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有序规范地救治小儿中重型颅脑损伤

2012-03-31 13:47夏佐中
创伤外科杂志 2012年3期

夏佐中

小儿颅脑损伤十分常见,发生率每年约为100/10万[1]。据报道,瑞典1年有17 000人因颅脑损伤住院,其中儿童有7 200例[2];男性多于女性,坠跌伤和道路交通伤是最主要的致伤原因[3-6]。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交通道路不断快速发展,儿童户外活动日益增多,但儿童的危险意识淡漠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凡有小儿存在的地方和时间内都可能发生颅脑损伤,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中、重型颅脑损伤占50%以上[5-6]。大约每年每10万儿童中有10人死于颅脑损伤,文献报道病死率为15% ~20%,低于成人36% ~40%[1]。目前,我国从事小儿神经外科专业医师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小儿颅脑损伤救治的需要。本院神经外科30余年诊治近2万例此类患者,有较深入的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存在教训。现就小儿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提出意见与同道们商榷。

1 小儿颅脑特点和急救

小儿并非成人缩影,有自身解剖、生理、病理、免疫、临床表现和体征的特点,年龄越小越明显[1,7]。小儿全身血容量少,头皮细嫩,颅骨骨缝和前后囟逐渐闭合,婴幼儿颅骨较薄而弹性好,颅底解剖结构相对平坦。蛛网膜下腔较成人窄,脑组织在颅腔内可活动的幅度小;大脑皮层尚未发育完善,脑组织血流量大,血管通透性高,脑外伤后脑组织水肿明显。随着年龄增加,颅脑解剖、生理和免疫功能逐步健全,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与体征日渐明显,6岁以后才逐渐接近成人。

小儿发生颅脑损伤后应就近诊治,接诊医师详细了解病史,认真查体,如有必要可行头颅X线检查或CT扫描。病情较轻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发生异常变化,应门诊随访,切勿轻视。患儿意识障碍较深,或血流满面,呕吐物多,面色土灰,口唇发绀,四肢冰凉,低血容量或失血性休克,应考虑有重型颅脑和其他系统损伤,接诊医师应迅速、简单地了解病史,检查呼吸和循环系统,快速清除口腔、鼻腔内呕吐物,血块和其他异物,使呼吸道通畅,即刻给氧,监测血氧饱和度。上述处理后呼吸动度仍差,低氧改善不显著,监测氧饱和度不稳定且下降,立刻气管内插管,加压给氧或呼吸机辅助呼吸。与此同时,尽快建立1~2条静脉通道,给予6%低分子右旋糖酐10 ~20ml/kg,再加 3% ~7.5%高渗盐水[8],迅速扩容,视其血压、心率、尿量等变化,必要时可再追加和输入红细胞悬液。同时,完成尿管和胃管置入,急查血糖、血气分析、血浆渗透压、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四项等指标和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待患儿病情改善后再询问病史,全面体检。病情稍稳定后,完成必要的CT和其他相关辅助检查,返回重症监护室继续救治和监护,需外科手术干预者做好术前准备。经过积极抢救和辅助检查后,基本确诊,>3岁的患儿颅脑损伤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记分分类,轻度15~13分,中度12~9分,重度≤8分;<3岁的婴幼儿按GCS记分比较困难,以婴儿神经创伤积分(TINS)比较适宜[3],轻度1~4分,中度5~7分,重度8~10分。若有其他部位损伤,速请专科医师会诊。病情明确后,与家长进行有效、认真、仔细地沟通,使家长充分知晓和理解患儿损伤的部位、程度、采取的治疗措施以及预后,并将交流的重要内容记录在案并签字或录音。如在基层医院,只能就当时、当地条件尽力救治同时,与上级医院120联系,争取与专科医师共同抢救。

2 颅骨损伤

小儿头颅损伤中约40%~60%存在颅骨损伤[4-6],受伤方式和外力各异,颅骨骨折形式也不同。一般来说,线性骨折、凹陷或粉碎性凹陷性骨折和骨折缝分离多见,顶骨、枕骨、额骨是好发部位[4]。少数病例骨折或骨折缝途经矢状窦、横窦和窦汇区域。线性骨折多数仅限于颅骨本身,也可能合并脑损伤和颅内出血或血肿;凹陷或粉碎性凹陷性骨折部分病儿只限于颅骨自身,但也有少数在暴力下致使头皮、硬脑膜和脑组织损伤,形成穹窿部和颅底开放性颅脑损伤。骨折缝分离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分离缝多在3~20mm,合并硬脑膜破裂,局灶脑组织挫裂伤或脑内血肿,挫裂伤脑组织和出血可被颅内高压挤压至帽状腱膜下腔。疑有颅骨损伤应常规摄头颅X线片或CT扫描,具备条件者,须做高分辨率CT扫描、三维重建。如果骨折缝经静脉窦所在部位时,还要考虑多排螺旋CT血管重建(CTA)检查,了解静脉窦有无受损和损伤确切位置。经过上述检查,骨折位置、程度和碎骨片清楚、直观显示,脑组织密度改变,颅内血肿,脑组织、脑室、脑池受压和中线移位一览无余,为诊断、治疗、与家属沟通交流提供科学依据和翔实资料。有手术指征的颅骨骨折,原则上需外科干预。手术指征[1,4]:(1)穹窿部开放性颅脑损伤;(2)凹陷范围>3cm,凹陷深度>0.5cm;(3)病灶在脑的运动区伴有对侧肢体活动障碍;(4)凹陷或粉碎性凹陷骨折部位存在异常脑电图(EEG);(5)病灶压迫静脉窦出现颅内压增高。两种常用术式:(1)钻孔复位:对于婴幼儿凹陷骨折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2)凹陷整复或碎骨片Ⅰ期植入:部分年龄稍大患儿凹陷骨折钻孔复位困难,可用铣刀铣下病灶,经整复后,钻小孔以丝线或钛钉固定;如果系开放性颅脑损伤12h内,伤口污染或感染不重,彻底清创后颅内压不高,脑搏动明显,头皮伤口血供好、缝合无张力,也可考虑将处理后的颅骨碎片Ⅰ期植入,涂少许医用胶,缝合头皮。被植入的碎骨片在血供丰富、温度适宜的头皮下存活、生长、成型效果好[9]。分离性骨折伤后未及时外科手术终止病理损害,挫裂伤脑组织出血、水肿、软化和坏死,局部形成一个或多个囊样改变,破裂硬脑膜回缩、裂开,分离骨折缝边缘硬化、封闭,经脑搏动持续冲击,在短时间内出现小儿特有的生长性骨折。因此早期CT发现骨折缝宽度>3mm,以针穿刺头皮血肿部位,抽出液中看见破碎脑组织或血性脑脊液,诊断确定,应及早手术清除失去生存能力、破碎脑组织和脑内血肿,仔细止血,修补破裂硬脑膜,复位、固定颅骨瓣,其预后好,是预防日后生长性骨折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颅内血肿包括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或复合型血肿,其中硬膜外血肿比较多见,在本院资料中占53%[10]。经过前述检查,定位、定性诊断明确,下列情况须手术治疗:(1)幕上血肿量>25ml,幕下血肿量>10ml;(2)进行性意识障碍,颅内压较高;(3)CT片上脑组织受压明显,脑室、脑池被挤压、变形或消失,中线向健侧移位>5mm。符合手术者尽早完成术前准备,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及签字,全麻下尽快行血肿清除,及早解除脑受压,术中完好止血,改善脑组织缺血低氧,经术后积极有序规范治疗,多数预后较好。同时,还需提及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以及脑血管病变(如动静脉畸形)等病例,轻微外伤或本身病灶致使颅内血肿发生,处理要特别谨慎。

3 脑损伤

包括原发和继发性脑损伤,前者由外力直接致脑震荡、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伤、脑干损伤;后者系颅内血肿、脑水肿、缺血低氧等所致,也可能两种因素共存。最为严重的是弥漫性轴索脑损伤,系脑组织遭受旋转性剪切力作用后致部分中轴脑白质、下丘脑和脑干广泛、弥散性脑挫伤、裂伤,小血管出血、水肿,脑组织肿胀,细小血管闭塞。更多见的是一种弥散性细胞损害,常规的影像学一般不能显示,但此时早已发生严重代谢紊乱[11]。快速形成的颅内高压又导致受损脑组织不同程度的低灌注,低氧血症[5-6],发生低氧、或无氧代谢,酸性内环境中脑细胞钙通道开放,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等大量产生,加重继发性脑损伤。除此病理改变外,近年来实验室研究表明[12],脑损伤后炎症反应倍受关注和重视,急性脑损伤的重要病理改变系血-脑脊液屏障开放。其早期由外力所致,后期与炎症细胞和炎症递质损伤有关。开放的血-脑脊液屏障使周围血循环中大量细胞包括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这些活化细胞可分泌多种递质,进一步诱导趋化因子和细胞黏附因子生成,引起胶质细胞向受损区域聚集,介导神经系统的损伤和修复[13]。这些病理变化导致患儿伤后意识障碍加深,持续时间长,GCS≤8分,颅内压增高,呕吐频繁,面色差,双侧瞳孔有时不等大。头颅CT扫描可见一些病例脑白质、下丘脑和脑干散在的高、低密度影,也可能CT扫描无任何异常。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检查结果,弥漫性轴索脑损伤诊断成立。

小儿中、重型颅脑损伤在初步抢救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后,送入重症监护室继续多方面的监测和有序、规范的综合治疗,以下方面不可忽视:(1)保持呼吸道通畅,充足供氧。病情和生命体征稳定的患儿,呼吸平稳,面罩给氧,3~5d持续监测,氧饱和度>95%可以停止给氧。对气管切开者,按时雾化吸入,及时吸痰,减少并发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定时检测血气分析,维持气管内导管通畅,根据病情变化和血气分析检测结果,适时调整呼吸机参数,让患儿逐步恢复自主呼吸。(2)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存在不同程度低血压、低氧血症[5-6],视其血压、脉搏、尿量、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及中心静脉压等监测结果,补充生理损失量,弥补丢失的各种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平均动脉压>60mmHg,维护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保证脑组织的有效灌注。(3)在补液同时监测颅内压动态变化,合理使用高渗脱水剂、甘露醇+速尿+白蛋白,对小儿颅内高压是一种有效的降压方法。有条件的医院,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儿也适用,选用止血、神经营养、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也很有必要。(4)尽早恢复肠道营养。伤后或术后患儿意识清醒,尽早给予清洁、易消化吸收的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食。病情危重5d后,经鼻胃管灌注流质,有条件的单位,也可行肠外营养支持。提供热卡,保护胃肠黏膜,促进疾病康复。(5)加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体征变化并记录,详细书写各种出入量,减少或杜绝并发症。

大多数颅脑损伤患儿经过积极、有序、规范治疗1周后病情稳定并逐步恢复,也有少数生命体征虽稳定,但意识障碍、肢体功能和失语等仍未恢复或完全恢复,还需进行包括高压氧、中医药等在内的多种康复措施继续综合治疗,促进疾病进一步好转、恢复。

[1] 夏佐中.小儿颅脑损伤[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2):86-88.

[2] Ramona A,Johan U,Karin H,et al.Clin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tracranial complications after pediatric traumatic head injury: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ren submitted to a neurosurgical referral unit[J].Pediatr Neurosurg,2010,46(2):101 -109.

[3]易伟,刘琳,陶胜忠,等.TINS记分在婴幼儿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26(4):172-174.

[4] American Society of pediatric neurosurgeons.Pediatric Neurosurgery[M].4th Edition,New Yor,2001:573 -654.

[5]胡静君,陈亮,赵浪平,等.儿童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J].实用临床医学,2006,7(8):77-79.

[6]李映良,夏佐中,梁平,等.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18(6):364 -366.

[7]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343-359.

[8]林轶群.高渗盐水治疗儿童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8,35(4):349 -351.

[9]夏佐中,李映良,梁平,等.小儿急性外伤性开放性颅脑损伤处理的新方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5):316.

[10]夏佐中,李映良,梁平,等.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诊断和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0,21(1):22 -24.

[11]李雪元,李建奇,冯东福,等.大鼠创伤性轴索损伤脑代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3):213-217.

[12]包长顺.脑创伤炎症反应的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03 ,9(4):13-15.

[13]章翔,程岗.创伤性脑损伤炎症反应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3):193 -194.