叶手中的招式,也就是说,这些武功招式的名称都有佛教背景。在翻译以上武功招式的过程中,译者注重保留其佛教典故,而不是通过动作描写帮助读者理解武功招式,很可能是出于对作者佛教情结的尊重。金庸在许多场合都宣称自己是虔诚的佛教徒。如果译者为了服务西方读者,采取归化的策略而摒弃了招式名称中的佛教色彩,则很可能违背作者的宗教信仰。因此,译者对于具有佛教色彩的武功招式的翻译采取了异化的策略。又如Twirling Princess(贵妃回眸)及Princess Flying Swallow(飞燕回翔),这两个武功招式的名称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杨玉环和赵飞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异化的策略,更加接近源语言的内容,而并未试图利用翻译对其进行贴近英语读者的解释。
金庸曾说,其小说的魅力源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他对自己的文化背景非常自豪。闵福德在译本的前言中也提到,金庸的小说风格不是对其中国文化身份的弱化,而是加强。因此,采用保留源语言文化元素的异化手法更是对于作者文化认同的尊重。
(一)武功招式出现次数较多,且与小说情节关系密切
对于一些与小说情节有直接关系的武功招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归化的策略。如,Two Way Sweep(横扫千军),该武功招式在小说中共出现了9次,译本中对于该武功招式也给予了比较详细的动作解说。更加重要的是,该武功招式与小说情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涉及到主人公韦小宝巧妙化解沐王府与天地会之间的误会这一重要段落。因此,译者没有按照字面翻译,而是采取了归化的策略。
金庸非常注重其作品的通俗易懂性,他曾经提出过自己的梦想是写出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历史书。如果由于译者的策略选择,而导致读者无法理解小说的情节,那么就与作者的意图大相径庭了,因此,译者采取了确保读者可以理解的归化策略。
(二)武功招式出现次数较多,且与小说重要人物的性格关系密切
对于一些与小说中重要人物的性格关系密切的武功招式,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了归化的策略。如:The Art of Escape,and Hundred Flight(神行百变),韦小宝经常利用这个招式逃命。该武功招式名称中并没有“逃跑”的意思,但是译本中有,体现了归化的策略。结合韦小宝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译者选择归化翻译策略就不难理解了。在《鹿鼎记》中,金庸对于韦小宝这样一个“反英雄”的刻画堪称全书的亮点。孔庆东在《〈鹿鼎记〉的思想艺术价值》一文中指出,韦小宝的人物形象塑造是相对之前艺术创作的一项突破,也大大提高了《鹿鼎记》的艺术价值[5]。因此,韦小宝所使用的武功招式也应该成为其形象的一部分,译者通过归化的翻译策略,进一步突出了韦小宝的“反英雄”形象。
本研究结合原文文本、金庸本人的言论及其他学者对金庸作品的评论,对闵福德在《鹿鼎记》译本中武功招式的翻译策略的选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当然,本研究还有一些局限。首先,本研究仅仅分析了作品的一部译本,因此无法通过比较的方法确定译者所采用的是否为更加有效的策略。其次,本研究仅仅分析了一部作品,并且只研究了其中武功招式的翻译,因此无法确定译者在其他作品、其他文化元素的翻译过程中是否也作出了类似的策略选择,也无法确定在本研究中找到的规律能否在翻译工作中推而广之。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引入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分析在翻译同一种内容时,不同策略的优劣。
[1]陈刚.归化翻译与文化认同——《鹿鼎记》英译样本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2]John Minford.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3]孔庆东.金庸小说中的武功[EB/OL].http://www.cctv.com/education/20050308/100662.shtml.
[4](韩)禹康植.论金庸武侠小说中“武”的特色[J].华夏文化,2004(1).
[5]孔庆东.《鹿鼎记》的思想艺术价值[J].华文文学,2005(5).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Martial Arts Movie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DING Zhen-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nghai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Shanghai 201701)
In translating the martial arts movies of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John Minford sometimes adopted the strategy of foreignization,sometimes the strategy of domestication.The strategy of foreignization usually used in the following cases:the martial arts movies or the related characters were less important as they appeared few in the novel or those were hard to translate;the names of martial arts movies involved the author’s religious belief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identity.The strategy of domestication can be seen mostly in the following cases:the martial arts movies with higher frequency of appearance;the martial arts movies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plots o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ovel.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martial arts moves;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H315.9
A
1673-1395(2012)05-0120-02
2012-03-01
丁桢杰(1985-),男,浙江诸暨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口笔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