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间故事猴形象考察

2012-03-31 16:36
关键词:席子水獭流传

赵 静

(常熟理工学院日语系,江苏常熟215500)

日本民间故事猴形象考察

赵 静

(常熟理工学院日语系,江苏常熟215500)

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及其自身的态度。民族文化不同,对动物的认知也不尽相同。民间故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是社会习惯的反映。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是人类对动物最直接的认知。通过对日本民间故事中猴形象的考察,分析日本人对猴的认知特点,探讨其与猴相关的民俗信仰,可以研究日本民族的自然观及其精神状态。

日本;动物故事;猴;形象

动物是民间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纠葛是民间故事的重要主题。这些纠葛的产生及其解决方式,反映了人类对动物和社会环境的认知。民间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反映了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认知方式,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可以探索该民族的自然观、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在日本的民间故事中,与猴相关的动物故事文本颇为丰富,各种文本的类话故事更是数不胜数。本文收集了《日本昔话大成》的部分故事文本,故事的内容主要是讲述猴和各种动物之间由于物质的分配和争夺引起的矛盾,以猴的形象而论,具体有贪婪型、懒惰型、伪善型、愚钝型等四种类型。

一、贪婪型

故事中,由于食物的分配和争夺,猴和其他动物发生矛盾。矛盾的产生多是由于猴运用自己优越的智能条件,企图取得食物分配的优先权,但最后这种智谋上的狡诈没有得到认可,食物反而被诚实老实的动物获得。在流传于岩手县二户郡的《猴蟹年糕争夺》中,猴和蟹一起捣年糕,但猴想一个人占为己有,于是在年糕快做好时,猴背起放有年糕的臼就跑。[1](P108)在流传于青森县南津轻郡的《猴和癞蛤蟆的年糕盗贼》中,猴和癞蛤蟆商量好要去偷年糕,于是猴设计让癞蛤蟆在外面模仿婴儿的哭声,把屋里做年糕的人引诱出来,然后自己偷偷地进去,背起放有年糕的臼撒腿就跑,癞蛤蟆也跟着在后面跑,但猴却找了个地方自己吃起来。[1](P119)流传于熊本县玉名郡的《猴蟹合捣年糕》中,猴和蟹商量好一起捣年糕,猴让蟹去山里面砍一根杵,蟹就砍了一根,猴说有点弯曲,要蟹再砍一根直的。在此期间,猴自己捣好了年糕,装到袋子里爬上了一棵柿子树,准备一个人吃掉。[1](P131)流传于秋田县鹿角郡的《猴夜贼》中,猴和蟹商量好去捡些稻穗做年糕吃,猴提议去山上最高的地方捣年糕,但在年糕快要做好时,猴想自己独吃,便把放年糕的臼推下山,自己也跳着跟下山去。[1](P142)故事中的猴都是因为想要独霸食物,不想与同伴分享,使用计谋骗取到食物,但故事的结局是,猴的企图没有得逞,食物反而被同伴吃掉,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并且变成了现在的红脸、红屁股的形象。

二、懒惰型

此类故事中,猴和同伴约定好合作种田,但到了真正劳动的时候,猴却找各种借口推脱自己不能干活,通过编造谎言以达到偷懒的目的。流传于青森县黑石市的《猴和蟹合种田》中,猴和蟹商量好一起种田,但当需要做翻地、插秧和割稻子三种农活时,猴却找借口说自己疝气发作不能劳动。在稻米做成年糕时,猴出现了,并且要分得大部分的成果。[1](P145)在流传于长野县北安昙郡的《猴和癞蛤蟆合种田》中,猴和癞蛤蟆一起种田,在插秧、除草和割稻时,猴假装称病,说自己肚疼,不能去工作,但到了要收割稻米做年糕时,猴却一跃而起去做年糕,并提议把臼从山上滚下来再吃,企图自己独占食物。[1](P127)这两个类型的故事中,都以动物之间的共同合作为主题。猴在与其他动物合作的过程中,想要偷懒,不劳而获,便假装自己生病。在最后分享劳动果实时,猴便马上恢复正常状态,且要求在成果的分配中具有优先权。这两种故事的文本中,无论猴采取哪一种偷懒方式,其结果都是没有达到目的,成果反而被合作伙伴所得到。

三、伪善型

《猴子调解》是动物分配故事的变形之一,是伪善型故事的代表类型。故事中,作为第三方的猴,介入到食物的分配调解中,从而获取到利益。比如流传于福冈县京都郡的《大猫和小猫的故事》中,大猫和小猫都捡到了饭团,但大小不一,两只猫因为都想吃大的而争吵起来。猴作为调解方介入调解,采用称重量的方法,重的饭团就会被猴吃掉一口,然后再称。这样交替下去,两个饭团都被猴吃掉了。[1](P70)从表面来看,猴是矛盾的调停人,不参与利益争夺的第三方,所以深得当事人双方的信任。猴运用计策,在客观公平的表象下,虽然获得了最大利益,但却辜负了当事人对其的信任。

在以上三种类型的故事中,猴是头脑灵活,足智多谋的类群。在食物分配的问题上,猴运用计谋以取得分配上的优势。在故事的开端,猴与动物同伴相比,智力上的优越显而易见,但在结局上,命运似乎并不偏爱狡猾的猴,故事最后往往是猴不但没有得到食物,而且面貌也遭到破坏,即使当时使用手段获得利益,最终也不被认可。在日本人看来,动物类故事中猴的聪明是狡猾滑稽的象征,是一种否定形象的存在。

四、愚钝型

日语中有猿知恵和猿真似等惯用句,用来形容头脑简单,理解力低下的人。猴的这种笨拙愚钝的形象,在日本民间故事中也非常多见。猴在与其他动物进行物质分配或合作时,被同伴设计蒙骗,思维简单。如流传于新泻县三条市的《狸和猴和水獭》:

狸、猴和水獭捡到了一张凉席、一袋盐和一升豆子。三个动物在一起商量如何分配,聪明的狸站出来说:“席子给猴子,把席子铺在山上的树上,这样可以看到四个方向了。盐给水獭,把盐撒到池塘里就可以使鱼自己漂起来,捉鱼吃了。”于是猴很高兴地把席子铺到树上,站到席子上看四周,结果席子从树上滑落下来,猴的腿骨折了。[1](P66)

流传于长野县下伊那郡的《猴和水獭》:

猴坐在石头上吃偷来的豆子,水獭拿着用芦苇编成的席子在水里。两个人都想要对方的东西,猴向水獭推销自己的豆子,说可以把豆皮披在身上潜入水中捉鱼;水獭向猴子介绍自己的席子说,有了席子猴就可以非常舒服地睡在树上了。于是交换达成一致,结果猴不断地从树上滑下来,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1](P68)

流传于和歌山县有田郡的《猴和青蛙的旅行》:

猴和青蛙去熊野参拜,途中决定互相背着去。青蛙先让猴背自己,猴拼命地背着青蛙跑。但轮到青蛙背的时候,青蛙让猴看天空,因为云彩的飘动,猴感觉跑得很快,但当猴下来一看,却还待在原来的地方没有动。青蛙就骗猴说:“在熊野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就这样青蛙没有走一步路,参观了熊野。[1](P90)

在这些动物故事中,猴被水獭欺骗摔断了腿,被青蛙欺骗而背着青蛙跑。从智力方面来看,猴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动物,当同伴动物提出合作方法时,猴往往是不加思考,盲目认同。这种只看表象,不加辨别的思维方式过于简单,在智能上属于动物界的弱势群体。

在日本的民间故事中,猴与其他动物相比,当智能上胜于对方时,就使用计谋谋取私利,结果企图落空;当智力上逊于其他动物时,却遭到愚弄,结果是无论哪种情况,故事都是以猴的失败而告终。这种结局,反映了日本人对猴这种动物形象的不认可。日本人对于猴的智力和行为,都给予了否定的态度。与此同时,日本民俗信仰中的猴作为神灵使者,又受到人们的敬畏和供奉。这种矛盾心理是否在其他民族中也具有普遍性,将成为今后中日两国民间故事研究中猴形象对比研究的课题。

[1](日)关敬吾.日本昔話大成(第1卷)[M].东京:角川书店,1979.

I106.7

A

1673-1395(2012)05-0006-02

2012-03-20

赵静(1982—),女,河南安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本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席子水獭流传
绒螯蟹和水獭
经典“咏”流传
“一席话”的来历
给水獭建一个家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团结勇敢的印度水獭
团结勇敢的印度水獭
凉席突然不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